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1996 年10月17日凌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内22号的古井里,出土了一大批简牍,均为三国孙吴时代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约200万字,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中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这是20世纪继殷商甲骨文、敦煌石窟文书、西北屯戍简牍发现之后,中国文献档案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中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今平和堂商厦地下室内辟有22号古井遗址陈列馆。就气候特征而言,在潮湿多雨的长沙土层中能够保存如此集中、如此众多、如此完好,史料内容如此丰富的简牍,简直不可思议。多少年来,考古学家、简牍学专家,总是把搜寻的目光投注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大西北。一度震惊全球的“武威汉筒”、“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以及地处山东临沂的著名“银雀山汉简”,无一不是出土于北方。 走马楼位于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此处原是明朝吉藩府的故地,东、西牌楼翼张于左右,走马楼是府内的地名。汉代此处是长沙郡的中心。自1987年以来,长沙考古工作者就在附近的五一地下商场、中山商业大厦、锦绣大厦、东汉名店等建筑工地发掘出楚汉时期的大量的建筑构件、古井和作坊遗址,事实证明走马楼附近地区是楚汉故城建城之所。 年隔1700多年,简牍为什么还保存完好,可从22号井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22号井直径3.1—3.5米,5.6米的堆积共分为4层。第一层为褐色覆土。第二层为存放的简牍,厚20—50厘米,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呈冢状堆积。第三层为黑灰土层,其中包含大量木、竹屑、草藤、碎砖瓦等。第四层为灰褐土层,出土大量碎砖瓦、完整青釉罐、碗等。在井深512厘米处发现一方形木构井圈,木板四周再填土加固。由此可见,走马楼22号井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一个仓井。仓井本来是储藏粮食的,而井底的木构井是为保持仓井的干燥而设置的。14万余片三国孙吴简牍为何掩埋在一个仓井中,从简牍内容来看,大多数是佃田租税券书和契约合同凭据,时值战乱时期,有可能是匆忙掩埋,以避免流失。 简牍从形状上看,长短、宽窄各异;从字体上看,工整有序,隶中带楷;从行笔上看,笔墨书写流畅清晰;从字数上看,多少不等,木牍每片80—120字,竹简每枚30—40字。 这批简牍按其类别、形制用途,大致可分为5类: 1.券书类。其中又分为两类:一是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长49.8—54.3厘米,宽2.6—4.3厘米,厚0.4—1厘米。由右至左直行书写,内容分单行或数行不等。从券书上可看出孙吴时长沙郡佃户租佃土地须向官府交纳钱粮、布匹、赋税的数额。二是官属各机构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 2.司法文书类。这类简牍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形制为尺牍,长23.4—25厘米,宽6一6.9厘米,厚0.6一O.9厘米。字迹大多清晰,直行书写,木牍上均有上下二道编纶的痕迹。 3.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及有关事项。形制除少量的木牍外绝大部分为竹简,长约23厘米,宽1—1.2厘米,厚0.2厘米。编联的绳纶均已腐朽,从其痕迹观察为上下二道。这类竹简质地较差,大多未经杀青,粘连较甚,文字书写在竹里。 4.名刺、官剌类。大多涉及赠物、问安、行政公务等方面的内容,形制均为木牍。 5.帐簿类。包括市租、田租、关税、官吏俸禄、借贷、钱月旦簿(月度报表)、长沙郡属诸曹岁尽簿本事(年终财务结算报表)7个方面,内容包括钱、布、米、器物、租税等各项出入帐目。形制有木牍和竹简。 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极大兴趣,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说:“这次出土的长沙吴简时代非常集中,内容十分具体。洋洋200万字的这批简牍,都是有关长沙郡的社会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记录,属于孙吴时政府文书档案,完整、准确、集中地反映了三国东吴的社会基本面貌,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必将形成某一门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 走马楼简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据已整理的简牍,墨书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229—238)。这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吴国长沙郡的一批极为珍贵的档案文书。嘉禾年间正是东吴孙权政权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批档案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风俗民情,为研究东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税赋、户籍、司法、职官等方面的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出土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长沙 走马楼简牍的出土当可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 关于孙吴的传世文献数量极少,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也不多。本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的两汉简牍,也发现了一些魏晋简,独缺吴简。大约只在安徽马鞍山朱然墓等3次发掘中出土过几十片,除一块“遣册”木牍外,都是“名刺”,史料价值有限。走马楼吴简的数量则十分惊人。仅一种长50厘米左右的大木简,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就有2480片;其余的是竹简。2000多枚大木简每简约容100字;竹筒每简平均容字以20计,14万片即是280万字,即使有半数漫漶不清,也有140万字左右。如此算来,这批筒牍至少有190万字左右的内容,不但超出《三国志·吴书》十数倍,而且也大大超出《三国志》的总字数,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简牍书法颇具汉隶风格,对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史极具价值。 坐落在天心阁东侧的简牍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由3个中心组成:一是简牍保护中心,将14万片简牍集中存放于此,按区、按层、按册进行简牍清洗、剥离、脱水,同时建立保卫防范系统,确保这批珍贵文物的安全;二是简牍研究中心,简牍初篇整理完成后输入电脑档案库,并建立完善的简牍资料库,按其内容予以分类,进行科学研究,分期整理出版、公布简牍研究成果;三是陈列展示中心,根据简牍的类别设置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专门展厅,结合三国史料及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陈列展览,以现代技术手段陈列简牍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1 02:35 , Processed in 0.0856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