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西园北里名人录(应开福区政府之约而写)

2020-9-18 20: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应长沙市开福区政府之约,为西园北里—泰安里—寿星街历史步道建历史陈列馆撰写《西园北里名人录》

西园北里名人录

 

刘蜕,唐代文学家。字复愚,自号文泉子,长沙人。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一统志》云:“刘蜕故居在县城西北湘江边。”其宅院名为蜕园,其位置在今长沙泰安里周南中学校园。在刘蜕以前50年间,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解送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送给刘蜕钱17万贯,名“破天荒钱”。刘蜕在答谢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50年来人们不争气,所以无人中进士;但就这方圆一千里的地面,还称不上是“天”,称“破天荒”不大合适吧。刘蜕不仅以散文著名,诗也颇有成就。清代人评论他“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止三章,颇得《九歌》遗意。”刘蜕原有《文泉子集》10卷遗世,《新唐书·艺文志》曾著录,但早己亡佚。明代韩锡又编辑了《文泉子集》1卷,吴也选辑了《刘蜕集》6卷,现也已难见到。所以刘蜕的文风特点只能从《长沙府志》中辑录的《文家铭》等文章中略见一斑了。

 

裴休(791—864)(另说797—870),晚唐宰相。字公美,济源(今属河南)人,或曰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能文善书,自成笔法。累官户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兼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五年,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大中初因直言被贬为荆南节度使和湖南观察使,后复入为吏部尚书。裴休奉佛,宁乡沩山密印寺即为其所奏建。大中六年(852)正月,裴休在潭州奏立税茶之法十二条,发展茶叶贸易。税茶之法十二条是关于杜绝横税、禁止私贩、规范茶税的茶法禁令,是为保障政府茶利不致流失,同私贩横税进行斗争的产物,对加强茶税征管起到很大作用。长沙橘子洲中部亦建有裴公亭,初名楚秀亭,为裴休贬官潭州时所建。裴休又在长沙河西金牛岗建“裴休草堂”,是其收徒授业之所。相传在长沙北门外筑“西楼”,今留下“西园”“西园北里”等街名。明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诗云:“览胜凭高岭,乘危俯大川。泉声悬夜雨,石气散朝烟。好日游人屐,长风估客船。故人诗句满,流水应朱弦。”

 

虞集(1272—1348),元代为重建寿星观作记的理学家。字伯生,号道园,四川仁寿人,人称邵庵先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孙。历官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参修《经世大典》,卒谥文清。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斯、范、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门人编其所著为《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寿星观位于西园之南,始建于宋代政和(11111118)中,元至大(13081311)间重修,为“各官祝厘习仪处”,寿星街由此而名。据明《一统志》载,“初在府城驿步门(大西门)内,本朝洪武(13681398)初徙通货门内”,即今寿星街、玉皇坪一带。从元代虞集《潭州重建寿星观记》可知寿星观的宏大规制,所谓“寿星有殿,万寿有阁,鼓钟有楼,藏经有室,翼以两庑,表以三门”,巍巍乎哉。

 

黄宝明代为重建寿星观作记的封疆大吏。字廷用,号东冈,家居长沙潮宗门,距寿星观“不一里许”。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吏部郎典选事,历常寺卿,擢都御史,巡抚陕西,以忤刘瑾罢归。瑾败复起,巡抚山东,移疾归里。陕西巡抚任上,值潼关大饥,城堡多废,黄宝肃纪律,清壁垒,储馈饷,谨烽燧,秦地以宁。著有《东冈集》等。正德七年(1512),黄宝回长沙省亲,“目击修葺之功,是不可以无传也”,欣然作《重建寿星观记》。记曰:重建之寿星观“栋宇言言,檐阿晕晕。丹垩鲜冶,金石辉煌,高明靓深,瑰玮轩豁。虽不改旧名,而胜概壮观,视昔百倍。盖工用以万计,赀费以千亿,使吾郡之大夫士岁时簪合,骈首跂足,瞻望祝颂,以为一郡伟观,不有所记,将无以垂后。”黄宝还作有《重修溁湾桥关壮缪侯庙碑》

