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湘学的形成:周敦颐学北传和二程之学南传

2020-9-30 16: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四、胡宏与洛学的思想渊源关系

在家庭教育的薰陶和影响下,胡安国之子胡宏(1105—1161)从小就仰慕二程洛学。胡宏从出生至青少年,正值其父胡安国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处于上升时期。在政治上,胡安国被提举为湖南学事;在学术上,胡安国开始研治《春秋》之学。胡安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其《胡氏传家录》即辑有从事家教的言论。胡宏所受家庭教育,对他以后的治学和为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胡安国的“过庭之训”,使胡宏从小立下了治学的愿望。而且,由于胡安国推崇理学,更使得胡宏对二程洛学服膺不已。他在15岁时,就自撰《论语说》,编《程子雅言》并为之作序。在《程子雅言·序》中,胡宏批判了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诸家的学说,认为“王氏支离”“欧阳氏浅于经”“苏氏纵横”,而肯定程氏兄弟的学说继承了孔孟之学的真传,所谓“唱久绝之学于今日,变三川为洙、泗之盛,使天下之英才有所依归”。所以,胡宏明确表示了他依归二程洛学的思想倾向。

宣和七年(1125),胡宏至京师,入太学就学,得有机会从学程门高弟杨时。杨时(10531135),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从学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就是杨时拜师的故事。其学成后南归,程颢声称:“吾道南矣。”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全祖望评价说:“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杨时晚年重被召用之时,恰值胡宏入太学。杨时又是胡安国的世交,因此,胡宏在此期间从学杨时,正式成为程门二传弟子。胡宏之兄胡寅也曾从学杨时。

胡宏虽然不完全认同老师的哲学思想,但在伦理思想上却与杨时有着明显的沿袭关系。关于格物,程颢主张“涵养须用敬”,高度强化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自身精神的涵养。杨时秉承师说,直接将格物界定为返于自身。杨时与胡安国论学道说:“夫通天下一气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虚盈尝与天地流通”胡宏更认可“仁心”与主体的自我密切关系,他说:“事至而知起,则我之仁可见矣;事不至而知不起,则我之仁不可见也。自我而言,心与天地同流。”胡宏的“与天地同流”和杨时的“与天地流通”仅一字之差。

杨时对湖湘学形成产生的影响,除了亲授胡宏、胡寅外,还曾亲自到湖南长沙办学,传授理学。绍圣元年(1094),杨时出任长沙浏阳县令,创办了浏阳第一所书院——文靖书院,大力传授二程之学。当时,县民历年赋税积欠甚多,他不忍心催征而被罢官。杨时在浏阳当了4年县令,免职后仍寓居浏阳,一年后,才离浏归里。杨时在浏阳所建的归鸿阁,至今仍是“浏阳八景”之一,名曰“鸿阁斜阳”。杨时的再传弟子张栻在其《归鸿阁记》中这样赞誉杨时:“先生晚识陋,何足以窥之蕴?惟公师事河南二程先生,得中庸、鸢飞鱼跃之传,于言意之表,践履纯固,卓然为一世儒宗”“公之德及邑民也,深矣”。

此外,胡宏还与同辈的理学家张久成等人密切交往。张久成(10921159),字子韶,南宋理学家,是二程理学向陆九渊心学过渡的重要中介人物。此时他亦游学京师受业于杨时。胡宏与张久成皆崇奉二程洛学,又同学于杨时,学术上十分相契,故过往甚密。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俘,酿成靖康之祸。21岁的胡宏只得离京,与父兄一同寓居荆门。是时恰值另一程门高弟侯仲良避乱荆门,拜贤若渴的胡宏遂与其兄胡宁一道又从之问学。侯仲良,河东人,程颐的妻弟。胡宏从侯仲良学习理学,颇得《中庸》意旨。以后胡宏提出的心性之学即与《中庸》旨趣十分接近。胡宏曾回忆说:“靖康元年,河南门人河东侯仲良 师圣自三避乱来荆州,某兄弟得从为游。议论圣学,必以《中庸》为至。”建炎四年(1130),战火逼近荆门,胡氏一家再次迁往湖南。

胡安国逝世后,胡宏独立治学。胡宏在吸取老师杨时、侯仲良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宇宙本源的探讨,认为宇宙是由“气”推动的无限演进过程。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胡宏认为是“同体而异用”,不同意老师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当时,一批批志学求道的青年纷纷来到衡山追随胡宏研经读史。至此,在思想体系上和人才群体上完全奠定了湖湘学派作为南宋一个重要理学派别的基础。所以,后人评价胡宏“卒开湖湘之学统”。

胡安国终生治《春秋》,并没有能够为湖湘学派建立起理学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完成这个任务的是他的儿子胡宏。胡宏的代表作《知言》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汲取了先秦儒家典籍《中庸》《易传》《孟子》《论语》的哲学思想,兼容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的理学成就,从而创立了一个包括本体论、人性论、理欲论、致知论等内容在内的理学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包括心性、性气、有无、体用、知行、理欲、义利在内的范畴体系。而且,胡宏在探讨理学理论时形成了本学派的思想特色,他率先提出了“性,天下之大本”的哲学本体论,使得湖湘学派在哲学本体论上区别了以理为本的洛学和闽学,也区别了以心为本的陆王学派。为了说明其性本论思想,胡宏又主张性心用的观点,认为“有是道则有是名也,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使性本论趋于完善。从这种由人道而及天道的性本论出发,胡宏继续提出“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的性超善恶论,提出先察识、后持养的修身工夫论。胡宏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为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本学派自已的学术思想特色。胡宏的《知言》遂成为湖湘学派的不刊之典。

