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都正街地区街巷志之斗姥阁

2014-1-29 16: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0| 评论: 0|原作者: 任大猛|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斗姥阁曾用名红茹冲(疑茹为薯的俗字)、斗姥阁街、古斗姥阁,长沙民间亦写作斗姆阁,或俗写成“斗米阁”。1971年,斗姥阁改宏图街,1981年恢复原名。2008年并入凤凰台。本街有著名的道教宫观斗姥阁而得名。南起凤凰台,北至平地一声雷,因平地一声雷街拆迁,街道位置在今定王台书市与马王街之间。原街巷长247米,宽4米。

    一、斗姥阁街说斗姥

    斗姥阁街有湖南著名的道教宫观斗姥阁。建于长沙东城墙下凤凰台附近。

    清代长沙斗姥阁正殿祀道教神斗姥,亦称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真经》记述,斗姆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爱妃,号“紫光夫人”,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宋元以来尊斗姥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长沙凤凰台附近的古斗姥阁正建自宋代。据清光绪二年《善化县志》载:“古斗姥阁,在城东,创自前宋,历称道院。”

    清乾隆十年(1745年),“监生宋悦倡捐重修”,道士马三和重建,此时斗姥阁有宫殿、山门、住宅、花苑、练功坪等。

    同治十三年(1874后),“院中住持募长郡士绅重建”,至光绪二年(1876年)始告竣。光绪《善化县志》载,此时斗姥阁“前后三进,左右及后均有房屋,院前抵周祠,后抵官街,计宽十六丈二尺。左抵胡宅墙脚,右山门抵官街,计长二八丈一尺,四抵界石。”自此,斗姥阁焕然一新。

    据相关资料介绍,光绪时期斗姥阁内设斗姥殿、三元殿、文昌殿,供奉斗姥娘娘、观音老母、陈公贞人等,香客众多,每年农历九月九,信男善女,朝拜进香,钟鼓齐鸣,热闹非凡。

    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教林、王教俊、唐教志、徐永懋等倡立长沙刻经社于斗姥阁,至民国初年,所刻经籍传播三湘。

    上世纪20年代,李抱一在《省城地名今释》中说:斗姥阁,“正殿祀的斗姥,是个老居停,前殿祀的陈真人,据说是前朝浏阳人。骆秉章替他请了个‘昭显’二字的封号。当然是外来寓客,如今已一家。阁里吃饭的道士,闻说有二三十人,还有一块‘道教总部’的招牌,也许是长沙吃道饭的一个重要地方。”

    1933年斗姥阁监院为王善枝,教徒人数为24人,在省城之内道院人数规模仅次于云麓宫(25人)(据1933年《湖南年鉴》)。其时,在此之前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白莲教长沙组织古佛堂在斗姥阁设坛,取名“子孙庙”。后来内部争夺道权,其中王善植(按:应为王善枝)派系力量较强大,赢得这场斗争。说明:此处来自尹主任处,我未经仔细考核,内容较敏感,建议不上)。

    王善枝在主持凤凰台旁斗姥阁道务后,改“子孙庙”为“斗姥阁”。1936年王死,郑耀鸿接掌道务。“文夕”大火后,斗姥阁仅存基址,基本停止道务活动。

    上世纪40年代,武汉道首陈明坤经程潜及长沙警备司令蒋伏生介绍,来长与郑耀鸿等主持重建斗姥阁,恢复和发展道务。新中国成立时停止活动。(来源尹处,此处亦未核实)

    193811月文夕大火,斗姥阁及其所藏经籍被烧毁,道众星散。后仅留守庙主持郑某。解放后郑去南岳庙。

    上世纪50年代,斗姥阁原址余正房5间,杂屋1间,占地面积110平方米,1951年由长沙市地方财政整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租给居民使用。

    文化大革命中,不但斗姥阁成为居民住处,甚至斗姥阁街亦并入堂皇里,又改名宏图街,1987年斗姥阁遗址处尚留有阁宇数处残痕。今斗姥阁已完全不存,痕迹难觅。

    二、斗姥阁的著名道长们

    1936年《长沙市指南》中的“著名货品商店一览表”中排列长沙最有名最经典的货品商店,其中就列有:“斗姥阁,胡万古眼药”。

    据说,斗姥阁中有著名道人胡紫庭于辛亥革命前后,来到斗姥阁,此人医术高明,继承有龙道人传下来的眼科医术,他在斗姥阁设胡万古堂,历传三代,其治眼疾之秘诀,一曰去风走表为妙药,莫论前传度不真;二曰,去风先去血,血行风自灭。”

    又,斗姥阁中的道人,在民国时相传颇有武功,长沙流行的巫家拳,即与斗姥阁的某些道长有关。

    据说,1932年斗姥阁有道长马郁林喜武术,颇有武功,深得当时主湘军政要人,如省主席何健的赏识,马郁林曾倡捐修善。

    三、宋代斗姥阁建在红菇冲?

    19934月出版的《长沙市东区文史资料》第四辑刊有《东区古旧地名偶拾》,作者事志。在解释斗姥阁地名时,事志说:“斗姥阁:在天心阁下,凤凰台稍北,相去约半里,有一条窄狭小街,名斗姥阁。这一街名由来已久。宋代年间,此地称‘红茹冲”,遍地稻田、菜畦、水塘,居住处十余户农户,以种田种菜维生,当时人们在此建庙,供奉“斗姥娘娘”,此庙称斗姥阁,闻名名城,历来香火鼎盛,进香者络绎不绝,从宋代至民国,毁田、扩庙、建房,形成街道,为斗姥阁街名。”

    这段资料很有价值,也很可疑,最可惜是它没有标明它的一源在何处,如何知道过去此地在宋代叫红茹冲,目前长沙保存下来最早的地方志为明代中晚期,宋代一个叫红茹冲的小地名,是通过什么方式保留下来,颇可质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红茹,一般用作红薯的俗写。但红薯这一植物却是明代中后期才传入中国的。郭沫若先生甚至考证红薯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为1593年。宋代的中国不可能有红薯。

    旧时斗姥阁街还有两条支巷。一为永兴庵:据清光绪《善化县治•卷三十•祠庙》,永兴庵,在斗姥阁街。又,文昌阁,在永庆街,一在斗姥阁右,直长五丈二尺,宽四丈八尺。四抵界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30 04:31 , Processed in 0.0975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