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

2013-2-4 10: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4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编著|来自: 文物出版社

(本文【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由文物出版社20129月出版,陈先枢编著)

下篇  盛世名楼天心阁
一、城留一角看江山
 阁上九霄迎日月;
  城留一角看江山。
  这是著名文史学家、书法家萧长迈先生1984年为重建的天心阁所题楹联,今仍悬挂在天心阁阁楼上。该联使人追忆起一段令世人难忘的历史:
  1924年天心阁险遭拆毁。随着近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长沙古城墙不但早已失去了其军事战略价值,而且还成了扩大城市、发展交通、繁荣商贸的巨大障碍。因此,从清末至民初就多次议决要拆除城墙,1923年至1924年便正式实施了这一浩大工程。1924年秋,当拆除工作已近尾声,仅留下天心阁这一小段时,省府再议提出一并拆除。时任市政公所总理的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陈利弊,并慷慨声言,要“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此举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经再三呈请,省府才最后决议保留天心阁下城墙与阁楼。曹先生因此事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
  1926年长沙完成了环城马路的第二期工程,即自小吴门经浏阳门、南门口、学宫门至西湖码头的这段路的修建工程,这其中包括城南路的修建工程。当年在修建城南路时,在老城基下挖出了不少民国、晚清、北宋、三国时代的古物。据民国十八年(1929)长沙《市政月刊》载:“天心阁公园保管员周庆年呈缴天心阁工程处掘到的小玉牌一块”,年代甚古。“天心阁工程处掘到大魏韩文定墓志铭四块”。又有“环城马路南段工程处有何绍基所书石刻三块、其他横碑四块。又午炮台内有篆字长碑四块,(应为郭崑焘《修天心阁记》碑),台前有残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字迹模糊,然大意盎然,足供考古者之鉴赏……(南段马路工程处共计)有碑石十五块。”这些古物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当时的湖南中山图书馆极力要求存入其馆内,而天心阁公园方面当然希望陈列在天心阁展厅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由长沙市政筹备处代理处长易希亮和随后继任的余籍传处长拍板决定:一切天心阁及天心阁下城南路下挖掘出土的古物,全部由天心阁保管并展出。可惜这些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1955年10月,长沙市首届菊花展在天心公园举办,年届78岁高龄的曹典球老先生携友应邀前往参观,兴致勃勃地留下了二首感怀之作,其中一首为《同芸阁、抱圭登天心阁看菊花会》,其诗题下有一自注:“余曾理长沙市政,彼时正拆城墙,群议将天心阁毁去,余力辞不可,今得保存”。其诗云:
 在昔崩城迹未堙,尚余高阁望湘滨。
 黄花迎我秋容改,赤帜横空市面新。
 不让会春夸霸业,因留傲骨度霜晨。
 偕游尽有忘形友,漫比陶潜咏士贫。
  作者在诗中首先简要地叙述了天心阁曾经发生的那件往事。因为当时护阁成功的欣喜至今还溢于言表,心境释然。但他借咏菊以表心迹,认为不能因此自我夸功,只是自己在那困境中表现了一种应有的正义与骨气。真乃忆往昔余味无穷,在这闲适愉快的晚年生活中,他会心一笑,自得其乐。
  曹典球(1877-1960),字籽谷,号猛庵。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时务学堂,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后任教湖南高等实业学堂,1908年任该校监督,创办矿业、土木、机械、化学、铁路等工科专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1916年回长沙参加反袁斗争,次年任湘雅医学院董事长。1923年创办文艺中学。1926年任湖南教育司长。1931年后任湖南省教育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1934-1935年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有《猛庵诗文集》行世。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主席回长沙,下榻蓉园。当日,他决定宴请几个老朋友。下午5时,家住司马里11号的曹典球老先生迎来了一位湖南省委派来的干部,来人对曹老说:“毛主席请老先生到省委去共进晚餐。”曹典球当年82岁,是来客中最年长者,主席请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随后便与大家亲切地攀谈起来。主席指着他向大家介绍说:“典球老先生是个好人,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我们共产党人不会忘记他。”在座的人都表示非常赞同主席的说法。主席接着说:“其他的大事情不说,听说在1924年,是典球老先生的一股韧劲,才保留了长沙的一段古城墙和天心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主席说到此,向典球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众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曹老忙起身推摇双手说:“感谢主席的嘉言!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接着有人说:“可惜,‘文夕大火’把天心阁烧了,真是太可惜了!”主席说:“过去的事已成为历史,现在的权力在人民大众手中,别着急,今后,天心阁还可以重建嘛!”
