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历史文献中的都正街之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节录)[民国]李抱一

2014-1-29 15: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7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 辑录点校|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节录)

[民国]李抱一

 

天心阁

    天心阁不知建自何时,《长沙府志》、《善化县志》都莫能详。大约清时始有,各志艺文栏,至乾隆时间始有登天心阁的题咏,以前没有见着,可为证明。乾隆四十二年,李汪度有篇《重修天心阁记》,颇说到阁的来由。兹将《记》的上半截录下:“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墉跨其首。青乌家所云:‘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冈形衍逸,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阁后下瞰平畴,稻畦鳞次。左右凝睇,则澄波环绕,沙岸参差。城南之胜概,萃于斯阁。其创建不知所始。乾隆甲午,中丞长白觉罗敦福公建节湖南,既修岳麓讲堂,复葺城南书院。谓阁祀文昌,居文明生望之乡,且冠郡垣龙首之脉,宜蔚为美观。乃饬所司,庀材鼎新。”可见阁至乾隆时,始显著于世。天心阁之有今日,纯靠着龙脉和文昌两大观念维持下来(中国的古迹和名胜之得保存,都是如此。假使南岳没有一个圣帝,早已变成荒山。岳麓没有西南气脉拱卫省城之说,必定没有这样名胜。就此一点,可以窥见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嘉庆十八年,城南书院山长罗畸见阁将倾圮,又捐款重修。天心阁和城南书院,在历史上甚有关系。因那时书院在阁的附近,二因阁上有个文昌。天心阁历来的题咏尽多,无非“极目千里,瞰阁万家”的意思,只是没有一个及得王勃、崔灏,所以不能和滕王阁、黄鹤楼齐名宇内。乾隆间,李绍隽一首“秋日登天心阁远眺”,虽未作得大好,还算写得亲切:

    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流作带环,麓屏为扃钥。远浦送帆来,晴岚疑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

    咸丰间,经过一回兵险,墙壁上打得千疮百孔,作了一回临时堡塞。事后修复,工费为全城之最。左右有炮台九座,并有内外两城。端方抚湘,又加修葺以后经了几次摆布,有时闭着门扎兵,有时租给人家卖茶。偌大的长沙,只有它足供临眺,它或者也觉得自豪罢。及到民国十三年,省长赵恒惕委派省会警察厅长刘武(字策成,邵阳人)改作公园。那时,阁屋已就敝漏,其坐落处之内外月城,残缺拆裂,势将倾圮。而迤北之午炮台一段城墙,前次拆城时,拆毁过半。刘君首先将该段修复,并将月城补好,然后将阁之四周零星杂屋悉数拆去,以便纵眺。除旧阁修理完好外,复于阁之左右仿北平文澜阁的样式增建二轩。接以复道,覆以黄瓦,立远望之,如鸟张翼,颇为壮观。又以阁址太狭,特从阁下蔡公坟起,经燕子窝、老龙潭,越妙高峰以达大椿桥,顺着该处一带山脊辟游行路一条。该路在燕子窝和老龙潭跌断处各架木桥一座以通往来,妙在该路蜿蜒山脊,随处皆见岳绿湘清,万瓦鳞次。徘徊其间,委实足以游目骋怀。刘君曾禁止切近路之两旁建屋,以免妨碍游人视线。又拟在路旁空地遍栽花树,后刘君去任,计划未及完成,殊为可惜。余籍传长市政,继续办理。环城马路环回其下,动物园和戏场分布其左右。树木葱翠,花鸟纷缤。以数百年之遗蜕,一变而为新时代之产物,它真正足以自豪了。

 

天心阁下旧城南书院  刘猛将军庙

    清乾隆间,巡抚杨锡绂因为岳麓书院中隔湘江,应试的人动辄为风涛所阻(他有篇《城南书院记》,说朱张两夫子讲学长沙,或过岳麓,或止城南,即是湘江多阻的原故。近来城南废了,士子应试岳麓,稍遇风涛,即须守候,大都畏涉不前。以是岳麓生童,寥寥无几云云。此到颇可研究,怎么如今的学生来来去去没有阻碍?或者是那时的风涛大些,否则,那时的人过于怕死),遂在天心阁下旧都司衙门(都司衙门已迁马王街)建筑书院。讲堂斋舍,一如岳麓旧制。以为那里地势高垲,遥望岳麓如几席,方位也在城南,因遂叫作城南,冀与岳麓赓续旧缘。地方虽小,规模却是应有尽有,连文庙、御书楼、朱张两先生祠都是有的。嘉庆二十五年,左辅仍在妙高峰下建立城南书院,偏安之局遂废。

