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初,长沙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20余家小店财力共30万银元,在八角亭新建一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绸布庄,即声势显赫的“介福昌”。“介福昌”后又改称“日新昌”、“介昌”,有长沙绸布第一庄之称。年营业额曾达300余万银元。该庄为打破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对长沙绸布业的垄断,首开本帮直接从上海、武汉等地进货之先河。“介福昌”发起人陈萼泉,系陈德隆之子。陈德隆曾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功授提督。陈萼泉大有乃父风范,又深受维新派影响,决心实业救国,立志于经商。他思想开明,重视培养经营人才,1914年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增设夜班商科,他马上送2名青年店员入学。 “介福昌”的经营作风颇具文化色彩,门前竖一“时钟楼”,指针到点,当当鸣响,行人争相仰头观赏。店堂按新式商场布置,顶端装饰中外风景画,堂中设玻璃橱窗,陈列高档商品,顾客一进门便有琳琅满目之感。店员均着长衫,戴瓜皮帽,为长沙当时别开生面的装束。店内设有专供接待大户的客厅,客厅壁上挂有名人字画,其中有原湖南省都督谭延闿的贺联:“通功易事无余布;纬地经天具大材。”“介福昌”对平民百姓的生意也热情招揽。旧时长沙人时兴自己做布鞋,于是店内就有裁好的直贡呢、毛毕叽鞋面料出售。介昌绸布店于1956年公私合营。20世纪90年代后服装业主宰市场,绸布业日渐萧条,“介昌”转向经营针织品,后又改为鞋业大楼。2002年“介昌”旧址拆建为王府井百货大楼。 (以上内容摘自《湘城访古》之“长沙老字号”,陈先枢/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作者注:本文作于2003年,系应湖南大韵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之约而作,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拟据此引进或恢复其中的一些老字号。)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1 12:48 , Processed in 5.8043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