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陈先枢在台北“湘台文化交流活动之纪念黄兴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长沙市黄兴遗址及相关历史”的报告 长沙市黄兴遗址及相关历史 ——在台北“湘台文化交流活动之纪念黄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长沙是黄兴的出生之地、读书之地、走向革命之地、还乡考察之地和安葬之地,故长沙的黄兴遗址、遗迹甚多,本文择其要者,对其沿革、概況、现状及相关的史实作一概述。 一、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位于善化县龙喜乡,即今长沙县黄兴镇扬圫村凉塘。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地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为黄兴祖父所建,后由黄兴父继承。祖父黄月楼(1815—1876),名维德,字懋昭。咸丰初,太平军攻长沙,“公倡募团勇,昼夜巡辑,境赖以安”。父亲黄炳昆(1840—1897),号筱村,年轻时入县学为诸生,补府学廪生。在乡间设馆授徒,并担任过地方上的都总。后在长沙教馆,家境稍宽裕,添置了田产。母亲罗氏。继母陈氏。再继母易自如,粗识文字。兄姊妹共5人。兄仁蔚,字霞叔,弱冠即逝。姊3人:长适贺,次适李,又次适刘。小妹适胡。 故居坐西朝东,原为53间的四合大院,现存土砖青瓦平房12间,悬山式青瓦坡屋顶,缀有悬鱼纹饰,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门额上端彩绘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吉祥图案,并书斗大“福”字,两旁有楹联: 蒙庆受福; 长乐永康。
上厅右边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摆雕龙琢凤中式古床。左边是黄兴卧室,置西式铜腿金属简易床。下厅正房及耳房均辟为陈列室,介绍黄兴生平事迹,黄兴手书“无我”、“笃实”座右铭陈列其中。故居前临水塘,后接田垅,院内多植橘树。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日(1874年10月25日)黄兴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与少年。黄兴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廑午。光绪三十年(1904)后改名兴,号克强。 黄兴8岁至10岁(1882—1884)入冯塘团屋萧翰林私塾就读,初习《诗经》,稍长,喜读太平天国杂史。萧翰林名云爵。萧云爵(1852—1935),光绪进士,点翰林,曾任广东主考官,老于林墅间。 11岁至13岁(1885—1887)寄读新冲子新喜山庄周翰林私塾,但经常回家,参加一些插秧、除草、扮禾、挖花生等劳动。周翰林,名笠樵,字笠翁,笃谨能躬行,虽好述因文见道之言,而通晓时务,颇为乡人所重。讲授经史能表达其意义,并对生徒学习策论词章,指导有方。黄兴颇很尊敬这位塾师,课余尝向其询究清军失败经过,从此便萌发力求新知与救亡图存之志趣。 14岁至16岁(1888—1890)在家自学,自定规例,用以自勉。规例内容包括:行动必须严守时刻;说话必须说到做到;读书须分主次,纵使事忙,主要者不得一日荒旷等。自学之余喜爬山、游泳、钓鱼,又从浏阳李永球学乌家拳,力大无比,只手能举百钧。常邀同村少年到屋后大坪比武,练习拳术。 17岁(1891)与同县廖星舫之女淡如结婚。次年应善化县考,落第。以后进省城学习。 1912年12月黄兴38岁时曾回凉塘省亲,小住数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居。 二、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为黄兴19岁至23岁(1893—1897)就读之所。城南书院故址即今湖南第一师范,位于长沙市南门外今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校舍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阁连接,形成四合院落。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父子在此精心营造了卷云亭等“城南十景”。因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而声名远扬。淳熙间,张栻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清乾隆十年(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在天心阁下复建城南书院。