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于长沙市博物馆中厅的本次展览全景 前 言 本次展出的图片大都为清末民初时期来华外国人所拍摄,较为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长沙的历史底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沙走向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我们期望驻足展览前的市民朋友,能在了解长沙走向开放、进步与文明艰难历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深刻意蕴。 因守旧绅士势力的膨胀,长沙仇夷、拒洋风气日盛。绅民们顽固反对设工厂、架电线、通轮船、使外洋等有悖于传统的新事物,坚拒洋人入城,并长期坚持反洋教宣传。这些盲目的排外活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犹如一堵无形的防火墙,将西方近代文明与长沙城隔离开来。因此,当湘籍大员在东南沿海各省和西北地区大兴洋务之时,长沙则成了西方人眼中的“铁门之城(the city of iron gate)”,省内省外俨若两重天地。 巡抚陈宝箴 按察使黄遵宪 绅士蒋德钧 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役后,清廷被迫实行新政。在这场广度与力度空前的学习西方文明运动中,主政湖南的巡抚俞廉三、赵尔巽、陆元鼎、端方、庞鸿书、岑春蓂、杨文鼎等认真落实各项新政措施,积极构建近代新教育体系,移植近代工商业文明,改革近代军事、司法、行政体制,并筹备实施宪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省城长沙成为全省实施新政的排头兵和模范生。 湘抚赵尔巽 湘抚端方 长沙税关 第三部分 进步与文明 长沙近代因素早在鸦片战争以后即已出现,但长沙近代化进程的正式发端则是在维新运动时期,“文明排外”取代了以前的“盲目排外”。清末新政的实行和长沙开辟为商埠后,中间虽有波折,但长沙走向开放、进步与文明的步伐不再逆转。一是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开始发展起来,长沙取代湘潭成为全省区域经济中心;二是近代报刊、书籍出版,近代图馆创立以及各级各类近代教育机构的出现,文化教育事业逐步走向繁荣;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大,公共设施和城市管理增加了更多的近代化因素;四是长沙市民的衣、食、住、行呈现出一种由旧趋新的发展态势;五是在不断地吸纳西方先进文明的过程,不断摒弃保守与落后的思想观念,趋新与开放成为时髦。 1911年1月27日粤汉铁路长株段开车纪念,铁轨上前立三人为湘巡抚杨文鼎及发起集股筑路的谭延闿、余肇康。 结 语 (注:本文系笔者为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潮涌孤城——百余年前的长沙对外开放》图片展所撰文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23:29 , Processed in 2.6879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