    道光十五年,巡抚裕泰因为飞蝗入境,乃就天心阁下城南书院旧址建立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乃元指挥使刘承忠,世称猛将军。承忠当元亡时,投河自尽。世俗传说,刘没而为神,能驱蝗虫。清雍正间,始列人祀典。《苏州府志》却谓刘猛将军即宋将刘锜之弟锐。宋景定中,已建有庙),俗为蝗虫庙。民国以来,城区某小学改作校址。如今神宇尚存在,地方却甚偪仄。

 

旧善化县署  寄思园

    宋哲宗元符元年,始有善化县。县署尽先在城南,元末毁于兵,无地可考。明洪武初,移置城内。不久,又移置南门外,《志》载就在南宋赵宣慰故宅。查赵宣慰故宅,在社坛岭天鹅塘一带。据明刘戬《善化迁治记》说:“旧治去郡城五里,地僻民稀,不能成市。”又说:“崎岖林麓翳莽间,以为不便者久矣。”社坛岭、天鹅塘一带,离城不过里许,经过南宋诸名人一番点缀后,想不至有“地僻民稀”、“林麓翳莽”的景象。准以如今地向,大约离金盆岭不远,必不在社坛岭、天鹅塘一带。明成化十六年,知县盛时以城外窎远,难于供应,遂在城内府治(那时府治尚在学院街)之东,从新修治县署(长沙县治移徙于北门内外,善化县治移徙于南门内外,从此都永移城内)。那条街也跟着名为县正街。清康熙间,吴三桂入城,县署完全被他拆毁,此后知县暂时僦居民房(长沙县署为张献忠所毁,亦与此合)。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滕天御始行修复,以后屡次增修,规模渐见宏阔。迄至民国,善化并人长沙,县署亦随之“千古”。当时一部分改作法院,一部分化作民居。后法院归并,所占房舍,一部归属南区警察署,一部归属济良所。前年,初级法院恢复,南区警察署他迁,初级审检两厅开设于此,济良所仍旧未动。按现在初级两厅所在地位,大部分为善化县的县丞署(即戎厅),厅右空坪及所设各庭,乃县署的大堂川堂,济良所却是县署的西书房,济良所外彭泉舫公馆一带是县署的典史署(即捕厅),南区警察分署是典史署的监狱,临街萧宅是县署的头门和前坪。各处都已改造一新,无复当年的痕迹了。

    济良所所在,古时有点胜迹,谈长沙古迹的不可不知。明令陈宏乘在此筑鸣皋别墅,后来唐源改名寄思园。荷沼竹亭,颇有雅致,时人甚为欣赏(唐有篇《寄思园记》),后一就改作县署的西书房。

 

小瀛洲

    相传小瀛洲亦是五代马氏的园林,志上却无此说,只载建自清道光时候。当时,有个王璋,号仲琡,原籍顺天大兴人。分发湖南,历署永顺、沅陵各县知县,政声都是很好。道光中年,以目疾告退。卜居省城稻田,置造园亭,和长沙一班名流诗酒唱酬。园内有塘一口,广宽约数亩,清流似镜,可以通舟。旁莳花竹,交相掩映,一时称为胜境,遂叫作“小瀛洲”。自谓居此,如神仙中人。“小瀛洲”三字,便不辨清浊香臭,一直流传至今。刘雨人为《瀛园记》,说此地咸同间为王初田先生所得,不知王初田就是王璋,还是另有其人。

    小瀛洲后来归了东安席氏。席宝田故后,在此建了席少保祠。清末,小瀛洲的席少保祠最有名,极盛旺,常为达官名士饮酒听戏的所在,园亭也甚雅洁,和曾文正祠、左文襄祠一样的动人游赏。及到民国,遂渐渐不堪了。石坊上席少保祠数字也凿去,恐怕不宜于民国。梧柳多枯败了,塘水渐污积了。少保祠宇,时作机关,时作学校。横挡直间,甚不成形。祠右的园林,租人改作瀛园,设了普天春酒食馆,又时常租作游戏场所。长夏溽暑,长沙无公园,此亦可以招揽许多游客,俨然有个小小中央公园的气概。但是一池秽水,疏疏几棵树木,数十人难得回旋的几方空地,形势上着实可怜。

 

古稻田

    古稻田,从前确实是许多稻田。小瀛洲、桂花井、塘湾里一带,都在稻田之内。田中有一口大塘,叫作稻田塘,听说就是如今第一女子师范临塘湾里那块操坪的所在。塘湾里因塘得名,如今警署改作堂皇里,实在没有道理。稻田不知何时代化作民居,清末改了女学校,就是如今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闻校址是清末藩司某所捐,不知确否)。