  今日天心阁段古城墙及重建的天心阁双双成了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有望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我们得感谢曹典球这位先贤为保护古城所立下的盖世之功。
  
  
二、盛世重建天心阁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天心阁毁之一旦。20世纪50年代,天心阁废址上建起了一座茶楼,但长沙市民要求重建天心阁的呼声一直不断。直到80年代才迎来了盛世重建天心阁的盛举。重建天心阁的工作于1983年2月动工,历时一年又九个月,耗资104.8万元,于次年12月1日对外开放。阁楼由一主两附组成,主阁三层,垣高32米,阁高17.5米,地势海拔60米,高岀市区30米。主阁下的明城垣、雉堞、瓮城、炮洞都进行了修葺和加固,更显古城嵯峨、阁楼高耸之壮观。二楼走廊上重新嵌镌李汪度和郭崑焘的《重修天心阁记》。附阁二层,高10米。黄瓦朱楹,飞檐翘角,壮丽生色。南北附阁与主阁之间接以通廊,两通廊横轴线向前弱成合抱之势,高空俯瞰,如鸟张翼,势欲腾空。32处阁角上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扬清越。主阁东额“天心阁”,西额“楚天一览”,一楼额“荆楚名区”,二楼额“涵江揽岳”。阁后城垣上留有大片广庭,庭之南北,即瓮城与主城墙的衔接处筑以拉弓山墙和山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晀望”门额。
  南山门入口联:
      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
  北山门入口联:
  天高地迥;
  心旷神怡。
  1983年,时任长沙市副市长的潘基礩,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主持了天心阁的重建工作。这次重建天心阁时,因无老图纸可依,故参照旧照片图样重新设计。重建后的天心阁,主、副阁基台基本成方形,位置靠后,副阁的后墙以城墙墙壁为基脚,主、副阁的体量比旧阁小,故阁后留出了一大片空坪。主阁和副阁均釆用石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主副阁的通廊较旧阁复道长。今天心阁与旧阁比较,其优点有二:其一,虽体量较旧阁小,但其形神无异旧阁,远近望之,其壮丽峻俏之仪态,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其二,阁后有大片空坪,给人以开阔敞亮之感,便于游人在阁外赏景和聚散活动。故有关专家认为:重建后的天心阁整体优于旧阁,环境空间设计更趋舒展合理。潘基礩后作有《重建天心阁选型并记》一文,节录如下:
  1981年余主持重建事宜,传闻所及,举市欣然。征集设计图纸,应者不下十数,取舍未决之际,有老者惜忘其姓氏,献出珍藏原阁之大幅正立面照片。审查推敲阁体三维尺寸比例之协调,与城墙环境之融合,当年工匠技艺,不禁令人叹服。城墙乃弹丸之地,难更有胜之者。众议所归,乃袭原式,由市设计院据照片放大复原,并沿内城两侧加建南北两副阁以为陪衬。原为木结构者,为防火防蛀以钢筋混凝土仿木代之,设计既就乃戮力施工,以应市民之急望,原阁文化气氛浓郁,凡门柱匾额楹联,惜与阁同归于尽,不可复得。偶有得之者,则已不合时宜。因应众议征楹联与门额,以袭文化之源,更张重建之盛。应者踊跃,得800余副。为歌盛世,并求公允,乃聘评委10余人,皆古汉语饱学之士。驻青园宾馆,避嚣专注,精选得20余副,循额联表意,配而适其位于阁。余循众意附庸风雅,亦有所作,忝列精选。联曰:“高阁出重霄,揽云麓,抚湘流,纵几度沧桑,卷雨飞云,终如人愿;古城多盛迹,缀珠玑,添锦绣,系万家忧乐,鞠躬俯首,无愧天心。”长沙首任政委曹瑛,余之领导也,应请而欣然命笔,悬于阁之正门,颇得识者好评。对征集之楹联亦出专集以为纪念。竣工后组织验收,但见栗瓦石栏,飞檐高啄,风铃摇曳,滴哒悠扬,古韵怡神,如远市井,阁内匾联之配,或述景抒情,或赞颂时政,亮丽生辉,清雅之气有胜于昔者。开幕之日,游者满园,登临鸟瞰,河山依旧,而入眼全新。长虹卧波以代轮渡,层楼栉比以便民居,远郊则烟囱林立,城厢已棋路纵横。而后绿阴递接,嘉树扶疏,兴旺之象,盛世之风,沛乎苍冥,岂独一城一阁而已哉。
  1984年12月1日天心古阁城头上彩旗招展,鞭炮齐鸣,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此举行了盛大的“隆重庆祝著名古迹天心阁重建落成剪彩典礼”。副市长刘湘皋撰写的《重建天心阁记》同天勒石于阁上,全文如下:
 重建天心阁记
