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都正街历史寻踪之天心阁

2014-1-29 11: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3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天心阁位于都正街的南端,矗立在长沙古城东南角的城墙之上,建于明代。天心阁下的这段古城墙,高13.4米,顶面宽6.1米,长251米,为古代长沙城墙全长的三十五分之一。(图15

 

    图15  天心阁与古城长沙

 

    天心阁初为长沙古城墙东南转角处的一座角楼,亦称谯楼、望楼,建在号称长沙龙脉的龙伏山山巅的古城墙之上,初建时担负着军事防御、消防瞭望和上观星相祭天神、下镇风水的四大功能,既是一座登高望远的瞭望塔,又是祭天的灵台,还是一座镇风水的风水楼。在长沙方言中,角与阁同音,久之“角楼”便衍化成更为文雅的“阁楼”,并起名为天星()阁。它与现存城墙同建于明代。城墙建于明洪武之初,已有明确记载,但阁楼建造的准确时间尚待考证。

    以往的说法,天心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来明代的文献中不断发现有天心阁的记载,这才打破这种说法。首先是在旧志中发现了明末善化廪生俞仪所作的《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后又发现有关天心阁更早的记载,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阐述善化县在长沙城辖地范围时的一段话:“善化所辖城内地止一铺、二铺、三铺,不过自县治北抵织机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西抵王府大街而已。”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明确指出“心旧作星”。可见,天心阁早在明万历以前就存在了。

    角楼建在长沙城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守卫长沙城的最佳哨所。清光绪《善化县志》载,

阁上有报警钟,“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所撰的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即含有这重意义。(图16

 

    图16  清末天心阁外景

 

    然而,明朝建立以后近300年长沙无战事,天心阁的军事功能渐渐淡化,而祭祀功能却逐渐凸现。有明一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观星象、拜天神、看风水之风都很盛行。天心阁因“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自然成为官民观星象、拜天神、镇风水的最理想场所。

    星野之说古已有之,但最流行的时代是明代。明崇祯《长沙府志》卷一开篇首页就说:“国有分野舆地之气,与星相属,有事则见于天。登灵台而望云物,考顺逆而察灾祥,修省消弥,于是乎在作《星野》。”由此可以推断,明代建在长沙地势最高处的角楼,不仅是最初的哨所和瞭望塔,后来也成了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所以天心阁也叫“天星阁”。所以“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中的“烟火”不仅仅指狭义的火警,而且泛指百姓忧乐、民间疾苦,观星相、祭天神的目的乃是为民祈福,保万家平安,让“子孙有庆”。

天心阁的位置处于长沙城东龙脉的顶点。中国古人喜欢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他们认为神话中的龙,就蛰伏在这些起伏的山势中,只要有画龙点睛那一笔,这条蛰龙就会破壁飞天。根据这种理论,古人认为,长沙河东主城区第一“龙”,就是今日的建湘路。它从天心阁到凤凰台,再到定王台、浏城桥、老火车站,再到小吴门、松桂园。古时是一条略呈弧形的山脉,古人称它为龙伏山,并借助龙伏山脉筑起城墙,悍卫长沙古城的安全。民国初年拆除城墙后,修起了一条马路,即今建湘路。如今山势不再,但龙脉犹存,建湘路仍比相毗邻的芙蓉路高出十数米。更幸运的是这条龙脉昂起的龙首——天心阁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图17

 

17  清末长沙城墙东南角上的天心阁,犹见山脉隆起之势    

 

    天心阁向西正对岳麓山禹王峰,湘江东西这两个致高点之间,形成一条通透的视觉走廊,橘子洲横卧在走廊正中。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湘江河畔的杜甫江阁等名胜古迹都在这条视觉走廊上。以天心阁为圆心,以这条视觉走廊为半径,南至妙高峰,北至太平街的大扇形区域,为今长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古城风貌保护区。