 

马王庙

    马王庙,就是现在马王街修业学校校址,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遗迹。马殷在长沙遗迹颇多:一、会春园。《五代史》载:“天福四年,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据《长沙县志》上说,开福寺湘春门外二里紫微山碧浪湖之前,五代马殷,创建寺宇,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二、文昭园。《善化县志》上说,是在小西门外,马殷建。今废。无名氏诗:“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傍水边来。”三、碧湘宫。《明一统志》上说,长沙城南门之侧,有碧湘宫,五代时马希范建。今废。四、流杯亭(马王塘)。五、马王墓。《五代史》:“楚王马殷墓在城外东北一带,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不过据《长沙县志》上说,史称马殷为人谨厚,卒葬上朴,似无此事。子希范,性奢侈,造九龙殿。会春园疑冢,亦希范所造。《善化县志》便也说,疑冢当希范所造,相传五百冢。明王庄《疑冢诗》:“疑冢何劳苦用心,没堆青草独相寻。屈原只葬江鱼腹,留得香风直到今。”大约以希范所造的比较确实。

 

古斗姥阁

    斗姥阁,在凤凰台稍北,相去约半里。来历较凤凰台更古,是宋朝建的,历朝称为道院。清时屡次重修,如今尚完好,香火亦盛旺。正殿祀的一斗姥,是个老居停。前殿祀的陈真人,据说是清朝浏阳人。骆秉章替他请了昭显二字的封号。当然是外来的寓客,如今已是一家了。阁里吃饭的道士,闻说有二三十人。还有一块道教总部的招牌,或许是长沙吃道饭的一个重要地方。

 

定王台

    定王台在浏阳门内,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发所建。定王发分封长沙,他有两位母亲:一程姬,一唐姬。死了,他特在城东的高地建筑一台,遥望他们的坟墓,以表他的哀思。但是她们的坟墓在那里,值得研究。有的说在长安,有的说在长沙。《明统志》云:“汉双女墓在长沙县,即汉长沙定王葬程唐二姬处。”影宋本《寰宇记》云:“双女墓即汉长沙王葬程唐二姬之冢,坟高七丈,在长沙县侧。”长沙之说,似乎说得有凭有据。不过双女墓,历来没有人指定,至今更无所考。以情理言,长安之说比较可靠些。如果在长沙附近,随时可以临哭,何必筑台遥望?惟其远在长安,湘水渭云,迢迢万里,王又自嫌卑湿贫国,不能以时朝觐,故只能如此,以聊尽思亲之念。俗传王自长安载土远来,筑台于此。载土固不必是实事,其恋恋长安,却可想见。真西山诗云:“定王百尺楼,长安万里目。昔人思亲心,山川讵能局。”写得十分亲切。长沙一个忧国之地,一个思亲之地,昭昭千古,并垂不朽。一贾太傅祠,一定王台,都于名教有多少关系。后来台废址存,又称作定王冈。后人于冈前建庙,又称作定王庙。宋时庙已废,在此建立长沙学宫,崇祀孔子,长沙县治也自大西门内移此附近。但是唐宋以来,怀古的词客仍称此为定王台,南宋朱晦庵、张南轩都有定王台诗。晦庵诗云:“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诗中犹有空台字样。乃宋学宫中,有周、朱、张、范配享牌位,可见学宫从来当在朱张以后(江白石一萼红词序亦有登定王台语)。元初,学宫移去,长沙县也移去,在此建了几时的廉访司,以后便不知什么样子。元朝许有壬诗有云:“荒台蔓草凝清露,犹是思亲泪未干。”“荒台蔓草”四字,大约可作当时的写照。明朝以来无所闻。明刘象贤有过长沙祠遗址诗,中有云:“如何悼荒丘,寒云凄薛荔。”清赵宁亦有寻定王台故地诗。可见自学宫与长沙县去,此处遂成为荒丘了。及至前清乾隆四十九年,创辟基址。嘉庆十九年,潭邑周廷茂等倡众重修,四周砌石,增高地址,一时称为栋宇辉煌。定王台乃由湘潭人而中兴,流传以至于今,以后又日遂荒芜。至光绪五年,粮道夏献云又捐资修复,遂常为觞咏之地。道光间,台归长沙府学宫经理。清末,改作图书馆。台左有蓼园,相传亦是定王故园,亦归人图书馆。房屋经过“半中半西式”的改造,作为图书馆的阅览室。久无阅书人光顾,今已日遂陈腐,台还是旧时模样。夏献云“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带江千里瞰郭万家”的石联,犹光洁可鉴,图书馆却已停顿。惟思贤书局所存版片,咸藏于此。

