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定王台历史溯源之浏阳门、浏城桥与浏城桥楚墓

2014-1-29 16: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旧志记述定王台的位置总要以浏阳门作为标杆,如清同治《长沙县志》云:“定王台在浏阳门内,善化县境,汉长沙定王发筑台以望母。”又载:“长沙县文庙,宋时在浏阳门内定王台旧址,元代迁于旧府学之右。”

浏阳门地处长沙城东,为长沙城东进出城的重要通道,出城即是长浏古道,故称浏阳门。入城,即有街道直通城市中心,是为浏正街。清末浏阳门照片中,浏阳门突出于城垣,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六柱五开间,甚为雄壮。城外,有护城河,河上的石桥隐约可见。桥的西端即步出城门几步,设有一座槽门,颇为雅致。城外,是麻石铺就的道路,两侧民居排列,已形成街市。道中与街侧,站立数人,或长袍马褂,或短褂粗衣,其目光注视着一个方向,即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图14

 

    图14  清末浏阳门

 

    浏阳门及其城墙因20世纪20年代初被拆除,在拆除的城墙基址上修建了一条马路,这就是现在的建湘路。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浏阳门原址立起了标志碑,以资纪念。(图15

 

    图15  浏阳门故址碑

 

浏正街因浏阳门而得名,东起浏城桥,西至东庆街。清代称东正街,因出入浏阳门的主要通道而得名,习称浏阳门正街,简称浏正街。(图16

 

16  清嘉庆《善化县志》载 善化县图上的浏阳门与定王台

 

定王台近在浏正街之南50米。《通鉴》云:“浏阳门,潭州城东门,自五代至今,沿袭未改。”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东正街即浏阳门正街,朱敦厚修砌。”浏正街南侧有一条街,名为“东门捷径”,西起吉庆街,东止斗姥阁。因古代这里有一条通往浏阳门的近路,故称东门捷径。抗日战争前,浏正街为一条商业街,有罗丰之南货店、冯太兴南货店、福昌和油盐号、聂万泰药铺、魏乾盛药铺、雷文龙鞭炮店等。抗日战争中屡遭大火和日机轰炸,日渐萧条。浏正街今日犹存。(图17

 

    图17 浏正街

 

    清末民初浏阳门内是长沙主城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浏阳门外,驿道两旁,还是荒山野岭,则为刑场。刑场地点原名为“石子岭”,后雅化为“识字岭”。江南哥老会著名首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马福益和同盟会会员中第一个流血牺牲的烈士刘道一先后于l905年、1906年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1930年杨开慧烈士也就义于此。民国学者黄铭功《浏阳门》诗就是专写刑场的,诗曰:

    耳后垂貂,腰间宝刀。

    路人踟躇,避吾马骄。

    平时杀人如磔鼠,沥血为酒肝为脯。

    党人碑,天灭汝,

    君不见浏阳门,悲风萧萧白日昏。

    鸱鹗啄残胔,月黑啼冤魂。

    冤魂亦毋泣,汝为罪,我为绩。

    明朝驰奏乾清官,视吾顶上珊瑚赤。

浏城桥原系浏阳门外护城河上的便桥。清末便河填塞,作为粤汉铁路路基。1910年便桥改建为大石桥,桥从路中横跨而过,桥下为铁路。铁路与桥上的浏城桥街呈十字型交叉。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长沙筹备设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区不断扩展,车辆日增。1933年,长沙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适应省会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遂于1935年对浏城桥实行加宽改造。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浏城桥加宽改造工程的场景。(图18

 

18  1935年改造加宽浏城桥场景

 

大桥颇为坚固,桥栏以花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着“浏城桥”石碑,浏城桥三字系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题书。桥西的一栋二层楼房正在拆除,以拓宽桥面。桥下即是铁路。浏城桥改造拓宽以后,很长时间里成了市内观看火车的景点,城市的小孩和许多乡下来城的人都喜欢在此看桥下隆隆驶过的火车。1935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题写桥名,碑额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石桥拆除前犹存。(图19

 

    图19  1935年何元文题浏城桥石额

 

    老浏城桥未拆除前,浏城桥也是街名,西起建湘南路,东止复兴街,路以桥名。1982年浏城桥街曾辟为农贸市场。上世纪70年后,京广铁路东移,此处路基大大拓宽,80年代后又修建了宽阔的芙蓉路,而原来的浏城桥自然不能适应需要,90年代拆建成解放中路高架桥,是解放路与芙蓉路的交汇处,仍称浏城桥。