《长沙府城隍庙钟铭》等。长沙府城隍庙亦在今西园附近。

 

左宗棠(1812—1885),湘军将领。字季高,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举人。长期出佐湘幕,居今开福区司马里。咸丰十一年(1861)朝廷命其襄办曾国藩军务。同治元年(1862)起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先后开办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先后收复天山南北两路失地,粉碎了英俄侵略者妄图利用阿古柏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接着又配合曾纪泽(曾国藩长子)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的外交斗争,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途中,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沙俄被迫将伊犁归还给中国。光绪十年(1884)督办福建军务,病逝于福州抗法前线,归葬于长沙石门乡柏竹村。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九日(9月27日),清廷诏谕:追赠左宗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谥文襄,建立专祠。湖南当局择定在长沙西园一带建祠。光绪十八年(1892)左公祠竣工,清廷礼部将之列入每年春秋两季祀典,今西园存左祠假石山等遗迹。

 

郭嵩焘(1818—1891),清外交家。字伯琛,号箔仙,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进士。晚年在长沙寿星街筑“玉池别墅”而居,故晚号“玉池老人”。清咸丰二年(1852)办团练,入曾国藩幕。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派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驻法公使。是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允许商民自办企业,传播西方文明,遭守旧派攻击。在守旧派满口尊王攘夷之时,郭嵩焘却正言以告国人,现在是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了,“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并指出“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光绪五年(1879)辞职回湘,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思贤讲舍,潜心著述,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等。

 

瞿鸿禨(1850—1918),晚清大臣。字子玖,长沙县福临铺人。晚年居长沙寿星街,今存遗址,长沙市政府立碑纪念。同治进士,授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光绪二十二年(1897)升内阁学士,先后任多省乡试考官及学政。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以后秉承慈禧太后意旨,屡献求和之策,深得赏识,先后出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外务部尚书,授大学士,是执掌晚清中枢,推行新政的重要人物。光绪三十二年(1906)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政官制大臣。次年与奕劻发生矛盾,被弹劾回籍。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聘为参政员,拒不就。随后,移居上海,1918年病逝于上海寓所。曾任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挽瞿鸿禨联云:“台鼎数耆英,海滨大老晨星少;贞元开景远,陔下诸郎国器多。”

 

龙璋(1854—1918),近代民主革命者、实业家。字研仙,号譬勤。长沙府攸县人。在长沙时居西园北里,其宅园亦名“西园”。光绪举人。历任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知县。在实业开发和教育事业方面均有成就,对黄兴等筹组华兴会谋划起义帮助甚多。光绪三十年(1904)2月25日,即清光绪二十九年除夕,华兴会在西园龙璋住宅召开成立大会,有30余人参加。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与会者还有陈天华、张继、谭人凤、周震鳞、章士钊等人。当年10月,华兴会谋划的长沙会党武装起义事泄失败,黄兴曾躲避于龙宅。黄兴在龙璋兄弟的帮助下,逃脱了清廷的追捕,出走上海。光绪三十三年(1907龙璋弃官,致力于兴办实业,除经营内河航运外,还创办了瓷业、铁路诸学堂,并组织商船公会、农会,被推举为湖南商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南交通司司长、西路巡按使等职。

 