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其从天心阁下复迁至六百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黄兴在城南书院读时,受学于院长王先谦、刘凤苞。黄兴在校常与同学切磋,为文敏捷,每月所得课奖,足资膏火,不烦取之家中。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善化(今长沙)人。同治进士,授国史馆编修、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等职。先后典试云南、江西、浙江,任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1889)辞官归里,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王先谦自著《虚受堂文集》《虚受堂诗存》等书,编纂校刊《荀子集解》《十朝东华录》《群斋读书志》《魏书校勘记》等书,终其一生,共著、编、校、注、辑、刊各类书籍达五十余种。刘凤苞(1821—1905),字采九,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人,对《庄子》情有独钟,自幼喜读书,后“南舰北马,辄携是书以自随”,“簿书之暇,把卷沉吟,机有所触,笔之于书”。历时数年,著《南华雪心编》,今人认为该书代表了庄子散文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兴得这两位名师的教授,学识长进。 在城南书院攻读期间,黄兴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再次往应县考,获中。长子黄一欧《回忆先君克强先生》说:这一年“春天,先君又往应考。动身的前夕,亲友置酒预贺,先君不以为然,表示读书要求真学问,赴试仅仅是母命不可违而已。他写过一首《别母应试感怀》诗,结句有云:‘一第岂能酬我志,此行聊慰白头亲。’在应试期间,先祖父病危,继祖母特意瞒着先君,不使他知道,以便让他安心应考。这次,先君入县学为诸生,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期望”。 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兴被湖南学政江标看中,调湘水校经堂新生,旋送湖北两湖书院深造。 三、明德学堂与左文襄祠 明德学堂是1903年秋至1904年秋黄兴以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反清革命的地方,而左文襄祠是当时明德学堂临时租借的校址。今存假石山及残墙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明德学堂由开明士绅胡元倓、龙璋等创办,是长沙最早的私立中学堂。初办时租赁左文襄祠为校舍,1903年3月29日开学。左文襄祠位于长沙市今开福区北正街至西园一带。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逝世,八月十九日(9月27日),清廷即诏谕:追赠左宗棠太傅,照大学上例赐恤,谥文襄,建立专祠。光绪十八年(1892)左公祠竣工,清廷礼部将之列入每年春秋两季祀典。左祠占地约60亩,正门朝北正街而开,上书“左太傅祠”。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明德学堂租赁时作为礼堂,黄兴等教职员曾在大殿前合影。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1938年祠堂建筑被毁。20世纪50年代左祠旧址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左祠遗物仅存一截假石山。文化宫南侧的街巷改称“左文襄祠”,“文革”后改名“群力里”,今存残墙一堵。1907年明德学堂泰安里新校落成后,退租左文襄祠。 1903年7月12日,胡元倓往上海、杭州聘请英文教员。在上海章士钊寓所遇见刚从日本归国的留日好友黄兴、张继、陈天华等。黄兴等是以国民教育会运动员身份回国的,正好想找一份职业作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活动。黄兴欣然应聘任教明德小学部体育、地理、博物教员,并主持刚开办的速成师范。随着黄兴的到来,一大批革命志士云集明德学堂,一场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此引发。 黄兴、陈天华等在明德学堂内大量印发《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新湖南》《血泪书》等革命书刊,并面向全省、全国传发。黄兴给明德食堂题写对联: 劝诸君努力加餐,每饭莫忘天下事; 看先贤画齑断粥,立身端在秀才时。
