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研究:时务学堂的作用与影响

2020-9-14 16: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10| 评论: 0|原作者: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培养的人才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务学堂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还表现在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后来继续发扬时务学堂的学风与精神,意气风发,引领潮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时务学堂的学生,名目繁多,分别有中文内课生、中文外课生、西文留课生、留堂试习生、调送北洋学堂生等。其人数,学术界向来众说不一、言人人殊,或云203,或云二百多人。又据学者考证,从光绪二十三年九月(189710月)时务学堂正式开办,到次年八月(18989月)戊戌政变发生,时务学堂先后进行了五次招生考试,录取学生264人次,并列具其名单。根据这份名单,这批学生中,有67人同时被选为中文内课生和西文留课生,有4人兼充留堂试习生,因此其264人名单,实为193人。另据有关史料,时务学堂的学生,还有李泽云、左景伊、曹典球、石陶钧、张葆元、秦力山、蔡钟浩、周南、唐才中、陈其殷、李肖聃等人,尚有待考证。

这一大批青年学生怀抱着求学报国的理想,来到省城长沙小东街(今中山西路)的这所学堂,在梁启超、唐才常等思想激进、学识渊博老师的教导下,接受新知识,铸造新观念,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维新变法派的热烈拥护者和追随者。时务学堂的教习们,在课堂上,在学生课艺札记的批语中,大事宣传变法理论、民权思想,几乎无所顾忌,因而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堂内空气日日激变”,“诸生入堂,一面讲学,一面论政,意志非常兴奋”。当时,时务学堂曾将学生札记、教习批语及师生问答收集选编,或刊载于《湘报》,或另行刊刻发售。甚至长沙一些书商如实学书局、新学书局等,还将时务学堂课艺翻刻出卖。“及遇假期,诸生多数归省,出札记示亲友,传播反对清政以及主张学术革命之积极言论”。学堂的书籍和讲义亦“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蔡锷曾回忆道:“开学几个月后,同学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起到剧烈的变化,他们像得了一种新信仰,不独自己受用,而且努力向外宣传。”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9月)戊戌政变发生以后,时务学堂“中英文教习与留校诸生纷纷他往……师生依依不舍,有感愤泣下者”。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时务学堂的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已经立定报国之志,不可能僻处一隅,安坐书斋了。1899年,许多时务学堂的学生如林圭、秦力山、蔡锷、范源濂、田邦璇、蔡钟浩、李炳寰、周宏业、唐才质、李渭贤、陈为鐄、朱茂芸等,先后离开湖南,来到日本。时梁启超在东京创办了一所高等大同学校,诸同学从学于此,“聚首一堂,研究学问”。课余议论时事,各抒怀抱。按其主张,可以分为三派。一是改革政治派。认为维新变法的和平手段已经破灭,即当急起改革政治,“先事破坏,再图建设”。二是精研军事派。认为谋国之士必须掌握军事实权,因此应当“精研军事学问,训练国民,而后于国事有济”。三是注重教育派。以为“各国之富强,原于教育。我国欲与齐驱,非先以爱国主义教育国民不可”,所以首先应该注重教育。后来,时务学堂的学生大多就是朝着这三个方向发展,并在各领域大显身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时务学堂的开办,其创始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才。梁启超在这里推行“政学主义”的教育,即将时务学堂作为专门“研究怎样贯彻我们的主义”的基地。所以,学堂政治空气十分浓厚,师生意气相投,均抱有改造国家的政治理想。在这样的洗礼与熏陶之下,不少的学生,在学堂积极鼓吹维新变法,大肆张扬民主民权;走出学堂以后,就很快地投身于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创建民主共和的斗争,成为我国反清民主革命的杰出斗士。

