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古代商业史略

2020-9-30 16: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4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自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省, 长沙即成为省会。至乾隆年间(17361795),长沙已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商埠,商贾云集,百货流通,竞争十分激烈,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二的汉口镇、佛山镇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了这期间长沙商品流通的盛况:“秋冬之交,淮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其贩卖皮币玉玩好,列肆盈廛,则皆江苏、山陕、豫章、粤省之客商。……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

到嘉庆年间(17961820),长沙城已“带江十余里,瞰廓数万家”,“城内人烟稠密,冠盖纷纭,闾阎林立,商贾云连”。清初实行海禁,全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但湖南反而受益。因为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内地的土货出口,西方的洋货进口,都须在广州进行。清乾隆《广州府志》载,清乾隆刊乾隆年间广州“人多务贾,与时逐”,“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东西二洋,倏忽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这样,便在广州--内地--广州之间形成了一条商道,湖南则是这条商道的必经之地。因此,长沙、湘潭、衡阳、郴州等城市成为中西商品交流最先受益的地区之一。诚如清同治《醴陵县志》所说,南京等地所产的绸缎.“南泛湖湘,越五岭,舟车四达,悉贸迁之所及耳”。苏杭一带相当数量的绸缎正是经过湖南这条商道远销东南亚、南洋和欧洲的。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不得不用大量的白银来支付货款。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湖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

清前、中期,省城长沙虽为湖南商业中心,但其他各地商业也获得了某些发展,除传统的墟场定期交易外,在一些交通口岸、要冲,形成颇为繁荣的商业中心。乾隆《湖南通志》记载:“楚南民朴,所需者日用之常资,故富商大贾亦不出其间。惟米谷所聚,商贩通焉。其余则小肆店而已。盐集于长沙,徽商也。湘潭,则衡、永、郴、桂、茶、攸二十余州县之食货,皆于是地取给,故江苏商客最多;又地宜泊舟,秋冬之交,米谷骈至,樯帆所舣,独盛于他邑。衡州以上,商多豫章,以地近而贸易至也。岳州地处省北,货裁取给一郡,即商船停泊亦少。惟常德为黔、蜀之通衢,澧州居辰、沅之总汇,舟车担负必集于常,而松杉、桐油、盐米之类必集于澧之津市。洞庭以西,市镇之殷繁无过于此。”

    湘潭距长沙仅百里之遥,湘江、涟水流经其境,无礁石湍流之险,古驿道分五路通向毗邻县、省.是粤、桂两省通往北方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到明末已形成商埠。乾隆《湖南通志》云:“衡、永、桂、茶、攸二十余州县之食货,皆于是地取给,故江苏客商最多;又地宜泊舟,秋冬之交,米谷骈至,樯帆所舣,独盛他邑。”嘉庆《湘潭县志》载,不仅湘东、湘南产品都往湘潭集散,西南各省货物去西北各省亦多经“湘、沅”而集湘潭,“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湘江水运极其繁忙,舟楫络绎不绝,自“杨洲至小东门岸,帆权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湘潭曾一度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之一,有“药都”之称。药材行商号有所谓“八堂”,即全美堂、崇谊堂、崇庆堂、崇福堂、福顺堂、聚福堂、怀庆堂、公正堂。药材交易大多数经过这些药材行成交。

    岳州(今岳阳),地处大湖南北要冲,《清经世文编·户政》载,乾隆年间,“十分其民而工贾居其四”。工商业人口已相当集中。衡州(今衡阳),地处湘中,同治《衡阳县志·货殖》载,“长沙未设巡抚布政使时,商贾皆主衡州,以通广西,书坊墨栈皆以长沙为子店,至今仍之。”特别是“衡烟”贸易十分兴隆。乾隆、嘉庆年间衡阳城内,“大商以烟草为货者,有九堂十三号,每堂资本出入,岁十余万金。号大于堂,兼通岭外,为飞钞交子,皆总于衡烟。”郴县(今郴州),地近粤省,至嘉庆年间商业亦有相当发展。据嘉庆《郴县志》载:“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沿河一带,设立大店栈房十数间,客货自北至者,为拨夫为雇骡,由南至者为雇舡。他如盐贩运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获,九、十月收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诚楚南一大会冲也。米码头则米贩泊舡之所,朝夕给应,郴人赖之。乡村墟场,各有定期,往往千百群聚,携货交易。乾隆《湖南通志》对常德也有记载:“大江啮城,舳船帆楫,时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人语欢声,辄喧午夜,……旧称鱼米之乡,良有以也。”