  天心阁居长沙城南最高处,不详其所始建。清乾隆四十二年、同治四年,李汪度、郭崑焘先后撰记,可略徵其兴废之迹。尔后一九二四年又一度重修,抗日战起,惜全毁文夕大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三十三年,国务院列长沙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人民政府乃于一九八三年鸠工重建,越年竣事。全阁采钢筋混凝土及其它新材料构成。主阁一仍旧制,凡三层,栗瓦石栏,檐牙高啄,左右增建游廊连二副阁,规模益闳。游者登临,瞰湘江北去,招岳色南来,长虹卧波,层峦叠彩,江山放眼,乾坤在抱,振兴中华之志,宁不油然而生!当兹举国上下,齐奔四化之际,我市革故鼎新,百端待举,愿与全市人民奋力而共进之,是为记。
                                                 长沙市人民政府
  重建天心阁各层悬挂的对联均由当代名书法家书写后再携刻,龙飞凤舞,美仑美焕。所选对联除清人对联和新征集的佳联外,还有一副民间广为流传的地名谐音联,引起了游客浓厚的兴趣,联曰: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
  水陆洲,洲停洲,舟行洲不行。
  重建的天心阁内经常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群众活动,如《中国名楼风采展》、《中国历代兵器展》、《李渔村奇石展》、《城市的记忆――长沙老照片展》、《潍坊风筝展》等展览,以及“相约天心――中秋拜月祈福会”、“长沙巿民守护古城大签名”、“城市地标与旅游大家谈”等大型活动,大大丰富了天心阁的文化内涵。
  2010年,天心阁一楼大厅内,重塑的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像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湖南历代状元录》和《长沙地区进士录》分列塑像两旁,再显天心阁“振人文而答天心”的博大胸怀。
  
  三、熏风亭畔南风熏
  重建后的天心阁是一处融古典城阁和古典园林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整个园林占地 3公顷。天心阁下亭台楼阁,回环错列,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成了市民和游客娱乐、休闲、游览、吟唱、晨练的极好去处。园内古迹全部得到了修复或重建,还修建了不少亭阁和休闲设施,除上篇已述的崇烈门和崇烈亭外,还有:
   熏风亭  熏风亭位于北大门内西侧,始建于1932年,原为木构古亭。熏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意。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7年于原址复建,为全花岗岩结构方形四柱亭。亭之东侧,一堵红色石壁立于池边,上刻“伦鉴”二字,意为池水如镜。迎春纤枝垂挂石壁,亭影倒映池中。亭内常闻京腔飞逸,笑语频传。亭周绿草如茵,玉兰、雪松高耸,四季花卉间植,清香阵阵,情趣盎然,令人惬意。其参天雪松传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49年领衔通电湖南和平起义的程潜将军亲手所植。方形石柱上镌刻著名书画家彭吟轩先生题写的楹联,可谓旧名赋新意,古韵流今时。联曰: 
低徊解愠日;
高唱阜民天。
   逸响亭和迎暾亭  两亭均为20世纪80年代新建,逸响亭在熏风亭的东南面,为八角亭。迎暾亭在古城墙之下,为六角亭。两亭小巧玲珑,仿木结构,歇山攒尖顶,飞檐翘角,盖栗色琉璃瓦,深藏在苍松翠柏之中,环境十分幽静。内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
  书法家赵家寰题逸响亭联颇有“逸响”之意,联云:
  绕亭绿树生新籁;
  隔叶黄鹂共好音。
  书法家胡六皆题迎暾亭联云:
  故城自有千秋意;
  峻节能牵万古情。
   名人石刻画廊  名人石刻画廊穿插在景区东侧一片曲折起伏的假石山之中,颇有卧虎藏龙之势。画廊里共雕刻33位长沙历史名人画像,上自“崩葬于长沙”的古炎帝神农氏,下到清代中国第一位外交官郭嵩焘,分别为政治家(如贾谊、魏源)、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理学家(如周敦颐、王夫之)、书画家(如欧阳询、怀素、易元吉)、文学家(如李东阳)、医学家(如张仲景)、发明家(如蔡伦)等,其中既有本土的湘人,又有在长沙为官的政绩卓著者(如辛弃疾、文天祥),还有流寓长沙并在此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屈原、杜甫)。画廊采用玉竹石为原料,或线刻,或浮雕,造像求其神似,并将各自诗作名言镌刻一旁,一人一景,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园艺于一体的新景观。