参加唐才常领导发动的自立军起义,是时务学堂学生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优秀演出。戊戌政变以后,时务学堂教习唐才常为继续寻求救国道路,辗转奔走于香港、南洋、日本、上海各地,先后与康有为、梁启超取得联系,又接触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联络了具有反清传统的哥老会组织。1899年冬,唐才常在上海成立“正气会”,不久更名“自立会”。次年,他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会,在长江中下游组建自立军,筹划发动武装起义。在此前后,秦力山、蔡钟浩、田邦璇、李炳寰等应唐才常之约回国,来到上海、武汉,参加自立会和自立军的活动,并成为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自立军分为七军,唐才常任诸军督办,计划分别在武汉、大通、安庆、新堤、常德五路同时发动起义。唐才常之弟才中、才质均为时务学堂学生,也都参加了自立军起义,才中并为此而壮烈牺牲。

林圭(18751900),即林锡圭,字述唐,号悟庵,湖南湘阴县人,时务学堂第二班学生。胸有大志,常说“吾人今日求学,应以挽救国家为第一要义”。又好谈论国事,“以清政日非,愈倡民族主义,谭公嗣同常许为造世英雄”。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倡革命实行主义,反对空谈。1899年冬,偕唐才常回国,参与谋划自立军起义。次年,与唐在汉口设立自立军秘密机关,担任自立军中军统领,驻汉口。史称“庚子一役,唐、林并称”,为自立军中仅次于唐才常的领导人。后因事机不密,功败垂成,与唐才常同时就义于武昌。

秦力山(18771906),原名鼎彝,以字行,湖南善化人。与林圭、蔡锷、李炳寰等同为时务学堂高材生“饶闻民主民权、自立自主之言论”。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1900年至武汉,参加自立军,任后军统领。8月,按计划在大通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一星期。失败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蔡钟浩(18771900),字树珊,湖南武陵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入读时务学堂。参加维新活动,思想犹为激进,“闻独立自由之义,集同人开自立党于长沙,刊章程,编会籍……湘人之唱言自立者,实以君为始”。戊戌政变后,偕林圭、田邦璇、李炳寰等联袂留学日本。后归国,参加老师唐才常发动的自立军起义,在汉口协助林圭组织中军,并回常德筹划响应。汉口总机关被破获后,蔡钟浩在湖南被捕,旋就义于长沙。弟钟沅亦为时务学堂学生,也参加了自立军起义的活动。

田邦璇(18791900),字均一、伯玑,湖南慈利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与弟邦屿一同入读时务学堂,与林圭、李炳寰等相友善,立志振兴中华。戊戌变法失败后赴日本,次年冬,应唐才常、林圭邀,归国参加筹备自立军起义。往来湘、鄂间,联络同志,协助筹款,任自立军后军统领,负责安庆一路发动之责。事败后,与唐才常、林圭一道被捕,就义于武昌。弟邦玙亦参与了自立军起义活动。

李炳寰(18771900),字虎村,湖南慈利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考入时务学堂。此时,即有读书报国之志,曾说“我们求学,所为何事?但求起衰振敝,上利于国,下泽于民耳”。1899年留学日本,次年春返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任汉口中军文案,办理总机关文牍事务。同年,总机关被破获,与唐才常、林圭、田邦璇等同时被捕,英勇就义。

综上所述,时务学堂的学生在那短短的一年甚至几个月内,确实受到深刻的影响。他们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爱国热情高涨,维新精神旺盛,是湖南维新变法的一支生力军变法失败以后,他们继续追随原来的老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走上了新的救国道路。他们跟随唐才常奔走海内外,建立自立军,筹划起义,还有在国内的学生蔡钟沅、田邦玙等潜伏各地,起而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参加自立军起义的原时务学堂学生,有名可考的就有20余人,其中有7人充当了自立军的领导者或骨干,5人被捕后英勇就义。堪称可歌可泣,慷慨激昂。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评价说:“湖南之有学校,应推原戊戌春季的时务学堂。时务以短促的寿命,却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唐才常汉口一役,时务学生之死难者颇不乏人。此时的学校,大都以鼓吹革命为校风,学生竞研究所谓经世的学问,抵掌讨论的,不外国事如何腐败,满政府如何推翻,怎样起兵,怎样建设,种种问题。”

