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据清《一统志》载:“唐相裴休,曾居浏阳天马山西麓,夜听猿啼,因以名猿啼山,后筑台居之,人称隐相台。”曾任过浏阳知县的南宋理学家杨时作有《相公台》诗: 柔条疏蔓绿交加,烟锁云涵去路赊。 绣绂貂缨无处问,空馀鸡犬两三家。 传说,裴休深夜读书于此,屋侧池中,青蛙鼓噪不止,裴休恶之,以一墨砚投入水池,则蛙声嘎然而止,水变黑色,遂为后人留下了“哑蛙池”。由此,隐相台和哑蛙池一并成为浏阳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间,当地农民抽水修池,墨砚复出。光绪六年(1880),县城陈雨苍重金购此砚,以梓木制盒珍藏。盒盖上刻篆文“哑蛙池遗砚”5字。下刻行书62字,记石砚原委。石砚为椭圆形,约手掌大小,质地细腻,显微红色,中雕刻一鸭一荷。此物今存陈氏后裔手中。每到春天,登临相台,见橘、竹郁郁葱葱,桃红李白,田畴锦翠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2:36 , Processed in 0.0903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