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山

2008-8-29 16: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6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岳麓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濒临长沙城湘江西岸,连峦叠翠,横亘长沙市区西面,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今游览区约8平方公里。前有凤凰山、王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主峰云麓峰海拔3008米,石骨苍秀,楼阁相依。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橘洲浮碧,六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群峰依附在主峰云麓峰周围,若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唐诗人刘禹锡诗句“群峰朝拱如骏奔”,写的就是岳麓山天然雄浑气势。

岳麓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之为灵麓峰。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家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3亿余年。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描述该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山中植物达977种,其中,罗汉松为千年名木。银杏、枫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春天,杜鹃吐艳;夏季岩树荫浓;而到秋冬之交,红枫尽染丛林,红橘满挂枝头,麓山更显艳丽多姿。

岳麓山与城市毗邻,自汉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千百年来名人题咏不绝,名胜古迹遍布全山。有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有宋代四大书院之冠的岳麓书院,还有云麓宫、爱晚亭、白鹤泉、禹王碑、清风峡、望江阁、步虚岭、飞来石、自来钟、响鼓岭、蟒蛇洞、舍利塔、笑啼崖、穿石坡等。这些名胜古迹,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使人流连忘返,玩味无穷。在群峦叠翠之间错落着晋陶侃、唐裴休、宋朱熹等人的寓所和近代著名革命家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焦达峰等人的墓庐。儒、佛、道三教在此长期共存,遗存比比皆是,主要景观有:

 

清风峡

位于山之东麓。清康熙《岳麓志》载:“清风峡在岳麓寺前,双峰相夹中有平壤,纵横十馀丈,紫翠青葱,云烟载日。当溽暑时,清风徐至,人多憩休,故名以此得。”历代名贤多有诗赋吟咏。南宋乾道元年(1165),号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主持长沙岳麓书院,常来此游憩,作有《清风峡》诗,诗云:

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

15年后,即淳熙七年(1180),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的大词人辛弃疾也来到清风峡。其时,他收复中原失地的壮志未酬,毫无张栻那种闲情雅致,所吟《满江红·清风峡》充满着一种凄凉之美: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位,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民国15(1926),清风峡北侧山腰上建有五轮石塔,由花岗石砌成,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5种几何图形构成,造型奇特,上有金书梵文,为省主席唐生智纪念第八军阵亡将士所建造,塔两旁为阵亡将士墓,毁于“文革”时期。今予重建。

 

爱晚亭

在清风峡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建,初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著名学者、湖广总督毕沅取唐杜牧《山行》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更名爱晚亭。今亭为1952年重建,单檐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以方柱撑立。匾额“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请题书,亭柱上镌刻罗典所撰亭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1968年于亭内立一黑漆描金横碑,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爱晚亭环境优美,构建别致,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常与学友来此游憩锻炼,畅谈国家大事。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濑、兰涧

石濑为清风峡中的一段,因山泉自上泻流而来,飞泉触石,铮铮有声,故名。张栻《石濑》诗云:

流泉自清泻,触石长短鸣。

穷年竹根庥,和我读书声。

兰涧在石濑下方,两岸多生兰草,花呈绿色,初春开花,馥郁幽香。张栻、朱熹岳麓书院讲学期间曾和诗题咏。张栻有《吟兰涧》诗云:

艺兰北涧侧,涧曲风纡徐。

愿言植根固,芬芳长慰予。

朱熹和诗: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岁竞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飞来湖

今名桃子湖,在凤凰山前。《岳麓志》载:“小成湘碧,可钓可泛,江臬重岫,既遮断大江,尝星月倒映,鹂鸟宿烟,一泓之清,胜于千顷。”宋代洪觉禅师诗云:

哪知湘水西,乃有飞来湖。连荡满秋色,小艇藏孤蒲。

闲来倚危栏,对立鸥炯如。我与湘峰色,俱堪入画图。

古人登岳麓山,多从牌楼口登岸,经飞来湖,穿自卑亭即达。今湖已填塞,成为湖南大学之校舍。

 

笑啼岩

位于白鹤泉前游山道的右上方。山坡陡峭,岩石兀突,林木茂密,时有山风激岩回荡,啸然有声。若夜深人寂,更是呼啸阵阵,似笑似啼。绝壁上镌楷书丹字“笑啼岩”。

 