从以上记载看,清前、中期长沙、岳阳、湘潭、郴州、常德等城镇,均已成为湖南境内重要的商业城市。各类货物云集,牙行铺栈林立,各地商人及山西、陕西、苏州、杭州、江西、广东的客商,往来其间。贸易则以米为大宗,其他如烟、茶、桐油、鱼、盐、布疋、杂货、木材亦占有相当比重。

其时湖南商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纪商的大量涌现。经纪商旧称牙人,其组织称牙行。

明嘉靖二年1523)制定的市场法中已有“牙行”一类.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称为“牙帖”。领帖需交纳帖费.连同每年所纳税银,统称牙税。明崇祯《长沙府志》卷5有“湘潭牙行获利逾干金,而靛行倍之”的记载。清沿明制,到雍正四年(1726) 长沙城外有粮食、鱼、煤炭、白炭等牙行35家;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新增牙行60家,其中有盐行、茶麻行、纸行、靛行、铁行、石灰行、枯饼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发展。乾隆三十七年(1772),长沙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l89家.其中经营粮食的门摊最多,85%。其余还有土果铺、靛纸铺、香饼货铺、姜瓜货摊、杉木货摊、铁锅钉货摊等。咸丰八年(1858)汉口开埠后,长沙牙行增长更快.至同治六年(1867)发展到100家,包括粮食行、茶行、鱼行、纸行、靛行、铁行、盐行、白炭行、煤炭行、帽行、牛行、石灰行、土果行等l0多个行业。许多牙行由城外市集移至城内,如土果行集中在今下河街一带,粮行集中在今草潮门一带。

    长沙牙行按经营方式不同大致分为3种类型。一是专替卖方代理的牙行,通常有较大的仓库和栈场,服务设施完备,如粮行、渔行等。牙行常利用买卖双方不熟悉市场行情的情况,从中牟取额外利润,如货未脱手,卖主急需钱用时,牙行可放高利贷,当货售出后又不及时付款,以图利息。二是专为买方代理的牙行,一般与买方订有契约,订明品质、价格、数量、交货日期等.既大量预收货款.以图利息,又靠压级压价、大秤进小秤出等手段获取暴利。三是代购代销兼营的牙行,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从誊代购代销经纪业务,有的还自营购销,获利颇丰。

明清两代.牙行的存在对促进地方土特产的购销起了重要作用.如清光绪《湘潭县志》载:“明代青靛贸易较发达。衡山、酃县、茶陵、攸县、湘乡等地所产青靛都运此销售.客商携万金、千金或卜百金争相采购。”宣统三年(1911)《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也载:“宝靛上出洞口,下达三湘、资江一带”,“长()、宝()两府,贩靛之人络绎不绝。”土靛的长途贩运活动就得益于长沙、湘潭两地的靛行。可见.牙行的存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农民和手工业者不熟悉市场行情,牙行居间介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在长途贩运贸易中,客商的收购和推销通过牙行可克服民情地情不熟的弱点,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牙行在民间贸易中,把持市场.有的从中行骗,伤害买卖双方的利益。牙行中产生过许多著名商号,开创于光绪元年(1875)长沙土果行保太和(成利贞前身)、惠然(中和前身),略晚几年开业的公和、镇昌、恒泰等,均享誉一时。

                作者系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4:57 , Processed in 0.1174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