   映山楼  映山楼是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位于天心阁的西北角,登楼可远眺湘江,遥望生长于岳麓山的市花映山红(又名杜鹃),欣赏“万山红遍”之美景,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颇具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映山楼自2004年元月重新装饰营业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两万人次;并出色地接待了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日本鹿儿岛市市长及世界旅游小姐一行的参观、考察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长沙首届星城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初赛”;接待各社会团体、单位在此举行联谊、联欢活动达20多场次;各种大小会议80余次。映山楼大门前镌刻着新中国首任长沙市委书记曹瑛的一副旧联,颇合“映山” 之意,联云:
   天心纵目湘流远;
   麓屏横翠橘洲浮。
   茗香园  茗香园位于景区北段古城墙之下,为半开放式长廊,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包点和棋牌等休闲娱乐服务。天心阁经营茶馆有着较久的历史,“文夕大火”后至1952年的10多年中,一直有私人业主在天心阁遗址上建起简易铺房,开设茶馆。1952年天心公园成立,接收茶馆老板曹大炎为公园职工,由公园经营茶馆。1955年,公园投资5000余元,将茶厅改建一新,经营清茶、包点、烟酒,生意十分红火,每天茶客暴满,市民把能在这里争得一个坐位当成一大幸事,可谓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其时,天心阁的包子享誉省内外,常有江西、贵州、广西等地慕名前来者,成批购买携带回乡。今茗香园门前悬有一联,顾客一睹此联,顿觉花香、草香、茶香、包点香一齐沁入心脾。联云:
   绿意满园归眼底;
   悠香一缕入心头。
  “文夕大火”警世钟  文夕大火警世钟立于天心阁南大门下的一片绿地中,青铜铸造,上铸夔龙纹,重达1吨,悬挂在断壁残垣造型的铸铜雕塑横梁上,庄严而肃穆。2005年11月12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文夕大火”67周年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文夕大火”警世钟揭幕仪式,市领导和市民代表敲响警钟12响。清脆的钟声响彻整个长沙城,告诫长沙人民永远记住1938年11月12日这一天,提醒人们警惕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和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呼吁人们奋发图强,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夕大火警世钟铭文如下:
  麓山巍巍,湘水悠悠。古城长沙素有湖湘首邑、楚汉名城之称,雄伟壮丽,富庶繁华。公元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日军犯湘,省会长沙骤临战区。十一月十一日.岳阳沦陷。十二日,日军进逼新墙河北。寇深祸亟,鹤警频生。湖南军警当局秉承最高当局“焦土抗战”之命,部署焚城。十二日夜半之后,南门某处突然火起,纵火士兵乃四出点火。顷刻之间,全城火柱冲天,浓烟滚滚,陷入火海。大火延烧五日之久,千古名城化为一片废墟,四十余万人民顿失家园,三千余人葬身火海,公私财产之损失无可数计。因十二日之代日韵目为“文”,故称“文夕大火”。长沙文夕大火,创巨痛深,实为长沙人民为抗敌御侮所付出的最悲壮、最惨重之代价。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兹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特铸此钟,以期警钟长呜,勿忘国耻,祈祷和平,振兴中华。 
  
四、影像还原旷世火