 

五、张栻与洛学的思想渊源关系

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张栻又是胡宏的学生。张栻11331180),四川绵竹人,南宋抗金名相张浚之子。张栻早年随父迁居湖湘,绍兴三十一年(1161)至碧泉书院从学胡宏,受到老师的器重。《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载:张栻“从五峰胡先生问程氏学。五峰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指告之。先生退而思,若有得也。五峰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可见,正由于胡宏在湖南衡山湘潭创办书院讲学,形成了湖湘学派的学术、教育基地,培养了张栻等一批著名的理学家,终于肇启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张栻继承了胡宏的学术思想传统,他学成后回长沙,主持了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他因此而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岳麓书院亦成了湖湘学的大本营,一批批湖湘弟子在此得以成长。

在胡宏的悉心教导下,张栻后来成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大理学家。张对宇宙的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一个和谐而理想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已独到的见解。张栻还注重“力行”,反对空言,“不汲汲于利禄”,强调道德践履,“知行并发”,主张办学要以“成就人材,传道济民”为方针。这正是湖湘学派的特色所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由湖南本土思想家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经程颢、程颐、谢良佐、杨时、侯仲良、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数传后,又回到了湖南,并得到发扬光大。张栻曾不止一次地说:“某尝二级之所根,渊源精粹,实自得于心。而其妙乃在太极一图,穷二极之所根,极万化之所行,而明主静之本,以见圣人之所以立人极,而君子之所当修者。”张栻又发展了周敦颐的太极思想,他认为“太极”虽是一种精神性实体,但不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他说“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者矣。”张栻在太级理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理”“性”“心”等重要哲学范畴,堪称湖湘学继承光大二程洛学的典范。

 

六、洛学南传的不同走向

值得指出的是,二程洛学虽然是湖湘学的思想渊源,但二程的理学思想还是有所区别的,湖湘学主要是吸收了程颢(大程)学术思想。而程颐(小程)的学术思想主要传向了朱熹,成为闽学的思想渊源。在哲学本体论上,二程兄弟虽皆以“理”“道”为形而上的宇宙本体,但又有各自的特点。程颢追求“道、物一体”的境界,不注重二者的形而上、下的逻辑划分,他说:“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程颐则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本的心性论。程颢往往从内在人格探寻“道物一体”的统一基础,从人道的心性论来说明天道的本体论。他说:“心是理,理是心。”湖湘学派的哲学本体论明显接近于程颢,他们主张由人道而及天道,重视心性论的本体意义。胡宏所建立的哲学本体论是以“性”为核心的,他提出“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有是道则有是名也。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以人道的心性论建立宇宙本体论。张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这一特点,他强调心的本体意义,提出“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其周流而该遍者,本体也”。这也体现了湖湘学派由人道而及天道,注重心性的本体意义的思想特色。

在人性论方面,湖湘学者的一些独具想特色的主张,也是对程颢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大程认为性、气是一体不分的,说:“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性。”小程则坚持儒家传统的性善论原则。程颢的观点对湖湘学者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胡宏明确肯定性、气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他说:“性外无物,物外无性。”这种性气一体的哲学观念,使他坚持从人的感性生命活动本身来理解形而上的性体,得出了“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性”的结论。这与程颐及朱熹的“灭私欲则天理明”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为学工夫方面,程颐注重格物穷理的方式,而程颢注重“识得此理,以诚警存之”的方式,主张从人的内心体验人伦之理。湖湘学派的为学工夫也受大程的影响,十分注重尽心的工夫。胡宏常常把尽心、识心作为主要的为学工夫,主张通过察识、操存、扩充“本心”的方式,达到“与天同”的本体境界。故胡宏把尽心与“立天下之大本”结合起来,认为“心也者,知天下、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尽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张栻的为学工夫论继承了老师胡宏的学说,常提到“尽心”问题。湖湘学说如此重视、推崇“尽心”的工夫,显然受到了程颢之学的影响。

注释

1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2《周元公集》卷一,《通书序略》

3《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4 《经说》卷一

5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6《宋史》本传

7 《宋元学案·龟山学案》

8《程子雅言前序》

9 《南轩文集》卷三十六

10《南轩文集·答吕伯恭》

11《宋元学案·武夷学案序录》

12《宋元学案·武夷学案》

13《宋元学案·武夷学案》

14《宋元学案·王峰学案》

15《上蔡语录》上

16《宋元学案·龟山学案》

17《龟山文集·答胡康侯》

18《知言·好恶》

19《题吕与叙中庸解》

20 朱汉民:《湖湘学派史论》

21 转引陈先枢《湘城文史丛谈》

2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23《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二。

24 《知言疑义》。

25《南轩文集·桂阳军学记》

26《宋元学案·明道学案》

27 《作言·修身》

28《知言疑义》

29《宋元学案·明道学案》

30《知言疑义》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4:24 , Processed in 0.0963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