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行业老照片之黄兴南路老字号

2016-12-27 15: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8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黄兴南路,南起南门口,北至司门口。晚清时期,从南至北,分别称为南正街、黄道街、红牌楼,民国年间,为纪念辛亥伟人黄兴,命名为黄兴路。原来路面狭窄,两旁屋宇高低参差,后于1953年扩建成40米宽的大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沙城的繁盛之区,人流如织,商店云集,长沙的名老字号有很多都是在这条街诞生和发展的。1948年程潜主政湖南时,黄兴路向北延伸,直达先锋厅,因此原来的黄兴路便称为黄兴南路。这里刊载的十几幅照片,就是民国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黄兴南路沿路两厢名老字号的历史性留影。


1、黄兴南路旧影


2、民国时期稻香村食品店


3、黄兴南路国风食品店


4、黄兴南路南北特产食品店


5、黄兴南路德茂隆酱园


6、黄兴南路道门口腊味店


7、黄兴南路德园茶馆


8、黄兴南路李合盛餐馆


9、黄兴南路双燕楼馄饨店


10、黄兴南路四怡堂药店


11、黄兴南路中华国药局


12、黄兴南路九芝堂药店


13、黄兴南路吴大茂小商品店


14、黄兴南路南门口百货商店


15、黄兴南路人民鞋店


16、黄兴南路妇女用品商店


17、黄兴南路亨得利钟表店


稻香村,浙江镇海人朱友良创建于民国初年。江浙地方擅作糕点,颇得时誉。朱氏遂在此开设作坊,制作江浙风味的苏式点心售卖,而尤以金钩鲜肉饼最为鲜美松酥,尚有豆粉酥糖、山楂糕、苔菜饼、蒸年糕等风味小食品,亦甚为顾客喜爱。经营数年,生意兴隆,渐成长沙名店。


国风食品店,原名王洪茂南货号,长沙人王介藩1939年创办于学院街口,因经营有方,规模日大,乃于次年对面之黄兴路上,更名为国风公司。1944年长沙沦陷,国风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重振旧业,再改名国风南货号。国风以经营广式糕点为主,并研制了自己的独特产品国风奶粉饼干,甚受欢迎。


长沙南北特产食品大楼(原名南北特产食品店),位于黄兴南路,始创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创始人是饶菊林。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名为新中国南货店。开业之初以经销糕点和南北杂货为主,由于薄利多销,生意日兴,二三年后便颇有名气。


李合盛餐馆为长沙一家著名回民餐馆,桃江回民李国安创办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店址初在其伊斯兰教清真寺所在的三兴街。李合盛的清煨牛肉最为著名,以汤清、味鲜、肉不烂不碎为特点,并创出名牌品种发丝牛百叶、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风味独特,远近闻名,被誉为“牛中三杰”,至今为湘菜名肴。抗战时期,著名诗人郭沫若、戏剧家田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等曾先后来此,享此美食,均赞不绝口。上世纪80、年代,李合盛再次开业,迁址黄兴南路,以此结缘。


德园是长沙最负盛名的一家包点店,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夫妻小餐馆,设八角亭,后迁樊西巷口,民国初年兼营饭菜、包点,所制包子名噪一时。1938年长沙大火以后,店主们重建门店,取名德园茶馆,名声复振,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


双燕馄饨店建于清末,始在南墙湾,初名双燕楼,专做馄饨。其选材配料十分讲究,尤重精工细作,味道鲜嫩,美不胜收,因而生意日盛。1950年扩大经营,1960年迁黄兴南路。


1993年被湘菜名店玉楼东兼并,成为其一家连锁店。这张照片,就是双燕楼作为玉楼东连锁店时期的留影。


道门口腊味店,在黄兴南路樊西巷口,专门制作与售卖腊肉、腊鱼、腊鸡等腊制品。湖南人之作腌制食品,久负盛名,而以腊肉制作为最。该腊味店采用传统方法熏制腌作,鲜香嫩脆,其味无穷。因此,数十年来,老长沙人最喜欢上道门口,就是买腊肉。


德茂隆酱园,晚清富商魏鹤林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南门口创办,初名魏德茂。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张子林经营,改名德茂隆。该店专营酱食,兼经营酒、麻油、豆豉,而以“德”字香干为盛,一时独占省城酱食业鳌头。其规模最大时,竟在长沙城内外设有48个分店。


九芝堂药店,是长沙创办最早且保存至今的名老字号之一,清康熙初年由苏州人劳澂开设于坡子街,人称劳九芝堂。堂名取自劳澂所绘“天香书屋图,植双桂,桂生九芝”之意。药店亦为前店后坊之式,自制自售,有胶、丹、丸、散、饮、片等,均有一定规程,清中叶时就负盛名。历经200多年的辉煌之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劳九芝堂加上多家药店,改组为九芝堂加工厂。后在黄兴南路置一店面,销售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九芝堂如乘春风,迅速发展,于1993年成为集团公司,1999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同行业十强之一。


中华国药局,1931年由袁渭斋、毛鸿钧合资创办。该店创建伊始即十分重视经营之道,聘用了一批同业“行家”,形成人才优势。数十年来,药店品类齐全,注重质量,讲求信誉,是为长沙的一家品牌名店。2001年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连锁店。


四怡堂药店,1936年由李曙楼、李寿增四兄弟创办,初名李四怡堂。该堂曾高薪聘请老药商何瀛生主持经营,库存充足,品种齐全,药品讲究质量,甚得顾客信任,很快成为长沙中药零售业大户。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四怡堂改为公私合营,仍用“四怡堂”招牌,但去其“李”字。2001年企业改制,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连锁店。


吴大茂小商品店,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系江西人刘大茂开办,初设育婴街(今育英街),专以手工制作钢针销售。道光二十四年(1944年)刘去世后,店坊由徒弟吴为祥承接,改名吴大茂,并迁址红牌楼(今黄兴南路)。吴氏继承师父传统,诚实经营,讲究质量,素有“老牌钢针,货真价实”之誉。光绪年间,洋货大量输入,手工磨针失去市场,作坊被迫停业,改为销售机制钢针和线、带、扣、夹之类的小商品,仍然坚持质量第一、明骂实价的经营方针。1956年公私合营时,吴氏已传至了第五代。


亨得利钟表店由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办的“张桂记”钟表修理店演化而成。“张桂记”钟表修理店创办人张桂阳,初设店于长沙市东牌楼。l905年,张桂阳去世,其徒弟孙润泉承办,改名为“日新恒”。民国初年,钟表行业渐趋发展,“日新恒”钟表修理店规模也逐渐扩大,1920年与上海亨得利钟表总行联号,购置长沙司门口地段房宅开业。取名为“长沙亨得利钟表店”。钟表本出自西洋,故该店亦采用了这个外国名字,大概也是攀求时髦风尚吧。


黄兴南路上,除了上述创自清末、民国时期的名老字号以外,黄兴南路两侧,还有不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颇具名声的商店,如南门口百货商店、人民鞋店、妇女用品商店等等,都是当年长沙人购买日用百货的老去处。这些商店,尚能传承长沙老商号的优良传统,恪守商道,且已经营半个多世纪,亦堪称名老字号了。


黄兴南路的名老字号,可以说是老长沙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承担了当年长沙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营造了当年黄兴路商业的繁华。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黄兴南路打造步行商业街,许多现代品牌商店和超规模商场入驻,而传统的名老字号大多难以适应,如李合盛、德园、双燕楼、德茂隆、国风、吴大茂、人民鞋店、妇女商店等,纷纷退出了这条他们诞生和发展的风水宝地,或就此消失,风光不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23:47 , Processed in 0.0995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