  “长沙大火”幻影成像展示馆建在天心阁北副阁的一楼大厅内。幻影成像展示采用高科技三维立体成像手段,真实再现1938年大火前长沙街市的繁华景象和“文夕”夜大火瞬间爆发的悲惨场景。1938年发生在长沙的“文夕大火”是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世界的三大惨案之一,为了唤起人们对这场灾难的回忆,牢记这段悲痛的历史,激励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天心阁耗资近百万元于2004年11月建成了这座幻影成像展示馆,每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看。幻影成像每场约10分钟,解说配音抑扬顿挫,情真意切,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解说词邀约本书作者陈先枢撰写,全文如下:
“长沙大火”幻影成像解说词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到1937年的长沙。
  当时的长沙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昌盛,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绸布、百货、南货、药材、金银首饰等业也十分活跃,介昌绸布庄、太平洋百货庄、九如斋南货号、九芝堂药号、余太华银楼等老字号享誉三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沿海及沦陷地区人员大批迁往长沙。长沙市人口骤增至50万。北大、清华、南开3所著名大学也迁来长沙,大批文化名人云集湘城。长沙市场更趋繁华。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毁灭性灾难正在向这座千古名城袭来。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与日军举行空前规模的武汉大会战。10月25日,武汉失守。湖南顿时从抗战的后方变成抗战的前方。战火很快蔓延到湖南,省会长沙是守是退,举国关注。抗战士气日益高涨的中国军民要求确保长沙。遗憾的是,蒋介石对长沙缺乏信心,最终决定对长沙采取“焦土抗战”的政策。1938年11月12日上午,蒋介石给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发来电报,说:“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张治中立即制定“焚城计划”,由于天心阁地处古城长沙地势最高处,被定为放火的信号点。11月12日深夜,长沙南门外一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由于伤兵医院的地理位置和高度与天心阁相差无几,放火的队员误以为是天心阁的放火信号,便一起点火,长沙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80%以上的基础设施被毁,在大火中死伤者达两万余人,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一场大火截断了城市外在方面的千年沿革,也使城市失去了文化方面沉积的厚度和影响力。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被付之一炬。明代高大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在大火中也化为一片废墟。
  一场大火吞噬了无数的冤魂,更中断了城市的繁荣。登上天心阁城墙,只见数十里残   垣断壁,遍地瓦砾,一片凄凉。名城长沙网 2O250多家米厂、粮行除12家半以外,全毁于大火,烧掉谷米190多万石。“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从此黯然失色。坡子街的银行、钱庄和金银首饰店全部被毁。全市100多家纸行、绸布庄大多消失。经此巨创,不少老一辈商人从此退出商界,息影山林,许多名牌老店不复再生。
  由于12日电报代码为“文”,而大火发生在晚上,又称“文夕大火”。
  长沙大火之后,面对各方的舆论各压力,蒋介石被迫对大火负有主要责任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当作“替罪羊”枪决了。但人们仍然不满,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治绩安在?两大方案一把火!”,下联是“中心何忍,三颗人头万古冤”,横批是“张皇失措”。这副藏头联,渲泄了对张治中推卸责任的不满,其实,老百姓又怎么知道背后的真正“罪魁祸首”呢?!
