长沙地区粮食的大批外调,始于隋唐。到唐中叶,湖南已成为唐王朝的主要粮食供应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北运,故《旧唐书·刘晏传》有这样的记载:“潭、衡、桂阳,必多积谷。关辅汲汲,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这是隋唐时期长沙农业发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升平的最好写照,说明湖南潭州(长沙地区)、衡州等地的粮食供应在唐王朝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隋唐五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唐代,由于较长时间的统一,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随着唐中期以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地处南方的湖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了唐代南方一个新的经济区域。到五代,马楚政权统治湖南,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湖南社会经济相对北方而言,又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社会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唐开元、天宝(712—755)年间,社会经济“全盛”发展,故有“开元盛世”之称。唐早、中期的赋役制度实行的是租庸调制。租(粮食)、庸(徭役)、调(织品)的定额是以“授田”的足数为标准计算的。但统治者尚能视不同情况实行一些免减措施,如大历(766—779)年间湖南奏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杂物十三万缗。”这对稳定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湖南地处江南,政治环境较为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为优越,唐代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粮食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别是唐“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严重,经济衰退,南方经济却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成为唐王朝主要的赋税来源基地,即所谓“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什九”。正是在这一有利形势下,湖南的粮食、蚕桑、苎麻、茶叶等农副产业都发展起来,其中粮食生产的发展更为突出。当时湖南所辖“诸郡出米至多”,粮食大量北运。天宝年间,唐宗室李岘任长沙太守,其时京师米贵,长沙便宜,民间有“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之谣。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关中缺粮,朝廷急调湖南、江西大米15万石救援。崔造任宰相时,主管财政,“增江淮之运,浙江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石……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岭南米亦百二十万石。”杜甫寓长之际,江陵幕府参谋卢琚来长沙调拨钱米,接济邻区江陵。卢琚看到长沙富裕,要请旨加拨,杜甫闻之赠诗云:“赐钱倾府(指长沙)待,争米驻船(指卢琚所率的运米船)遥。邻好艰难薄,心杼轴焦。”说长沙虽好,但人口多,民食急需,劝卢琚网开一面,不要无限制地加拨。直到唐中后期,朝廷从湖南调米的情况都没有改变。唐文宗(826—840)时,孟巡察米价后说:“湖南地称沃攘,所出常倍他州,俾其流通,实资巡察。”唐僖宗(873—888)诏书亦云:“湖南、江西管内诸郡,出米至多。”正如李商隐所说:“国用所资,终赖江、湘之入。” 五代时期,马楚政权采取了一些劝农政策,大量发展茶叶生产,茶叶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品,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农业经济仍有所发展。马希范时,湖南“多产金银茶谷,比年财货丰殖”,一派繁荣景象。这都说明当时湖南的粮食生产是比较发达的。“垅香禾丰熟”,“粳稻油油绿满川”的诗句,是对长沙地区粮食生产景象的写照。人们生活也有所改善,五代前蜀诗人李流寓长沙时写下的“鱼羹稻饭常餐也”应是极好的映证。马楚之后,后周世宗授周行逢以武平军节度使,驻潭州。史载此时湖南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可见,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湖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沙农业在隋唐五代时期,除了水稻生产外,已开始麦的种植,实行稻麦复种。晚唐诗人齐己在《暮游岳麓寺》的七律诗中,有“回首何边是空地,四村桑麦遍丘陵”的句子,说明在潭州麦的种植已较为普遍。五代王建《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也有关于湘州种麦情形的描述。与此同时,蚕桑业也有一定发展,《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所载潭州每年向朝廷上贡物品中就有丝、葛布、丝布等物。唐大诗人韩愈在游罗洋山(位于今长沙烈士公园北端)时,写下了“星沙景物湛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的著名诗句。五代马殷时,蚕桑业规模更大,马殷向中原朝廷贡绢帛,一次最多的达2万匹,数量相当大。长沙盛产柑桔,唐诗中也有记载:“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霜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桔子洲头桔林飘香的诱人景色令众多的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马楚时,长沙地区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还有甘蔗。据《十国春秋》卷75载,一位未详其姓名的卒长“善种子母蔗,灌莳有法,繁殖蔓衍,遂为湖南圃人冠。蔗凡三种,曰蜡蔗、曰荻蔗、曰赤昆仑蔗,一时称绝盛焉。” 隋唐五代长沙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技术取得进步的基础上的。609年(隋大业五年),长沙郡的户数为14275户,742年(唐天宝元年),潭州户数32272户,口数为192657人。133年间,户数净增了17997,以一家五口计,增加人口近9万人。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劳动力增加,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牛耕、犁耕的使用与推广。隋唐五代牛耕技术在湖南地区进一步推广,一些山区如永州、道州等地也普遍采用牛耕。唐代犁耕已出现了较为先进、可调节深浅、省力省工,而且便于南方丘陵地区水田的曲辕犁。湖南地区最早出土的铁犁是长沙南郊的五代墓葬,说明至迟在五代时犁耕在湖南已普遍推广。广泛地实行牛耕,特别是推行犁耕,自能促进深耕垦殖,田畴广辟,从而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大大超过前代,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朗州(今常德)和潭州,如武陵北有永泰渠通漕,有津石陂,溉田九百顷;西北有北塔堰,溉田干余顷;东北有考功堰,溉田一千一百顷。在潭州,最为有名的是五代马楚在潭州东二十里扩大原有的水库,储蓄诸山泉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第三,农耕技术,由直播法向移栽法演进,元稹《竞舟》诗中有“拔秧蒲稗稠”之句,就是证明。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