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左宗棠故居在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但左宗棠一生相当长时间在长沙度过, 5岁就随父到长沙西倒脱靴(今福源巷一带)左氏宗祠读书,后又先后在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就读。他正式定居长沙是从咸丰二年(1852)入幕湖南巡抚张亮基开始的,咸丰四年左宗棠又应继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再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这一次他将家眷也迁到长沙居住。后来他给谭钟麟的信中追述此事说:“鄂抚胡公劝寒舍迁居长沙,为醵金买屋,乃得司马桥今居焉。”又说:“敝居旧为辛稼轩帅潭时练兵故地,寨曰飞虎,桥曰司马,因其遗址名之。成丰七八年弟由柳庄移家长沙,赁屋而居。骆、胡两文忠醵金五百购得之。虽近城市,却似山村。种蔬数十畦,养鱼数百尾,差足自给。”可见,他非常满意自己的新居。司马桥为飞虎寨护寨河上的一座石桥,即今开福区司马里,在蔡锷北路东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左公馆成为民房,但构筑完整,前门、花厅、桥厅尚存,高大石门坊上的浮雕草书“福”字清晰如初,惜于1988年11月建设“长沙服装城”时被毁。今司马里巷内尚可找到到左公馆后门及部分房屋的遗迹,但已划入拆迁范围。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道光举人。长期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咸丰十一年(1861)朝廷命其襄办曾国藩军务。同治元年(1862)起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先后开办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屡立战功,光绪元年(1875)收复新疆,光绪十年(1884)督办福建军务,病逝于福州抗法前线,归葬于长沙石门乡柏竹村。后人集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一生屡建奇功,而他的出山是在太平军攻打长沙之际,满怀“保卫桑梓”之心投湖南巡抚幕的。咸丰二年(1852)七至八月,太平军日夜攻城。枪炮火箭密如流星,轰声如雷,岳麓书院、长沙学宫、铁佛寺等古迹以及渡口、桥梁等交通设施在战火中毁损惨重。左宗棠在长沙守城战中才华初露。当城墙被炮轰缺口时,他急中生智,建议张亮基下令:“长沙居民凡送麻石一块至缺口者,奖银一钱。”倾刻问,数千人肩负手抬,上万块麻石送到了城墙缺口。至当天正午,13米宽、10米高的城墙缺口堵住了。长沙城守住了,万众欢腾,城外相持的两方士兵都惊诧不已。长沙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中惟一没有攻破的城池。 19世纪70年代,在俄英两国的支持下,浩罕国阿古柏匪帮侵占我国新疆长达10余年之久。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左宗棠临危受命,于1876年指挥清军分3路进军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方针,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先后收复天山南北两路,粉碎了英俄侵略者妄图利用阿古柏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接着又配合曾纪泽(曾国藩长子)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的外交斗争,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途中,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沙俄被迫将伊犁归还给中国。左宗棠率湘军进军新疆时,一路在秦陇道上植柳,时任陕甘总督的湘乡人杨昌溶曾以诗纪其事,诗云: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00 , Processed in 0.5176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