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伏隆
近20多年来,我国关于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的研究呈现空前的热潮,史学界、文学界、经济界等,对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开展了广泛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和宣传,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江淮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徽文化、赣文化、滇文化等等名词,不时见诸报端、书刊和网络,形成一派繁荣兴盛的局面。为给《湖湘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和湖湘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提供参考,下面就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和有关情况作些介绍,谈点看法,请批评指正。 一 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进行的,因此,既有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又有不同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文化研究,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表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地域辽阔多民族统一的大国,不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中国先民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其生存分布和文化创造一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域的先民及其文化,既各自独立发展又彼此交流联系,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又是中华文化综合特征的局部反映或某一特征的集中表现,成为中华文化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多元支撑。一个大范围的地域文化,其内部有时又包括数个较小范围地域的文化,较小范围的地域文化既有与较大范围地域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特征。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架构中,就存在了二至三个或三个以上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民族和人口的交融,促使文化交流渗透逐步深广,不少地域文化的特征渐次弱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性特征不断增多,甚至有的汇入其他地域文化而泯灭;有的则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中华主流文化或对主流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趋同发展并没有使各主要地域文化消失,而只是中华文化一体结构发展的必然反映。即使在今天,无论是各民族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问、东部与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乃至一省内的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地域特色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状况还会长期存在。 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鲜明的地域性。它在相对稳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受地理环境制约。在历史的发展中,一定的地域难免会出现整合或分化,以及地缘性的进退,但是,反映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域范围基本稳定延续。它不一定是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历史上人们生产、生活的众多地域共同性形成的人文状态为依据。第二,文化外观与内涵上的特殊性。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因而与其他地域文化有明显区别。第三,比较完整的体系。它的构成是全面系统的,涵盖该地域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个别特殊的文化现象。第四,文化特征基本稳定。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完善,其文化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积淀于地域文化深层的文化个性和遗传基因,持久地发挥作用,影响和规范该地域人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较长时间保留着这些基本特征。 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继承和发展其优秀传统,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包含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载体和体现,挖掘和研究各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秀成分,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剖和继承发扬,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素材,把握了切入点。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千差万别,立足各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地域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对于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也是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见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