  “文夕大火”使长沙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倾刻间化为乌有。然而,勤劳勇敢的长沙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今日的长沙已成为了一座文明、秀美、开放、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我们深信,凭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未来的长沙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未来的中国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富强。
  
五、天心阁下古迹多
  由于天心阁位于长沙龙伏山巅,占据天时地利,自古地位显赫,加之天心阁处于长沙古城风貌保护区的重要结点,因此以它为中心形成了长沙城南旅游圈。围绕天心阁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有如众星捧月,且或多或少与天心阁有着必然的联系。来到天心阁,也不妨到它周围去走走看看。
  白沙井  白沙井位于天心阁东南一里许,在天心区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岭、白沙湾、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白沙井在锡山西坳,山基底为板岩,上部覆盖很厚的红土砾石层,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长沙之雅称“星沙”隐含“天星(心)与白沙”之意,故古联称白沙井为星泉。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白沙井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有诗咏曰: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今白沙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正面立石坊,右建古人诗文碑廊,左建仿古式茶馆,将井文化、水文化、茶文化融为一体,颇具长沙本土气息。长沙居民虽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提桶至白沙井取水者仍络绎不绝。
  定王台  定王台位于天心阁北1华里,与天心阁同处在龙伏山山脊上,是长沙最古老的历史遗迹。千百年以来,长沙即有定王城的别称,杜甫诗“茅斋定王城郭门”可作佐证。定王刘发是汉景帝第十子,于公元前155年受封长沙王。在西汉初年的帝王眼中,长沙尚属不开化的“南蛮之地”,是名符其实的“卑湿贫国”,生存环境对于定居长安已经数代的刘氏王室成员来说,显然不大适宜。为什么景帝诸子中,刘发“待遇”最差,这与他在皇室中的地位有关。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来是侍候景帝姬程氏的宫女,当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与她发生过一次床苐之欢,结果有了身孕,生下刘发。在等级森严的皇室中,以母亲地位之卑微,刘发被打发到长沙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过,长沙国管辖的地区正是以“卑湿”的物候条件盛产稻米,大米对于地处西北的都城来说,无疑是难得的盘中珍品。于是刘发频频运米去长安,又让车辆从长安带土回来,在城东龙伏山高敞之地筑起土台,以遥望长安,聊慰缱绻缠绵的思母之情。刘发死后,谥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清诗人熊少牧诗云:
  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归。
  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
清光绪湖南粮道夏献云《重修定王台碑记》中称,“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崇其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随着时光流转,定王台屡历兴废,至1904年,被改建成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12年秋至1913年春,青年毛泽东寄居长沙新安巷湘乡试馆期间,每天步行到定王台读书,早晨他总是第一个进图书馆,直到傍晚闭馆才最后一个出来,中午以两个烧饼充饥。后来他回忆说:“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是我学习历史中值得纪念的半年”,“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囯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军阀混战时期,这里一度被占为兵营,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至1938年,定王台毁于“文夕大火”,今存半截台基于市图书馆内,市政府在图书馆前立碑纪念。
   吊马庄与倒脱靴  吊马庄与倒脱靴是位于天心阁之西约200米远的两条老街,街名均源于古老的三国故事。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城下“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下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备。
   “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下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那里原有一个大池塘,于是留下了“刺韩湖”的街名。韩玄被埋葬在距天心阁不远的二府坪今长郡中学内,墓碑“汉忠臣韩玄之墓”至今保存完好,不时还有游人来凭吊。
   凤凰台  凤凰台今为街名,位于天心阁之北50米。天心阁地脉隆起,是长沙城登高览胜的最佳胜地。但清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天心阁为军事禁区,老百姓不能随便登临。于是,紧邻天心阁北部、属同一龙伏山脉的另一高地——凤凰台便成了全城百姓的游览胜地。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追述当年的凤凰台是“珠帘翠幔,宝马香车,一番盛境”。今日凤凰台虽早已不见“宝马香车”的盛况,但美丽的传说仍在流传。传说凤凰台因明吉王为其女儿凤凰公主建梳妆台于此处而得名。风凰台附近的凤凰山、凤仪园等街道均以此而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藩司黄性震在此建报慈寺。至道光间,香火渐衰,还有地痞盘踞寺中,招摇撞骗。藩司万贡珍查得,一边把地痞赶走,一边捐养廉银重修,恢复原状。万贡珍自撰碑记云:“此台踞城最高处,万家鳞比,一览无遗。有志者躇而增之,亦邑中之一胜。”咸丰初,寺侧设厂铸炮,名火药局,今天心阁下仍存“火药局”之街名。咸丰九年(1859)火药局发生爆炸,寺亦被毁。民国元年(1912),其地拨给培德女子学校作了校舍。民国诗人王啸苏《凤凰台》诗叹曰:
    钿车曾是逐香尘,凤去台空迹已陈。
   李杜峨峨题咏在,此邦挥翰可何人?