龙绂瑞(1874—1952),爱国民主人士。字萸溪,晚号希静,因排行第八,人称八先生。龙璋之弟,在长沙时居西园北里兄之宅园。幼随父龙湛霖宦游,从学于欧阳中鹄、沈业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捐资助胡元倓创办明德学堂,任监督,旋又集资办经正学堂及湖南第一女学堂。对华兴会及党人黄兴等多所赞助。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长沙起义失败,与其妻黄国仪掩护黄兴等脱险。次年,主持长沙府中学堂(今长郡中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四川洋务总办,颇有政绩。辛亥革命后,任湖南交通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乃隐居不仕。1917年夏任湖南官产处处长。抗日战争期间,流寓湘西。抗战胜利后,反对内战,要求民主,为湖南和平解放作过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胡元倓(1872—1940),近代教育家。字子靖,号耐庵。晚年自号乐诚老人。长沙府湘潭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费留日,受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影响,矢志教育救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次年回国,与其表兄龙璋和龙绂瑞商讨兴学事宜,获得他们的支持,并得捐资两万元。先暂租左文襄祠为校舍,创办了明德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迁泰安里新址。胡元倓曾对黄兴说过:“养成中等社会,实立国之本国,唯其事稳而难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胡元倓等正是以“磨血”的精神来办好明德学堂的。为了办好明德学堂,胡元倓几十年风尘仆仆,奔走南北,筹集办校经费数十万元。聘黄兴等进步人士任教。1912年,请黄兴领衔呈准北京政府设立明德大学,聘章士钊为校长,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遂停办。1919年领导湖南学界联合罢课,参与驱张运动。同年在汉口再设明德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迁明德中学于湘乡。胡元倓1940年病逝于重庆。

 

黄兴(1874—1916),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字克强。长沙府善化县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光绪二十四(1898)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曾组织拒俄义勇队。次年回国,欣然应聘任教明德小学部体育、地理、博物教员,并主持刚开办的速成师范。随着黄兴的到来,一大批革命志士云集明德学堂。黄兴、陈天华等在明德学堂内大量印发《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新湖南》《血泪书》等革命书刊,并面向全省、全国传发。黄兴等经常利用演讲会、讨论会,抒发爱国激情、鼓动革命,明德学堂革命氛围大增。光绪三十年(1904)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成立会在西园龙璋宅园召开,黄兴任会长。当年11月策划长沙起义失败,亡命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衰军总司令。1916年病逝于上海,归葬长沙岳麓山。有《黄兴集》行世。

 

周达武(1828—1895),湘军将领。字渭臣,号梦熊,长沙府宁乡县人,清末长沙泰安里蜕园主人。史载,唐“破天荒”进士刘蜕曾在这里住过,故名“蜕园”。周达武家族本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明亡后部分朱氏族人改姓周。咸丰四年(1854),周达武投入湘军,转战鄂、赣、皖等省。咸丰八年(1858)秋,在舒城惨败,负重伤归。次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攻围宝庆。周达武随刘岳昭部前往解围,又在富川、平古城、连塘、贺县等地连败太平军,升副将;继在永明镇压二支起义部队,升总兵。后调四川,在汉中等地与太平军陈得才部激战,得实授建昌镇总兵,加提督衔,旋实授贵州提督。同治九年(1870)赴贵州任。后调任甘肃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加尚书衔,次年卒于任。

 

朱剑凡(1883—1932),近代教育家。本名周家纯,周达武的次子,是曾任两江、闽浙总督的魏光焘的女婿,居长沙泰安里蜕园。朱剑凡光绪三十年(1904)从日本留学回国,立志要办女学。次年他将长沙泰安里私宅的半边园林辟为校舍,创办女子学堂。为免遭清政府查封,命名为周氏家塾。但实际上办有师范班,附设有小学部和幼儿园,并授之以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部奏准民间设立女子学堂。朱剑凡毅然将蜕园全部献出作为周南的永久校舍,并将宁乡老家的私有田产全部变卖,在长沙购买了628方丈地皮,用来扩建校园。先后向周南女学捐献资产总值达11万余银元。在他担任周南校长期间,聘请了大批著名教师任教,如徐特立、张唯一、周以栗、陈章甫、吴芳吉、李肖聃、周世钊、唐梅村等前来任教。由于周南女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校风学风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优良传统,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女革命家和妇女运动活动家。如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著名妇女运动领袖蔡畅、革命烈士杨开慧、著名女作家丁玲、妇女活动家劳君展、曹孟君等。