    从天心阁往西南和东南方向又分支两条龙脉。天心阁往西南向,由天心游路经燕子岭往南至妙高峰与大椿桥,再往西至劳动广场、雨敞坪、碧湘街。这一山脉民国初年尚存,至今仍可见其余势。天心阁往东南向,由回龙山、白沙井到小林子冲、月亮山(长沙市15),再到侯家塘至东塘、赤冈冲,又为一龙脉。这两条龙脉犹如青龙、白虎,拱卫天心阁左右。天心阁处在主脉与两支脉的交汇点,是一藏风聚气的“穴点”。加之地势高峻,“地脉隆起”,立于上,可西瞰湘流,平瞻岳麓;东俯浏江,远眺罗霄;南对衡山,遥接云气;北面洞庭,聆听涛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之感慨油然而生。

    这种依山面水、山凹护卫、状若簸箕、形如坐椅的地势,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被称之为风水大势中的“穴”位,是藏风聚气、土肥水厚、万物繁衍生息、欣欣向荣之地。这种地势,东南西三面如屏蔽,惟北面一坦平洋,犹如一个进气口,使得从北方南下的风在吹过洞庭湖进入长沙后,因受阻于东、南、西三面的群山,又回风于洞庭湖,旋转式地消失在长沙的空间地域,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气”。这种“气”影响着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变化,所以,有“气”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长沙就是这种充满希望的风水宝地。由于流经长沙城区的湘江及河西的岳麓山、河东的龙伏山均从东南往西北方向倾斜,因此进入长沙的这条进气口也呈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由此可推断,长沙的风水在东南。天心阁正好在在长沙古城东南角的风水穴位上,因此,天心阁又成了长沙古城的风水楼。

名楼必须要有名人和名作的衬托,才能名传天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莫不如此。天心阁也有名人名作,惜未得到充分的宣传。乾隆四十二年(1777),曾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图18)他应湖南巡抚觉罗敦褔之约,登上修葺一新的天心阁,欣然作《重修天心阁记》。记曰:此处“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他俯视四方,见此地“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巽龙入脊”,发岀“文治之祥”之感慨。所以,选择“地脉隆起”、“巽龙入脊”之地建阁,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是长沙“文教昌明”之举,可达“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这与主管湘省教育的最高长官的心愿是完全一致的。

 

    图18  李汪度画像    

 

    天心阁至今保留完好的瓮城是天心阁军事壁垒作用的历史见证。瓮城又称月城或子城,本是筑在城门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其目的是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在无城门处筑瓮城,更显示其地的军事地位。(图19)长沙有关修筑瓮城的最早记载为北宋胡宿《内制集》所载潭州修筑子城受到宋仁宗嘉奖一事,集曰:“潭州通判李丕绪修筑子城,甃砌完备,知州任颛奏上,仁宗敕云:‘汝受任湘中……增完城壁,就浚池隍,悦使有宜,乐成无射,条闻来上,嘉叹良多。’”很明显,当时修筑瓮城是为抵御辽国入侵。明洪武五年(1372)长沙府卫守御指挥使邱广用砖石改造宋元土城墙时,9个城门外均未筑瓮城。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崇祯十一年(1638),长沙知府王期昇增建月城。崇祯末知府雷起龙增建营房。”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及善化两县知县请款修葺城墙时,同时将天心阁扩建为三层,并将阁下的城墙加石增垒,筑成内外两城,两城之间又筑成南北两个瓫城。同治三年(1864),巡抚恽世临为扩建天心阁的需要,重垒阁下瓫城与城墙。

 

    图19  天心阁南瓮城一角

 

关于瓫城的具体用途,1933年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云:“阁旁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天心阁下双瓫城面积各500平方米左右,可藏兵数百人,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1.作战时,士兵可以轮番登上城头,下阵的士兵可以下到瓮城内,得到及时休整,且比较安全,保护兵力,同时也便于迅速替补作战中的阵前减员。2. 天心阁瓫城城墙壁上设有8个大炮洞,火炮隐置洞内,可避免敌炮的轰击,士兵也比较安全。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时,看到长沙城的城楼唯独天心阁最高大,误以为下面一定有城门,便将天心阁作为主攻目标之一,白白耗费了不少时间与兵力。清军在天心阁瓮城部署兵力,组织炮火反击,对坚守城池发挥了巨大作用。太平军在长沙打了81天,既不能歼灭城外之敌,又不能合围破城,而清朝援军不断开来,准备再次合围太平军,将其歼灭于长沙城下。太平军攻城不克,于十一月底撤去,长沙城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没有被攻破的城池。(图20