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是我国二十世纪开篇继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起重大事件,是戊戌维新派和一大批爱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的最后努力。她的失败,唤醒了广大怀抱改良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始走上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的革命道路,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反清革命的序幕,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先声。时务学堂的学生,站立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积极地参加和领导了这一斗争,对我国二十世纪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立军起义失败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兴起,时务学堂的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又投入到这新的浪潮之中,秦力山、蔡锷、石陶钧是其最为特出者。

秦力山自大通失败后,一度亡走新加坡。19015月,因得孙中山资助,在日本主编《国民报》,这是留日学界最早宣传革命的报纸。次年,他与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纪念会。1902年冬,秦力山自日本回国,在长江中下游及广东等地宣传革命,运动会党,屡遭清政府通缉。1905年春赴缅甸,向华侨宣传反清革命。次年春到云南干崖地区,开办民族学堂,运动当地土司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因病在干崖逝世。秦力山是最早参加反清革命的湖南志士之一,他为革命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在华侨和少数民族中宣传和从事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当年时务学堂最年轻的学生蔡锷,更是后来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被誉为“再造共和”的英雄。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3岁成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时务学堂。“他赋性天资聪颖,在学堂中的功课和每月的月考,必居前列。”幼年时,他即受到思想激进的母舅樊锥的影响,进入时务学堂后,很快就产生了改革弊政的思想。戊戌政变后,蔡锷至上海,复留学日本。次年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再去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任教官、协统等职,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调赴云南,任三十七协协统。是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他于1030日领导发动云南重九起义,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被袁世凯调入北京。1915年冬,袁世凯复辟帝制甚嚣尘上,蔡锷潜离北京,取道日本、越南,回到昆明。1225日,他与云南督军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通电讨袁,发动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后率护国军入川,激战袁军,屡获胜捷。袁世凯在护国浪潮中众叛亲离,忧惧而死。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积劳成疾,于19168月赴日本就医,118日病逝。

石陶钧(18801948),原号玉峰,改号醉六,湖南邵阳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得湖南学政江标赏识,入长沙校经书院。二十四年(1898)春,因新任学政徐仁铸的推荐,与兄子善一同进入时务学堂。戊戌政变后,偕蔡锷至武昌,复回湘。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与黄兴、陈天华等交往,投身革命。宣统元年(1909)回国,先后供职广西讲武堂及清政府陆军部。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下参加汉阳保卫战。二次革命中,代理讨袁军参谋长。旋与黄兴赴美国。1915年秋,返国策动倒袁,潜入云南,参加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任护国军参谋长,入川作战。戊戌以后的石陶钧,参加反清革命,特别是讨袁、护国,无役不从,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后,著名学者、当年时务学堂学生杨树达曾无限感慨地说:“以时务对中国有历史关系也,一千九百年庚子反清之役、民四倒袁之役,皆时务师生合心为之,以一短命之学堂而能有如此事业者,古今罕见也。”

(二)教育与学术人才。时务学堂的学生,还有不少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研治学问的志向,同样也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对于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范源濂是时务学堂学生中,在教育方面成就最大,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影响最深远的一位。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时务学堂,受到维新思想陶冶。戊戌政变后,与蔡锷等留学日本,初入东亚商业学校,嗣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和法政大学。从戊戌变法失败中,痛定思痛,已抱定教育救国之志。归国后,1905年任清朝廷学部主事,参加创办殖边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后任清华学堂校长。1910年充学部参事,参与制定学制和学校章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范源濂以其在教育界的重要影响,被选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次长,与总长蔡元培一道积极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民主教育体制。后因蔡元培辞职,范改任总长。