黄兴等经常利用演讲会、讨论会,抒发爱国激情、鼓动革命,一时明德学堂革命氛围大增。黄兴等常利用课堂讲课的机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有一次黄兴上博物课,双手托了一个大面盆走进讲台,盆里放了一条活的鲤鱼,开口就说:“今天讲鲤鱼跳龙门”。他先讲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和它的科学道理,然后说:“鲤鱼终究还是鲤鱼,决不会成为龙的。只因造反的人,都想做皇帝,所以才捏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是赶走一个皇帝,又来一个皇帝,对百姓而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法国的革命党人就聪明一些,他们在革命成功以后,将政体改为民主共和,再不要皇帝了。”在讲历史课时,也常借用中国古书上的一些话,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例如,他在向学生解释“民权”二字时,不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的话,而问学生读过《孟子》没有。他说:“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民权思想。” 黄兴在明德成立了一支“扬子江野球队”,野球即为棒球。黄兴常带领学生到校外协操坪进行训练,训练之余就和学生探讨革命主张。 黄兴甚至利用明德的理化实验室秘密制造炸弹,以谋起事。为了不连累明德学堂,黄兴于1904年秋辞去明德教职,专事秘密革命活动。 黄兴在明德学堂(左文襄祠)工作期间租赁与学堂只一街之隔的紫东园民房作居所。紫东园是北正街东侧的一条老街,取“紫气东来”之意而名。黄兴租赁的民房为一有天井的二层小楼,上世纪80年代兴“筒子楼”时拆除,今日连紫东园老街也作为“棚户区”拆除了。 四、华兴会成立会旧址 华兴会成立会旧址位于长沙今开福区北正街之西、连升街之北的西园,系清末民初明德学堂董事龙璋的私家府第。龙宅沿用明代园林“西园”之名。西园今亦为街名。据龙璋后人龙毓琬(龙绂瑞之女)回忆:“西园给人总的印象是宏敞气派。它共有四道厚木的大门。第一、二道门之间,有个很长的甬道,甬道边有水塘、花树。第二、三道门之间有一小甬道,由此进入轿厅。轿厅很大,有八扇楠木屏门,通过屏门到第四道大门、才进入正屋。轿厅两侧有东花厅、西花厅。西花厅前面有个很大的葡萄架,一到夏天,叶子遮天蔽日,绿阴如洗。六月后走廊上即垂着竹帘,帘后摆着一盆盆的茉莉花、鱼子兰,走过其中,只觉香风阵阵,凉爽宜人。西花厅一边,面对池塘有一座水榭、曲折的走廊很像苏州的留园,月明之夜,坐在长廊上看月映水中,很有情趣。” 龙璋(1854—1918),字研仙,号甓勤、潜叟,长沙府攸县人。清光绪举人。先后任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等知县,致力兴学育才,曾创办如皋新式小学堂、旅宁中学堂等,对湖南明德、经正学堂亦多所资助,为两校之董事。1907年以母丧弃官归里,致力教育,兴办实业。先后参与创办瓷业、铁路、南云商业诸学堂,开济、利济轮船公司,并组织商船公会、农会等。辛亥革命后任湖南交通司司长,旋为西路巡按使,前往常德和湘西各属招抚。1913年参与湖南反袁独立活动,完成从绅士到革命者的转变。 筹资举办明德学堂的龙璋、胡元倓等人对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六日(1903年11月4日),黄兴在长沙城内保甲局巷彭渊恂家以庆贺30岁生日为名举行秘密会议,与陈天华、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彭渊恂、胡瑛、张通典等20余人发起成立革命组织,定名为华兴会,公开用“华兴公司兴办矿业”入股名义,进行革命活动(“矿业”代革命、“入股”代入会)。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成立大会在龙璋的西园住宅举行,到会100余人。黄兴被推举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黄兴在成立大会上发表《革命发难之方法》的演说:“吾人发难,只宜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今就湘省而论,军界学界革命思想日见发达,市民潜濡默化,且同一排满宗旨之洪会党人久已蔓延固结,惟相顾而莫先发。正如炸药既实,待吾辈引火线而后燃。使能联络一体,审时度时,或由军学界发难,互为声援,不难取湘省为根据地。”会议决定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革命方针,在长沙发动反清起义。据刘揆一回忆:“癸卯秋,开第一期速成师范班,即由克强主持,吴绶青(禄贞)、李小垣(书城)皆来湘小住。”“迨十一月,揆一回湘,公(黄兴)乃邀合吴禄贞、陈天华、杨守仁、龙璋、宋教仁、秦毓鎏、周震鳞、叶澜、徐佛逊、翁巩、章士钊、胡瑛、柳大任、张通典、谭人凤、王延祉、彭渊恂、萧翼鲲、柳继贞、彭邦栋、陈方度、何陶、萧堃、朱子陶、任震、陈其殷、吴超尘及予弟道一等创立华兴会于省垣连升街机关部,公被举为会长。”