 

陈三立(1853—1937),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光绪进士,其父陈宝箴系维新派人物,曾任湖南巡抚;其子陈寅恪为著名史学家、陈衡恪为著名画家。陈家于同治十一年(1872)从江西老家迁长沙,居长沙今开福区局关祠闲园,直至光绪六年(1880)迁河南武陟。光绪八年(1882)返回长沙,直至十七年(1891)离去,大部分时间居长沙泰安里蜕园,陈寅恪即出生于此。光绪二十年(1895)秋,诏授陈宝箴巡抚湖南,陈三立乃弃吏部主事一职,由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并称为“三公子”。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江西南昌西山。陈三立有《春日游蜕园歌》曰:“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门外游人自相知,清歌烂漫携孤尊。”

 

陈寅恪(1890—1967),国学大师。出生于长沙泰安里蜕园。陈寅恪是中国史学界一代宗师,早年在清华国学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任国学导师,先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通晓英、法、德、日等十几种文字,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年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金九(1876—1949),韩国抗日领袖。原名金昌洙,号白凡,生于韩国黄海道海州邑,为20世纪30年代韩国临时政府主席,在中国从事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达27年之久。1910年日本并吞朝鲜,大批抗日战士流亡中国。1937年上海沦陷后,金九率韩国临时政府成员迁来长沙。临时政府机关设在西园北里。金九在他的《白凡逸志》中写道:“我们百余名大家族成员迁居长沙,受到中国的照顾和援助,可谓无微不至。我在上海、杭州、南京时,除了特别情况外,都使用假名,但在长沙就能光明正大地使用金九的名字。”韩国临时政府另一处活动旧址亦位于今开福区历史步道上的楠木厅。楠木厅6号公馆不仅成为金九的居所,而且成为朝鲜革命党本部和韩国光复战线三党合一会场驻所。韩国光复战线原由朝鲜革命党、韩国独立党和韩国国民党组成,三党主席分别为李青天、赵素昂和金九。三党合并为韩国国民党,金九任主席。1938年冬,战火逼近长沙,金九等韩国志士离长,韩国临时政府迁到重庆。

 

杜心五(1869—1953),武术家,号称“南北大侠”。原名慎愧,湖南省慈利县人。少习武术,后走镖西南各省。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先后任宋教仁、孙中山保镖。辛亥革命前回国,曾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佥事。后弃官归隐,当了青、红帮的“双龙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杜心五由于在全国武术界的声望和他曾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担任了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居长沙西园北里20号(今49号)。1953年的一天,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刘斐来西园北里看望杜心五。公馆客厅内悬挂着杜手书的“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十六字条幅,笔力苍劲,自成一格。这时杜心五因病卧床,见贵客前来,不顾80多岁的高龄和疾病,立即起床,为客人表演武术。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他施展轻功,飞动身躯。傅作义、刘斐施展手段捉他,但就是抓不着,二人连呼神奇。但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一生最后的一次轻功表演。不久,这位奇侠大士就因病去世了。

 

赵恒惕(1880—1971),民国政要。字夷午、彝午,号炎午。湖南省衡山县人。在长沙时居西园北里,其公馆旧址,20世纪50年代尚存。赵恒惕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炮科毕业,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援鄂战争和二次革命。武昌起义后历任新军旅长、军长等职。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判刑,获释后任湘军师长、湘军总司令、湖南省省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官、湖南省议长等职。1950年去台湾后写有《湘宪之回溯》回忆录。21世纪初由赵恒惕之子赵佛重先生将手稿捐赠给湖南省图书馆。该文追述20世纪20年代赵恒惕任湖南省省长期间制定省宪法的一些情况、省宪条文的一些内容及自己的看法,对今人研究那段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08:09 , Processed in 0.0945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