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坊与市

2008-8-28 1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长沙以坊和市命名的地名较多。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结构是一种严密封闭的市坊模式。居民区——坊,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用围墙各自封闭,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形成中国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对市、坊实行严格分开的制度,一是出于防御目的。作为居民区的“坊”,在古代与“防”字同义。唐代城市的居民区坊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和宵禁制,均带防御性质。二是市场管理和征缴税收的需要,正是由于店铺的集中,才产生了最初的市场管理组织“行”。

有关长沙城市的市坊制度的详细情况,文献缺少记载,但长沙自秦汉以来就已形成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布局理应与时代的节拍相合,有理由认为长沙城市的发展必然经历了市坊制度这一发展阶段。唐代诗人杜甫大历年间流寓长沙时曾写过“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把“城”和“市”分得清清楚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交换需求的扩大,限时交易的封闭型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从唐中期开始,市坊制度已发生松弛、裂变,商业不再限制在专门的商业区,许多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和作坊。街道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的功能。中唐以后,拆毁坊墙、临墙开门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到了宋代,封闭的市坊制度正式宣告崩溃。誊于长沙城坊中出现商业街巷,并有街巷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元陆友的《墨史》。据《墨史》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烟墨巷”可能就是史载的长沙最早的街巷名。1985年,湖南沅陵双桥元墓中出土了两张元代潭州油漆颜料印刷广告实物,广告上明确记载这家危姓油漆店位于“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

到清代长沙城作为市坊制度的坊已不复存在,但以坊作为街巷名尚有典籍可鉴。据《湘城访古录》等载,以坊作为街巷名的有濯锦坊(今太平街太傅里)、安业坊(今坡子街一带)、永丰坊(今五一大道西段一带)、孝顺坊(今黎家坡一带)、金甲坊(今潮宗街一带)、兴仁坊(今南门口一带)等。

坊的另一含义为“牌坊”。牌坊有石质、木质、砖质之分。有的牌坊名也成为一个时期的地名。如“岳麓书院”坊,位于今牌楼口湘江岸,石坊,明嘉靖四年(1525)同知严陵创建,上泐“岳麓书院”四大字;“护国佑民”坊,位于今青少年宫附近,楠木为之,真武宫所立,相传为明吉藩建,今存“楠木厅”之街名。“宗伯师臣”坊,位于湘春门正街(今北正街),石质,明天启四年(1624),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庄天合所立,坊题日:“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硕彦迁客,骚人舟车所至,登临凭吊者留题户壁常满。”上述三坊,清代屡有修葺,至光绪年间犹存,并成为当时的街段地名。

明代长沙城牌坊众多,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王府坪(今樊西巷一带)有六坊,吉宣王立,坊额分别为“明德懿亲”、“圣勑重褒”、“帝脊忠慈”、“俭慈为宝”、“天眷孝友”、“忠孝贻谋”;南门外有二坊,坊额为“乐善可风”、“上游雄镇”;府署周围有五坊,坊额为“承流宣化”、“会元”(明进士张治立)、“状元学士”、“天官少宰”、“节镇吴粤”;善化县署前有四坊,坊额为“弦歌”、“龙脉先收”、“高步天衢”、“黄榜题名”。另外,大西门内有“柱国”坊,李东阳立;北门有“东官日讲”坊,庄天合立;灵官渡有“道岸文津”坊,宋张杭建;大西门外有“三湘胜迹”坊,等等。

古代的市指商业集市。《易·系辞》中所谓“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这种原始的商品交易场所。长沙古代商业繁荣,在城乡交通便利之处形成许多集市,因此以市为名的古地名特别多,有的沿用至今。《湘城访古录》所载著名的“市”有:大阳市,在长沙县雾阳乡;南岳市,在善化县岳麓山南;暮云市,为今长沙县暮云镇;溁湾市,在长沙城驿步门义渡西岸,即今溁湾镇;榔梨市,为今长沙县(本网注:原字形应为上“朗”下“木”结构,读作“朗”字音,以下相同)梨镇。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的“市镇”甚多,主要有:朗梨市、东山市、春华市、黄花市、金井市、枫林市、水渡河市、涝塘河市、白沙河市、桥头驿市、下泥港市、丁字湾市、铜官渚市、道林桥市、三叉矶市、新康市、靖港市、乔口市等。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的“乡市”主要有:金塘市、仙人市、东狮市、团头市、靳江市、溁湾市、渔湾市、观音市、碑头市、暮云市、小埠市、长枫市等。

市名都有一定的来由,如溁湾市因溁湾港而名,《岳麓志》载:“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今溁湾水早已淤塞,溁湾桥亦不存。仙人市在长沙城东南22公里浏阳河北岸,以当地有仙人石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仙人石在“滨河狮子山,石方正约七尺许,如棋盘”,“相传仙人弈棋其上”。黄花市在长沙城东21公里,昔为长浏、长平古道驿站所在地,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当时名“黄华”,华花同义,故谐称“黄花铺”。此地野菊丛生,入秋以后,遍地黄花。其他市名来由在本书其他卷目中多有记述,这里不一一细说。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2 23:24 , Processed in 0.1479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