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位于长沙县东北部雾阳乡 (今开慧乡),为长沙、泪罗两县界山,呈南北走向,长约7公里,大小山70余座,主峰白果树海拔509.4米。据《图书集成.职方典》,“山顶有井,其影如珠”,因名。一说,“影珠”当为“隐居”之谐音,传说晋陶真人尝隐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则云:“影珠山在县东北百里清泰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半山以上有狮子岩,高十馀丈,下有石洞。可通往来。山之西又起大山.属湘阴(今属汨罗),名日西影珠山。”影珠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晴空登临,长泪两县风光,尽收眼底。清人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山腰狮子岩,突了C峥嵘,两侧石壁陡峭,一石悬空横立,中圆而空,形如啸天雄狮。岩下乱石间,有石洞数个,方圆500平方米,名“九间房”。第二洞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炉,阴森黑暗,寒气袭人,传为陶真人修仙炼丹之处。山顶有四人合抱银杏一株,高约16米,历经元、明、清、民国700余年不衰,苍翠挺拔,惜于1981年6月被雷电击毁,今存枯干残枝,供人凭吊。山北朱家岭下仙人洞。两侧碧萝牵绕,洞内水声潺潺,回响于千山万谷之间;.山南有九山高低耸立,形状各异,翘尾昂头,如九马奔槽,名九马嘴,为影珠山南部屏障。《今古奇观》载,山上有寺庙48座,为梁武帝时所建。庵庙多系花岗石建筑,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当地有“十二个岭,四十八个庵”之说。这些庵庙,1958年“大跃进”时悉被拆毁。近年恢复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影珠山传说颇多。一说,新庙祀陈公真人肉身。陈真人生前系孝子,路遇美食,必尽老母先尝,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初六村民为其换袍晒衣,后被毁。又传易公仙居影珠山下,壮年时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治壬戌易公修路”八字,至老结茅舍于道旁,织草鞋为生,食有馀则以赠人。日负秆而坐,边织边焚,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山日易公山,后人造石屋祀之,传说旱年祈雨辄应。 影珠山北麓陡峭怪峻,形势险要,控长、汨交通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寇犯湘,我军曾踞山北腰子坡痛迁顽敌。当年战壕掩体,炮洞弹坑,至今依稀可辨。东麓西冲原有1903年创立的影珠女子职业学堂,是清末湖南创建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办者黄萱祐是长沙早期著名教育家。1912年影珠山下又建起一座开物农校,系彭海鲲、彭万硕父子一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今校址依旧,树木如盖。今名为“开物中学”。1986年已为美籍华人学者的彭万硕曾回校捐设奖学基金。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17:33 , Processed in 0.1681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