1916年护国战争结束以后,段祺瑞改组内阁,范源濂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兼内务总长。为清除袁世凯复辟帝制余毒,确立民主教育体制,范源濂召开教育行政会议,撤销原“教育纲要”,重新制定和颁布大学章程。新的大学章程,采纳西方大学体制的优点,规定我国各大学按专业分科,从此我国大学按专业设系,初步建立起近代大学的教育体制。1918年,范源濂与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等赴美国考察教育。1920年任靳云鹏内阁教育总长,次年夏辞职。1922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4年再次被任命为教育总长,未到职。旋任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干事长。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校长。1927年在天津病故。

范源濂的一生,除在短暂时间从事其他职业,如1913年暂时任职中华书局,1921年一度潜心生物学研究,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曾先后担任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三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四次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苦心孤诣,艰难经营,奠定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基础。其弟范旭东,为我国近代著名化学工业家和企业家。

时务学堂的外课生曹典球,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典球(18771960),字籽谷,号猛庵,湖南长沙县人。1898年,以外课生考入时务学堂,热心维新变法事业,曾在《湘报》发表《大学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今议》和《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等文。其《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一文,详细论证了兵战、商战、学战孰重孰轻的问题,认为商战比兵战重要,但学战是最终取胜的法宝。曹以此得到陈宝箴、徐仁铸的赏识,被以全省第一名的身份推荐参加北京经济特科考试。戊戌政变后,曹典球潜居郴州,在此期间,曾创办《政学箴言报》,介绍西方思想。19031906年,先后任教于浏阳小学堂、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衡州府中学堂、湖南实业学堂等校。1908年任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民国成立以后,曹典球历任教育部、国务院秘书和湖北造纸厂厂长。1915年任湖南育群学会会长,1917年与美国雅礼协会合办湘雅医院和医学校。此段时期,曹典球还从事实业活动,创办企业,得偿20年前实业救国的夙愿。1923年创办文艺书院(后改名文艺中学)。1926年任湖南教育司司长。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秘书长。1931年后,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19341935年,曾代理何键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参与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曹典球的一生,道路漫长,阅历丰富,曾举办实业、投身政界,但其最主要的经历和事业,他的人生最大贡献,还是在教育。他一生于实业教育情有独钟。清末时,担任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就高瞻远瞩,创办了矿业、道路(包括土木和铁道)、机械、应用化学等专业,聘请我国早期工业专家王宠佑、蒋昌儒和一批美、英、德、日等国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从国外购置仪器设备,设置制图室、化学分析室、物理实验室;借用湖南铜元局厂房作实习工场,带领学生去华昌公司、萍乡煤矿、山口山铅锌矿等处实习,从而奠定了湖南高等工业教育的基础

1915年,他应谭延闿之请,担任湖南育群学会会长,承担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医院和学校的使命,并于1917年与雅礼协会达成协议,正式创办了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任湘雅医学会董事部部长、干事部部长。中、美两国的合作,为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医院和学校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久即改名湘雅医学院,设施先进,医术精湛,当时即获“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誉,成为我国著名的西医院和医科大学。

时务学堂的学生,当还有不少在后来走上兴学教书的道路,自立军成员蔡钟沅就是其中一位。蔡钟沅,字佩珊,后改名湘,字少弢,湖南武陵人。与兄钟浩同为时务学堂学生,戊戌政变以后,又一同参与自立军事。“兄弟往来于汉口、常德之间,联络同志,指导会务与军务进行计划,不稍懈怠”。失败后,钟浩就义,钟沅“避匿乡间,幸不及祸”。后留学日本,学习工科。毕业后归国,创办甲、乙种工业学校,成就人才甚众。抗日战争胜利后,病逝于常德故里。

时务学堂的学生中,还产生了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学者,其最为著名的为杨树达。

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湖南长沙县人,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早年曾入时务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1911年归国,入湖南省教育司任职。次年任省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教员。1913年起,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教书。在此期间,湖南各界人士发起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杨树达以其在教育界的名望被推为教师代表,毛泽东被推为公民代表,参加驱张赴京请愿团。此后,杨树达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教授。其一生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成就卓著,有学术著作四十余部。民国时期,担任了教育部部聘教授和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任湖南文史馆馆长。