    1971年浏城桥西北的百货商店房基下,发现大型楚墓,这是长沙地区已发掘的2000余座楚墓中较大而完整的一座。随葬物有陶器、铜器、木器、竹器、玉器、丝织器等262件。其中漆绘镇墓兽、彩绘木鹿、大鼓等堪称稀世珍品。

    墓室为长方形,长5.84米,宽3.97米,深7米,上有三级台阶,墓道在东,棺椁周围填有厚60厘米的自膏泥,使葬具得以密封,保存完整,使竹、木、丝织物等纤维物质也能保存下来。葬具为两椁一棺。外椁长4.5米,宽2.88米,高2.04米。由34厘米见方的木材垒砌而成。北边有内椁,由8厘米厚的木板构成,内椁长2.57米,宽1.26米,高1.26米,棺的壁板、盖作弧形,悬底,外髹黑褐色漆,内髹朱漆,长2.17米,宽0.82米,高0.94米。出土时已向南侧倾倒,可能是由予棺头重脚轻,墓室积水后受水的浮动而倾倒的。棺底垫有竹席,棺内置铜剑、竹弓、本扳指、玉环、玉璧、玉璜、,玉琮等28件,外椁与内椁之间有3个相通的边箱,呈[形,随葬物大都放在这里。(图20

 

    图20  浏城桥楚墓发掘现场

 

    陶器共53件。计有陶鬲l0件,鼎10件,共中特大的煮肉的镬鼎一件,两耳斜伸,浅腹平底升鼎3、环形耳汤鼎2,还有蹄足敦2,壶2,缶2,虎形耳方壶2,簋6,簋3,镳壶1,镒2,盘2,豆2,匝2,勺7,这些陶器都是仿铜器制作,有的印圆圈纹。

    铜器52件,有蟠虺纹和兽纹铜鼎4,勺1,剑4,戈7,矛4,戟1,镞46,还有矛镦、马衔、斧、削、环首刀、带钧、环带链鸟形饰、合页等。

漆木器67件,一件漆几上雕刻有精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制作很精美,还有H形几、案、俎、戈柄、矛柄、车辕、车伞柄、伞冒、盖弓、瑟、绕线棒、鼓、鼓槌、竽斗、镇墓兽、(图21)梅花鹿器座、仪杖、梳、篦、木圈、勺、棍等。其中戈柄7件,均髹黑漆,长的3.14米,短的仅1.4米。另一件仿竹节形木戈柄长仅91厘米,矛柄7件,内有长2.8米的藤柄l件。瑟长l03.3厘米,宽42厘米,高l0厘米,仅有24个弦孔,与一般的瑟为25弦不同。

 

    图21  浏城桥楚墓出土镇墓兽漆木器

 

    竹器有18件,戟的积竹柄一件,长283.5厘米,一件戈的积竹柄长达310厘米,4件矛的积竹柄长l94297厘米。积竹柄的制作是:中心用一根近似四棱形的木棒,外包16根或l8根青篾,用丝线紧密缠绕,再髹黑褐色漆。这种柄既坚又韧,不易折断。箭杆8支,用细竹杆绕线髹漆制成,杆长68.4厘米,连铜镞通长75.5厘米,出土时盛在竹矢箙内。矢箙用竹制,一破两开而成,两端有孔,可以穿绳,将箭挟住。矢箙上漆绘红色几何云纹和黄色云勾纹,色泽美观。还有竹弓3件,长125130厘米。

    玉石器有环、璧、琮、璜及锥、卵石共l4件。一件残丝织物,每平方厘米42×32根。

    墓中出有早期楚墓中的典型器物陶鬲10件,其中8件是常见于春秋时期的带有棱扉的浅裆矮蹄足陶鬲;蹄足敦、簋、篱也常见于春秋时期;陶器中的鼎、敦、壶、方壶、簋和铜器中的剑、戈、矛、马衔、镞等的造型及纹饰风格均与春秋晚期安徽寿县蔡昭侯墓中所出器物极为相似,因此,该墓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至战国早期前段。

    墓中出土的弧形悬底棺及用陶簋等随葬,是属于江陵一带楚墓的作风,在长沙楚墓中罕见。墓中出长达3米多的戈、矛、戟等长兵器,是用于车战的兵器;加上剑、弓、矢,兵器总数达80余件,这是当时诸候割据,兼并战争频繁的历史情况的反映,墓主人可能是个掌握兵权的人物。

    1988年,浏城桥楚墓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复原1号墓的墓坑和棺墓,建楚墓博物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12:41 , Processed in 0.1169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