 

    图20   天心阁城头上的古炮

 

    天心阁的另一次守城之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天心阁占踞长沙城内制高点,3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点部防的主要阵地。(图21)特别是第二次会战时,日军曾于1941927日晚攻入长沙,天心阁阵地直接面临敌军的强攻。日军占领长沙后,我军各部重整旗鼓,由各个方面向长沙迅速集结,中国第六、第七战区的增援部队也赶到长沙,与日军在长沙外围和市区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文夕大火”后的残垣断壁下,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着逐街逐巷的争夺。据守天心阁的官兵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一拼,最终击退敌军进攻。(图22)由于敌军始终未能占领长沙城制高点,加之我军各部重振旗鼓,向长沙迅速集结,占领长沙仅3天的日军被迫撤退。薛岳命令各部乘势追击,先后在汨罗江、浏阳河两岸予敌大量杀伤。109日,日军又一次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迫使我方屈服和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其近卫内阁也因此而被迫下台。1942年元旦,日军开始攻打长沙城。我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奉令率领全军守卫长沙。李玉堂与全军将士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与敌血战44夜,艰苦卓绝,以少胜多,经历了长沙大火的天心阁古城墙头,我军居高临下,奋勇杀敌;古城墙下我军迂回运动,调度自如。(图23194214日拂晓,我军形成对日军的三面合围态势,弹尽粮绝的日军仓皇逃窜。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127日以来,同盟国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则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蒋介石也说“此次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21  中国士兵在天心阁瓮城内待命

    图22  中国守军登上天心阁城墙准备战斗

    图23  中国守军在天心阁城头上狙击敌军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沙市政府着手修复天心公园。19466月,原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王东原岀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作为当任过第七十三军军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和长沙会战的抗日将领王东原,(图24)对在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我军将士,特别是第七十三军将士深怀悼念和敬仰之情,遂决定在长沙会战的重要纪念地——天心公园内兴建一组纪念性建筑,以永远悼念在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将士。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相

传蒋介石、张治中等政要也捐了款。这一组纪念性建筑由崇烈塔、崇烈门和崇烈亭组成,当年便落成,对民众开放。三建筑建在从公园北大门至天心阁城墙下的一条直线上,从低到高,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图252627)崇烈亭两面的立柱上携刻着著名书画鉴赏家徐桢立所撰的两副对联。正面联云:

    百战靖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气色;

    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云,神弦连甲马归来。

 

    图24  王东原

    图25  1946年刚建成的崇烈塔

    图26  1946年刚建成的崇烈门

    图27  1946年刚建成的崇烈门    

 

    20世纪50年代,崇烈塔和崇烈门先后被拆除,崇烈亭则改名为入胜亭,并凿去了亭柱上的老对联。2004年,崇烈门依照老照片原址原貌重建,崇烈塔也于2012年釆集原构件重建。同时,入胜亭恢复崇烈亭原名,并重新在亭柱上挂上了徐桢立所撰的对联,以告慰抗日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

    天心阁还是长沙近代许多重要历史的见证。清末,湖南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常在此开展活动。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于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蔡和森等学友一道来到天心阁,锻炼身体,畅谈理想。

    天心阁还是长沙的游览胜地。清中期天心阁最有名的文人聚会,是道光二十年(1849)重阳,著名学者邓显鹤招集名流,在天心阁举办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吟诗盛会。与会者有沈道宽、杨太灏、刘康、黎定源、谭溥、黄本骥、汤彝、李星渔、熊盛旸、张开霁、邓琮等人,会后宴集城南精舍。当时另有李星沅等人因故未及时到会,便于事后寄和诗稿。这次活动共收集诗稿近百首,事后刊刻成《城南唱和诗》集,流传盛广。会后,邓显鹤作诗曰:

