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在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考察“全域旅游”时,在金花村南塘岭发现一处尚未进入文物管理部门视野的名人墓葬。墓碑上写着“诰赠荣禄大夫张公少衡府君墓”。此地清代属善化县六都,1912年并入长沙县,1951年后曾属长沙市望城县,今属长沙市岳麓区。村民说,这里有衡阳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家族墓群,共有20多座。我们随向导张科良先生察看了其中3处,即诰赠荣禄大夫张公少衡府君墓和两座诰封一品夫人墓。墓葬简约,圆顶形墓冢为三合土所筑,不规则的花岗石砌成腰椎形墓围,墓围中正嵌青石墓碑,原有官帽形碑顶,已毁。从痕迹观察,均被盗过。当地村民介绍,张的墓庐屋很大,守墓人前些年还在坚守“职责”。相传死者下葬后托梦给后人,看中某地风水。后人一路找来,正是南塘岭。估计全家人都在此安息,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家族墓群。据说墓前南塘还有石人、石马,今已不存。 据甘建华主编《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张少衡(1775—1851),名学尹,字少衡,一字子任,晚年自号听翁,清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人,嘉庆进士。历任福建归化、莆田、闽清等县知县,因政绩优异,升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代理兴化府同知。后为忌者所诬,挂官归。归家30余年,以讲学著述为事,潜心研究经学,于《易》《诗》《春秋》皆有著述。善诗古文辞,有名于时。史评其文雄伟离奇,居“湖南五家”之一。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咸丰初,一直主讲石鼓书院,以经术造士,从学者众,成名者也多,为石鼓书院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著有《周易辑义》十二卷、《诗义抄》八卷、《礼记辑义》八十卷、《春秋经义》一百二十卷,均传于世。其子张自牧(1832—1886),字笠臣,以生员筹贵州饷有功,授候选道,加布政使衔,筑“絜庐”于长沙今梓园路6号。 嘉庆十六年(1811),张少衡中进士,后奉父丧归葬而迁居黄柏塅大河塘。服丧后,分发福建、台湾为官,勤于政事,清正恤民。在福建归化时,提倡植竹造纸,归化纸数福建第一。莆田历年积案4000余起,张少衡到任出榜开列案由,标明讯期,当事人按时听审,仅3月全部结案。有都司廖起贵妄报平海渔户行劫,副将庆善奉命领兵到莆田清剿,张少衡用计羁留,并连夜疾行百里,抵港口总督署查阅渔船出入册,得知平海渔船在所报行劫月并未出海,辩明其诬,使平海渔民幸免于难。 张少衡在台湾任上,善处涉外关系,用法律约束官吏,惩治贪赃枉法者,亲自训练兵卒缉盗安民,并创立义学以兴文教。以台湾富饶,正拟多有建树,然为忌者所诬去官。当地建“雨耕祠”以纪念。 张少衡博学能文,尤精经史。罢官归里后,治经讲学30年,主持宛南、濂溪、石鼓诸书院。其门生显贵者有左宗棠、彭玉麟、陈源豫等。咸丰元年(1851)卒。其子张蚪,河南候补州同,先卒。 张少衡与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名流多有交往,从下列存世文献可得到证实。 曾国藩在给同科进士王东槐的一封私信中,背面写有“悄悄话”:“衡州府城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先生学尹系伊弟业师,求兄不必更换”。王东槐与曾国藩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榜进士,登科后同入翰林院。同年、同榜、同科关系外,还一度是同事,私交甚厚。曾国藩曾为王东槐母亲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此信背面还有曾国藩写给王东槐的几句“悄悄话”:“而莲湖书院山长欧阳沧溟先生系弟岳丈,亦求兄不必更换……” 王闿运曾赠张少衡两副对联:
念我能书数字至; 羡君不入七贵门。
知君开馆常爱客; 赖子高文一启予。
张少衡逝世后二十余年,郭嵩焘为其撰写墓志铭,从中可较全面地了解逝者的身世、业绩,评价甚高。墓志铭全文附下:
张少衡先生墓志铭 张少衡先生既卒二十有四年,遗命不为行状及铭墓之文;诏其子自牧曰:“若是以为名也,其将绍述吾学而光大之,无以名而以实,其可乎。”已而军事起,自牧积劳至道员,加布政使衔;以其官赠先生荣禄大夫,尽刻其遗书曰《周易辑义》十二卷、曰《诗义钞》八卷、曰《礼记辑义》八十卷、曰《春秋经义》百二十卷、曰《听园文存》二十四卷。于是,先生之学大光显矣。同治十有三年,重治鹤寿山墓道,以告于嵩焘曰:“吾先公不欲为名以自张也,自牧惴惴焉,惧隳弃先人名德,未敢有忘。而讫于今,无文墓;将使后世子孙无以考览先人之德业以称其家世,自牧盖尤惧焉!诚得君文纪其实,砻而掩之,被之无穷,犹先公之志也”。乌呼!若先生者,何所资于吾文。然综叙先贤政蹟与其箸书,固亦后死者之责也。 (沈绍尧 陈先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0:29 , Processed in 0.5237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