杨树达的学术成就,主要为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语法、修辞、金石、甲骨、及古文字训诂、音韵等,造诣精深,成绩斐然,所撰著的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文献学、语源学、甲骨金文学、考古学等著作均富有开创性,公认为经典之作,影响及于海内外。在语法方面,所著《中国语法纲要》为我国较早的有部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高等国文法》将文法与训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独特语法体系,至今仍为我国乃至国外中学、大学的语法教学所采用。修辞学方面,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系为发现并论证古人措辞构句之通例而作,论述古人的修辞方法。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用心审密”,“足匡高邮王氏之失”;于省吾则云:“精湛透辟,曲园所不逮”。其《中国修辞学》,又名《汉文文言修辞学》,是前书的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第一次将修辞和语言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修辞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成为我国修辞学领域民族形式派的代表作。文字学方面,所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等著作,开辟了我国文字学研究的新境界;其《文字形义学》一书,博采近现代汉字研究的新成果,近代语言大师黄季刚认为其“越段、王藩篱,补许君不足”,为现代科学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杨树达治甲骨文、金文,将形、义、史相结合,“卓识明辨”,“创见累累”,号称“今日赤县神州训诂学第一人”。在史学、文献学方面,对先秦诸子、两汉经史作了大量校勘、考释和阐述。其《汉书补注补正》用力至勤,补王念孙、王先谦等未尽之处,堪称《汉书》研究迄今为止的最佳之作。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读后云:“《汉书》颛家,公为第一,可称汉圣,”他以此成为清华大学继陈寅恪之后第二位国文、历史两系合聘的教授

李肖聃是时务学堂学生中成长起来的又一位著名学者和教授。李肖聃(18811953),原名犹龙,字肖聃,后以字行,号西堂,又有笔名星庐、桐园等笔名。湖南善化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城南书院。又入时务学堂,为外课生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1年毕业后归国,初居北京,为各报馆撰文。1913年,梁启超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以肖聃为秘书,专司笔札。在北京期间,还曾任教于北京政法专门学校。1917年返湘,一度担任长沙商业专门学校教员。后长期任教于湖南大学,讲授儒家经籍、古文及文学史等课程,又兼任省会中学国文讲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北平国学院教授兼文学系主任,不久后仍回湖南大学任教。李肖聃一生博学耿介,为众所钦。抗日战争时,严辞拒任敌伪长沙市维持会会长职务。

李肖聃一生崇信程朱理学,于经学、史学潜心钻研,学养有素;为文取法汉魏,俯视唐宋,根底深厚。1947年,湖南省文献委员会成立,李肖聃任《艺文志》编纂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著述宏富,有《湘学略》、《中国文学史》、《星庐笔记》等,今人辑有《李肖聃集》。

时务学堂学生中,后来成为著名文人学者的还有杨树谷、辜天祐等。杨树谷(18811935),字乡诒,湖南长沙人,杨树达之兄。早年偕弟树达考入时务学堂。又从湖湘名儒王闿运、蔡与循游,1902年举湖南乡试副榜贡生。博览史籍,文誉藉甚。光绪三十一年(1905),偕弟树达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归国后,“主长沙诸校讲席,旁参新政”。民国成立后,去北京,任国务院主事、盐务署秘书。后“以亲老告归”,“侍养余闲,雅好歌咏”。好读史书,善为文章,著有《待旦录》。子杨伯峻,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为著名古汉语教授。辜天祐,湖南长沙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考入时务学堂,为调送北洋学堂学生。在学堂,辜天佑学习刻苦,勤于思考,思想亦甚激进,常前往南学会聆听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谭嗣同等的演讲。学习期间,曾先后在《湘报》发表《公法律例相为表里说》、《论孟子以小事大以大事小为交涉学之精意》等文章。后从事报业和撰述。1948年,撰写《长沙县乡土志》八章,记述了长沙自清代同治以后,至民国时期的历史。

