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存养书屋与曾文正公祠

2008-8-31 21: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73|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曾国藩故居在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今属双峰县),但曾国藩从长沙办团练开始,曾长期寓居长沙。曾公馆名“存养书屋”,位于洪家井,今属天心区,西起衣铺街,东止中和街。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居此时,厅堂上悬“勋高柱石”匾额。曾国藩书房自名为“求阙斋”,自题联云: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一日深夜,他在朗诵古文间领略到极大的乐趣,想起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的话,总结出自己也有“三乐”:一乐,奖掖人才,引人进步;二乐,读书有声,飘然意远;三乐,劳作而后憩息。遂把“求阙斋”易名为“三乐书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以国家的屏藩自居,更名国藩。咸丰三年(1852)奉诏以吏部侍郎在长沙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咸丰四年率兵攻打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升任两江总督,节制苏、皖、赣、浙4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今南京)。次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举办军事工业。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文学造诣接近桐城学派,后人集有《曾文正公全集》。归葬于长沙坪塘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曾国藩从出山之日起,就处心积虑想创办一支与众不同的地主武装,曾国藩一到长沙,就被授予帮办湖南团练大臣一职,湖南巡抚张亮基给予大力支持,并将罗泽南所率的湘勇、江忠源所率的楚勇,以及浏勇、辰勇、宝勇、泸溪勇等各地团练调集长沙,改为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指挥,并发粮饷,统称“大团”。然后,曾国藩上奏咸丰皇帝“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在得到咸丰皇帝令其“悉心办理,以资防剿”的朱批以后,曾国藩开始对省城的官勇进行“束伍练技”。至咸丰四年(1854),水师、陆师各105000人练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最为凶悍的地主武装便诞生了。湘军练成之后,立即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曾国藩治下的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他的“多条理、少大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说,被梁启超誉为“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1872312)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选址在局关祠,即今长沙实验中学、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一带大兴土木。其地原系营产,多为居民屋舍,占地62亩,拆迁费除额定公帑三千金外,其他由部下致送丧葬奠仪费及盐商醵金补助,建筑费用“糜白金四万有奇”。光绪元年(1875)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

载:

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移、庖、滔共一百七十有八间。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于此可见曾祠规模之宏大。清光绪湘乡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长沙谒曾文正公祠》,诗云:

衡湘历历公犹在,江汉滔滔去不还。槛外春流分碧玉,石头斜日见青山。

十年须发干戈里,一代君臣管葛间。太息汾阳兵罢后,津门遗憾水潺潺。

光绪七年(1881)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日“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10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

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日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1911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1912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1918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1919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实验中学。1926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

1914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1921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1954年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05 , Processed in 0.1881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