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陈宝箴潭州官舍

2008-8-31 21: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人都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光绪维新运动期间,陈三立随父陈宝箴在长沙推行新政,而陈寅恪正是在此前(1890)出生于长沙。1957年,陈寅恪《答王啸苏君》诗云:

望断衡云六十秋,潭州官舍记曾游。

死生家国体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

“潭州官舍”在又一村湖南抚署内,据记载,东西内院各有桂树一株,大可合抱,每人秋花香四溢。而陈宝箴未署湖南巡抚前曾居长沙局关祠闲园和泰安里蜕园等处。

陈宝箴(18311900),清维新派人物,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举人出身,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甲午战争后曾上疏陈时局利弊得失,倾向革新。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慨然以革新湖南为己任,与黄遵宪、江标、谭嗣同等倡办新政,主办时务学堂。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是湖南近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积极开拓者。陈宝箴锐意整肃吏治,刚到长沙任职就察劾县以下昏吏20余人,因得亢直美名。在经济上,陈宝箴认为“凡有可以稍裨国计民生者,分应殚竭愚枕,尽其力所能及”,“尤可次第推广”。主张大力开发湖南矿业,“以救国民”。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功绩,首先在于他打破了湖南自洋务运动时期以来被守旧势力控制的沉闷局面,起了开风气的作用。正如《湘学报》所赞扬:“我湘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元、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引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卮,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变法,而不为法所变。”

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陈罢官后,回到江西,在南昌西山(今新建县境内)下筑“靖庐”栖身,生活惨淡凄凉。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然去世,终年69岁。其死因《清史稿》不书,其子陈三立《先府君行状》亦讳而不言。但清末戴远传《普三文录》说:“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戴闳炯)率兵从江西巡抚松寿驰往西山靖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至此,这位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最终也未能逃脱那拉氏的魔掌。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时任吏部主事,因极力支持父亲在湖南推行新政,也遭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以后在诗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国画大师齐白石《挽陈三立》联云:

为大臣嗣,画家爷,一辈作诗人,消受清闲原有命;

由南浦来,西山去,九天入仙境,乍经离乱岂无愁。

陈寅恪(18901967),出生于长沙泰安里周氏蜕园,时值祖父陈宝箴从浙江按察使任上罢职闲放,全家寓居于此。陈寅恪是我国史学界一代宗师,早年在清华国学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任国学导师,先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通晓英、法、德、日等十几种文字,学识渊博,其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长沙,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陈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

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

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由陈留南下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致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04 , Processed in 0.1664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