(三)经济和科技人才。时务学堂的学生中,还有一些在走向社会以后,从事实业活动,如梁焕均和身为教育家的曹典球。

梁焕均(18811938),字和甫,湖南湘潭人,祖籍广西。湖南近代著名实业家梁焕奎之弟。少年时,父亲任知县于江苏,全家迁居南京。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南巡抚陈宝箴创设湖南矿务总局于长沙,梁焕均长兄焕奎为陈所聘,任总局文案。次年,焕奎协助陈宝箴、熊希龄等创办时务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梁焕均考入时务学堂。次年,梁焕奎(图31)创办久通公司,经营锑矿业。1903年,梁焕奎出任湖南留日学生监督,梁焕均随兄赴日留学,学习矿务和管理技术。归国后,焕均即留在长兄身边,协助处理公司日常事务,从此走上实业家的道路。1908年,梁焕奎以久通公司为基础,成立华昌炼锑公司,焕均参与其事。1910年,梁焕奎为焕均捐得三品衔直隶候补的官位,出任湖南电报局总理,让其学习应酬官府及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华昌公司成立以后,由于梁焕奎管理严明,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锑的需求猛增,华昌公司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1915年,由于商务繁忙,华昌公司机构进行改组,梁焕均乃辞去湖南电报局总理职务,担任华昌公司总经理。在此之后,公司进入极盛时期,几年时间,总资本从10万两银,增加到300万两,获纯利120万两。1917年,华昌公司再次改组,由汪颂年出任总经理。1918年,梁焕均在江西庐山小天池购地一万平方米,成立天一公司。公司在小天池建房修路,修通了至莲谷、姑塘、大寨、牯岭的道路和宝塔、寺院、疗养院以及十几幢别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华昌公司破产倒闭,梁焕均依靠他人资助及私人积蓄,在上海、庐山等地过寓公生活。1938年逝世于庐山。著有《西法炼锡述要》、《炼铜法》、《调查日美铜矿游记》等。

前文述及的曹典球,离开时务学堂以后,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开展实业活动。清朝末年,梁焕奎兄弟创办了湖南矿业会,又成立了湖南实业协会。曹典球先后应邀参加,并成为湖南工业总会的代表人物。191211月,北京政府工商总长刘揆一召开全国首届工商会议。曹典球作为湖南代表(共8人)参加会议,与全国著名的企业家张謇、张弼士、聂云台、荣德生等济济一堂,共商大计。他最感兴趣的议题是工业方面,如设立试验所、模范工场,减少生产费用、加强质量监督,编订矿法,设地质调查所,提倡国货,振兴本国制造业,保护纺织、制铁、采矿等问题。1913年,他经原时务学堂校长、现任国务总理兼财政部长熊希龄推荐,担任汉口造纸厂厂长。此为他亲身投入工业的起点。在此,他整顿厂务,依靠科学技术,聘请美国工程师,造出了多种优质纸。1916年,他还曾应湖南督军谭延闿(图32)之邀,担任了湖南造币厂厂长。

1917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锑、钨等矿业市场红火。曹典球将其父遗田(合125石租)变卖,集资开办了一家炼锑厂。这是他个人经营企业之始。同时,他还和友人在郴州开采钨矿,又创办了正厚五金号进出口公司。由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有组织管理能力,保持与其他企业家的合作,因此在经营中颇有盈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锑、钨等矿的需求大减,湖南矿业跌入谷底。曹典球从此退出了实业界,以后即主要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是,他振兴实业之心始终没有泯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投入湖南的恢复和重建之中。他认为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仍应以矿业为基础,于是发起筹建新的湖南矿业会,充当湖南矿业工会代表,并担任了《实业杂志》社长。

编撰:梁小进

来源:郑大华 主编《湖南时务学堂研究》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1月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15:05 , Processed in 0.0984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