华兴会是中国内地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其成立促进了长沙地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使长沙成为湖南革命的中心,并成为全国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且,华兴会的成立以及而后开展的革命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两湖革命运动的勃兴,并对同盟会的组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为团结革命力量,黄兴等人在今芙蓉区伍家井开办“东文讲习所”,为华兴会培训党的骨干力量。同时,由马福益等负责,设立“同仇会”,作为联络会党的机关。很快,华兴会会员发展到了四五百人,分布省内外。 1986年,华兴会成立会旧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征用,遗迹荡然无存。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明德中学在龙宅西园原址的斜对面,即明德中学老校园一隅,复原了龙宅,并建成为华兴会旧址纪念馆。 五、圣公会教堂 圣公会教堂全名中华圣公会礼拜堂,位于开福区北正街(今黄兴北路), 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圣公会为基督教的一派,礼拜堂最初由教会负责人黄吉亭于1902年设于坡子街,次年迁吉祥巷,租赁民房权作教堂。1904年黄兴领导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曾躲避于吉祥巷圣公会礼拜堂。圣公会牧师黄吉亭掩护黄兴成功出走。 1905年圣公会教堂为传布安立甘荣(英国国教)再建于北正街。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中为饥民所毁,翌年重建。教堂占地920平方米,建筑面积425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坐东朝西,花岗石结构,高15米,四周以22根1米见方的石柱为骨架,由扁六角形花岗石砌成外墙。正向立4根尖顶石柱,中柱间为弹弓式石库门,左石柱间置半弧形窗,花岗石窗台线。其他均为弹弓式窗口,安菱形花格窗页,栗色油漆。室内木席纹地板,前为诵经台,台高0.5米,宽9米,进深5米。硬木平拱式屋架,内钉里板,红色平瓦屋面,为长沙独特的石砌建筑物。 1912年黄兴回长沙时,特地前往圣公会拜访,感谢当年教会的救命之恩,并为其题词:
耶稣圣名,敬拜宜诚; 辞尊居卑,为救世人。 1904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六日),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谋于慈禧太后生日那天(农历十月初十)在长沙举行起义,拟趁当日湖南各级官员往万寿宫皇殿(故址在今五一广场一带)为太后祝寿时,实行爆炸。因事泄,起义失败,黄兴身份暴露,遭清政府围捕,情况危急。黄吉亭连夜“与克强讨论出险方法”。第二天黄昏,黄吉亭乘轿垂帘再次至西园黄兴暂避之所(龙璋宅第),改换黄兴乘此轿从小路出逃,躲避于圣公会。一个月后,风声渐息,黄吉亭和黄兴化装成海关人员,先乘船到达汉口。由于到汉口时天色已晚,开往上海的轮船已起航,黄吉亭又秘密租一小船,送黄兴登上停在江心的招商局的轮船前往上海。临别时,黄吉亭嘱咐黄兴“到上海时即来一电,只拍一‘兴’字,即知君平安无恙”,黄兴名字由此而来。同时,为了黄兴家眷的安全,黄吉亭专门在中华圣公会附近为其租屋,带其做礼拜。官府因为教会的缘故心存顾忌,不敢对黄兴的家人滥下毒手。黄兴顺利出险后,宋教仁不知起义事败,仍按原订计划赴长沙运送军火,路遇黄吉亭和曹亚伯,二人又护送宋教仁安全出长沙。 黄吉亭(1868—1954),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著名的中国籍牧师,早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学习,1891年被授职,是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最早的一批中国神职人员。作为教牧人员,他并不满足仅仅将上帝的福音传播给国人,而是更关注基督教与本土的融合,关注祖国的命运。他积极参与上世纪初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作出了贡献。 1938年长沙大火,圣公会礼拜堂仅烧毁一些门窗,建筑构架无损。“文革”后移长沙市百货公司作火柴仓库。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还教会,教会将黄兴题辞用汉白玉重新嵌刻于教堂进门的墙上。 六、大吉祥旅社
上一篇:西园北里名人录(应开福区政府之约而写)下一篇:卷三:长沙土风
相关分类
GMT+8, 2025-7-4 10:28 , Processed in 0.0909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