响鼓岭

位于云麓峰顶,横一天然巨石,用足蹬之,有声似击鼓,因而得名。弥嵩诗云:

蹬道盘空望赤城,玄都初觉步虚声,

冬冬云外谁人足,响鼓应知不浪名。

因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故又称步虚岭。岭上有“观枫台”和湘北抗战纪念亭。

 

云麓峰

又名灵麓峰,为岳麓山顶峰。自白鹤泉右上,一蜿蜒石道拾级而上,约500余级即到。为道家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蒸雾绕,巉岩屹立,松涛灌耳,凉风拂面。往东放眼眺望,古城长沙一一入目,南北沃野田畴,一望无际。清咸丰进士黄道让诗云: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是旧时青。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秋声爱晚亭。

峰顶有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著名道家建筑云麓宫。宫南侧有望江亭(一说在湘江东岸),又名湘江亭,是眺望湘江的最佳点,习原亭建于唐代,早毁,初唐诗人宋之问有《江亭晚望》一诗:

浩渺侵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归来钟

又名飞来钟,悬于云麓宫前一古银杏树权中。钟实为宫中道士早晚作息信号物,钟声清扬,闻者“归来”。亦或山风吹拂钟自呜,民间附会为飞来。原钟口径约04米,中壁铸“万历四年造”,于“文革”中被砸毁,1978年仿铸一钟悬于原处。

 

飞来石

在归来钟所在银杏树下,巨石突兀,宽阔平整,似天外飞来之物,因相传立于此石可望南岳而拜,又名拜岳石。石上原建一小方亭供人息足,石顶端和外侧均刻飞来石三字,并刻宋参知政事赵忭诗:

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间。

人多祝尧寿,由此拜南山。

明万历中长沙府同知蒋希禹有诗咏《飞来石》:

巨灵劈山石,石砥平如掌。

仰望祝融峰,不尽直人想。

巨灵,即古代神话中劈开华山的河神。

 

蟒蛇洞

在禹王碑下方一处叫仓良(原词在“仓良”两字上加有“竹”字头)谷的山谷中。《衡山志》载,西晋初有道士邓郁静息观中,后来得道羽化,其宫为妖蟒窃居。民间传说,每年七月望日,妖蟒吐舌为桥诱惑世人引渡登天,实果其腹,后被都督陶侃引弓射杀。蟒蛇洞又名抱黄洞,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宋祥符问,秀才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故名抱黄洞。宋赵忭有《抱黄洞》诗:

灵洞古坛基,烟萝接翠微。

日西春又晚,不见羽人归。

 

自卑亭

位于岳麓山今湖南大学广场右前方。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府同知赵宁倡建。亭名取《礼记·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自卑亭平面作正方形,东西向,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今作副食品商店使用。清人李拔撰自卑亭铭:

窃闻圣教,登高自卑。伦常日用,百姓与知。

率由践履,变化固之。宫墙何异,美富何奇。

毋悲道远,毋泣路岐。循循下学,入圣之基。

今亭建于清嘉庆七年(1812),亭额系邵阳州给谏车敏所书。

 

半山亭

在麓山寺下。过去徒步登山,自山麓至峰顶,到此恰得一半,古人建亭以便游人小憩。半山亭平面作六边形,单檐,攒尖顶,小青瓦,面积54平方米。相传古麓山寺一烧火僧,颇通诗韵,曾以半字作诗云:

山半山庵名半云,半亩田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边房舍云半分,半听松声半听琴。

此为俗诗。雅诗当推元诗人于石所作的《半山亭》:

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得断云飞。屋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岳王亭

位于岳麓山北麓赫石坡,建于1936年,砖木结构,六方形,周长24米。花岗石基座于水塘中筑起,重檐攒尖顶。亭中立青石碑一通,正面线刻宋岳忠武王像,刻颜昌尧所书《岳忠武王年谱》。1988年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极高明亭和道中庸亭

两亭均为朱熹题额,旧址久废。极高明亭在禹碑下一岭。清康熙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有《极高明亭》诗:

振衣上峰巅,下视人寰小。

列宿低芒角,白云相缥缈。

道中庸亭在极高明亭下。清巡抚周召南、丁思孔先后重建。道光元年(1821)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泐石于亭内,以存朱子旧迹。同治四年(1865)重修,后废。今觅得“道中庸”碑石,存岳麓书院。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18:06 , Processed in 0.1356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