    天心杰阁俯苍茫,记得当时集上方。

    诸老风流仍此地,百年高会几重阳。

    填膺世事孤筇外,回首江城落照旁。

    今日茱萸思遍插,摩挲清泪滴壶觞。

    天心阁真正成为民众的遊览胜地是在1924年以后。1924年长沙古城墙拆除完毕,在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等人的极力主张之下,保留了天心阁这一段城墙及古阁楼。省长赵恒惕令警察厅长刘武为首,将天心阁及阁下城墙修葺完好,修缮旧阁,于阁的左右仿照北京文渊阁增建(木质)二轩,于轩与主阁之间建复道。二轩即今天心阁南北副阁,有两层,呈长条形,南北两端呈三面形,南端正对石级。轩与主阁用曲尺形复道连接。当时称为城南公园。主阁一楼和二轩以茶待客,主阁二、三楼陈列古物和名家艺术品。这里收集的古物和名家艺术品逐渐多了起来,经常给展厅补充更换一些新的陈列内容,俨然成了一个城市博物馆,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浓厚兴趣。

    1926年前后年间,天心阁已年久失修,有坍塌之虞。此时正值唐生智主湘,他决定将天心阁重建为主附三阁。刚建到阁墩,因省府连番改组,无暇顾及此事,加之资费不济,工停事废。1928年,宁乡人鲁岱接任市政筹备处长,呈请省府拨款6000元,完成了此次重建。鲁岱所撰《长沙辟市琐忆·请款修完天心阁》载,重建的天心阁,三阁鼎峙,矗立天空,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别有一番气象。阁之南北两端,以旧城垣为引道,中嵌石磴,左右护以白石栏杆。(图28

 

28  1928年重建的天心阁

 

1929年公园内古城墙北端建起了一座国耻纪念亭。192853日,日寇制造了屠杀中国人民的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湖南人民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决定实行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1929年中,廖汉瀛受省政府主席何键嘱托,在天心阁午炮亭位置新建国耻纪念亭,以唤起民众的爱国之情。(图29)亭高三丈余,立四木柱,外围石栏,内围铁花栏杆,栏之四周制有“千夫所指”、“万众同心”、“革命精神”、“义无反顾”、“触目惊心”、“疾首痛心”等字,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之色彩,瞻瞩之余,无不触目惊心,顿增无限愤慨。

 

29  1929年国耻纪念亭

 

    国耻纪念亭的前身为1916年秋所建午炮亭。当年湖南省政府为方便长沙市民生活与商贸活动,于天心阁北面百米处城墙之上建午炮亭。亭以城墙大青砖筑基台丈余高,四方以木质栅栏作墙,树皮盖顶,北向有门,上悬“午炮”二字匾额,“午炮”二字后题有12行小字款。亭内置黄铜火炮一门,炮口朝东,由驻阁消防部门管理,每日正午12时鸣炮一响,作为长沙全城计时标准,可见当时百姓很少有钟表者。当时长沙人戏称为“天心阁时间”,1925年天心阁下城南公园建成开放后不久,午炮正式停止了鸣放。

    1932年,何元文出任长沙市首任市长,他上任伊始就决定在天心阁建“儿童健康公园”。园内建有4个小花园,3座花台,7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冈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熏风亭。熏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辞意。何元文为熏风亭题联曰:

    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

    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天心阁毁之一炬。20世纪50年代,天心阁废址上建起了一座茶楼,但长沙市民要求重建天心阁的呼声一直不断。直到80年代才迎来了盛世重建天心阁的盛举。重建天心阁的工程于19832月动工,历时一年又九个月,耗资104.8万元,于1984121日对外开放。2005年,天心阁下建起“文夕大火”警世钟。(图30

 

    图30  文夕大火警世钟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5:46 , Processed in 0.1045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