    定王台后有“平地一声雷”,与北门外的“枯树一枝梅”同为奇怪名称。但“枯树一枝梅”犹有梅花石可供佐证,“平地一声雷”只因那里有口大井,投桶入汲,嗡然有声,遂名,未免近于抽象了。究竟,与其谓之为井,无宁谓之一大窿。深仅丈余,宽周数丈,空谷回声,自然有异,怎能比得上雷?井窪中几勺泥水,污秽极了。但是汲取的人尚说井如何有神,水如何甘洌,真所谓对面造谣。

 

古凤凰台

    古凤凰台,在城东南,地势隆起,可以俯瞰全城,是明吉藩为凤凰公主所建。当时珠帘翠幔,宝马香车,想有一番盛境。清初,台毁坏。康熙二十九年,藩司某为亲祈福,在此建筑报慈寺。周围都是园土,风景还好。乾隆间,重修一过。至道光间,香火渐衰。遂有痞徒盘踞寺中,假名仓房,招摇撞骗。藩司万贡珍查得,一道命令,将痞徒赶出。破庙虽然肃清,却已经不起风雨。万遂捐廉重修,恢复原状。此寺前后的檀越都是藩司,假名仓房的想也是藩署中人,它可算和藩署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万自撰碑记中有云:“予维一都一邑,必有踞江山之胜者,为公余登览之处。楚南岳麓环峙,湘水潆洄。乃以都会之大,竟无有地焉,可供眺陟者。此台踞城最高处,万家鳞比,一览无遗。如有志者踵而增之,亦邑中之一胜。”可见当时凤凰台,犹可供人的登览。咸丰初年,寺侧设厂铸炮,失火,寺亦被毁。炮火总是相欺菩萨。省城隍庙、开福寺,都遭过大殃。小小报慈寺,也要受一回劫难。庚子之役,湖南许多老先生们,深信菩萨法力封得住炮火,或者没有留心本地的故事。后来经丹岩和尚募化,寺又重修起来了。及至清末,寺还存在,只是落寞不堪,不知产业何时归入学宫。民国元年,拨给培德女学校作了校址,将殿宇稍为改造,就是教室寝室。如今还有破庙的遗范,周围的园土却早已起房子。前面一段街道,也叫作凤凰台,不能说“凤去台空”,连台都无处寻觅了。

 

息机园

    清初,长沙有个学者,姓廖名元度,字大隐。吴三桂之变,流离奔窜。乱平,仍归长沙。晚岁,在城中筑一园居之,名曰息机园,以示归隐之意,杜门不出。著有《息机园诗》和《楚风补》。当时刘彧有《饮息机园》诗:“西风江上雁行斜,小步城东处士家。好客常藏千日酒,陶情只种一园花。”又有游乾为《息机园记》:“乃辟地城隅,树阴十亩,竹覆五楹,名其居曰息机园。徐步其中庭,虹泉遥迸于江麓,龙谷虚吟于廓渚。嘉疏品列,野鸟时飞。晴岚绕楹而回光,奔涧奋流而呈籁。见青虫之满院,忘长日之小年。”可想见当时息机园的景物。但是“奔涧奋流”,水势不小,不知水源来自何所。如今都成了街市,只有息机园的名目。

 

落星田

    从前刘忠壮祠、刘襄勤祠一带,都是田土。田中有一石,独立苍然,大家呼作落星石。因此,那些田也呼作落星田。《唐朝上护军庞德成墓志》叙其父履历,有“辅分珪于五岭,道治还珠之乡。杨别扇于三湘,恩洽落星之境”等语。据此,唐时遂有落星之名了。如今不曾见有落星石(或云,石在刘襄勤祠内),也不曾见有落星田,就是莽莽苍苍的许多花圃(民国初年,刘忠壮祠、刘襄勤祠内,还有群芳生香各花圃),都起了房屋,变成街巷了。

 

作者简介:李抱一(18871936),名景侨,字嗣循,号抱一。湖南新化人。著名报人。15岁入新化大同学堂,研读经史地理古文辞,并参加科试县考。17岁入读省城高等学堂预科、因成绩优异,清廷例奖拔贡。长而受书岳麓,师从经学大师善化皮锡瑞问学。1912年入《湖南公报》,担任国内新闻编辑兼撰小说。1915年,他与贝元征、李晋康诸人创办湖南《大公报》,馆址设长沙犁头街,被推为总编辑,兼编中外新闻。又与李晋康、易策勋等人合资开设彰文印刷局,承印《大公报》,直至1936年因病辞世。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07:19 , Processed in 0.0925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