   蔡道宪墓  蔡道宪墓位于天心阁阁楼正对面的天心街,与天心阁隔街相望,是太平军战长沙时主要战场之一。天心街东侧有一高出街面约3米的古老墓基,墓基护坡与街面垂直,由花岗石砌成,长约10米,正上方一石上镌正楷阴文“蔡忠烈公墓石”,字迹清晰,并有“同治十二年(1873)藩宪重修”字样,古墓道石级上还残存有“忠魂千古”等石碑。蔡公名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福建晋江人,明崇祯丁丑进士,为长沙府推官。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克长沙。蔡被捕,宁死不降,被张凌迟处死于明月池,年仅29岁。蔡的仆从、湘乡人凌国俊拾得尸体葬于里仁坡。然后自缢,亦葬于蔡墓旁。蔡公死后谥“忠烈”,长沙知府堵胤锡在墓前建蔡忠烈祠。以后蔡道宪墓多次修缮,靠熙台岭一侧重建蔡公祠。清邓显鹤将其诗文辑为《蔡忠烈公遗集》传世。清康熙间,湖南巡抚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清初长沙廪生阎世亨《谒蔡江门先生墓》诗云:
   步署城隅更向东,崔嵬高冢啸薰风。
   魂飞南国湘流洁,气挺西山麓寺空。
   碧血荧荧霜并烈,丹心炯炯日争红。
   先民卖国惭何极,义仆还欣似沈忠。
   诗中“先民”指与蔡道宪同时的长沙总兵尹先民,时张献忠攻陷长沙时,尹即降之。沈忠是南宋末长沙知州李芾之部将,元兵陷长沙,李芾、沈忠均自杀殉国。义仆即指蔡公的仆从凌国俊。
   长沙府学宫遗址  长沙府学宫遗址位于天心阁西约1华里的南门口西文庙坪。自清乾隆年间天心阁城头上的文昌阁改额天心阁后,长沙府便在南门口新建了一座文昌阁。这座文昌阁隶属于长沙府学宫。长沙府学宫为长沙府十二县州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宋代。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城,将学宫的魁星楼作炮轰目标,半桷无存。太平军退走后,长沙、善化、湘阴三县士民捐银10万两,学宫恢复如初。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1866),由湖南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外。  
  长沙府学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今存“道冠古今”石坊,为长沙府学宫留下的惟一建筑,由花岗石砌成,高约10米,宽约6米。石坊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石坊东面原有一座“德配天地”石坊,规制与今存石坊完全相同,惜于“文革”时为作“四旧”拆除。因“道冠古今”石坊的两端被民房卡住,而未拆成,故能幸存至今。古石坊共分三层,最下面的石廊上面有两头凸出的半米高的石狮子,中间有石绣球。第二层雕刻的是石竹、花草。第三层是镂空的石窗,有两条一米来长的鲤鱼。“道冠古今”和“贤关”坊额的上下为“二龙戏珠”镂空浮雕,盘龙错杂,宝珠为飞舞的“中国结”所缠绕,甚为精美。石坊两面的“道冠古今”四字和“贤关”二字完好如初,只是“贤关”二字上“文革”时所划上的红叉还依稀可辨。
  简牍博物馆  简牍博物馆位于天心路,距天心阁东40米,与天心阁北园仅一街之隔,由陈列展示中心、简牍保护中心和简牍研究中心三大部分组成,2007年落成,对外开放。这里陈列和保存着1996年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内22号古井里出土的一大批三国孙吴时代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中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岀土是20世纪继殷商甲骨文、敦煌石窟文书、西北屯戍简牍发现之后,中国文献档案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中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简牍从形状上看,长短、宽窄各异;从字体上看,工整有序,隶中带楷;从行笔上看,笔墨书写流畅清晰;从字数上看,多少不等,木牍每片80-120字,竹简每枚30-40字。这批简牍按其类别、形制用途,大致可分为券书类、司法文书类、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名刺官刺类和账簿类五大类。
  走马楼简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据已整理的简牍,墨书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229-238)。这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吴国长沙郡的一批极为珍贵的档案文书。嘉禾年间正是东吴孙权政权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批档案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风俗民情,为研究东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税赋、户籍、司法、职官等方面的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出土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出土当可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仅一种长50厘米左右的大木简,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就有2480片;其余的是竹简。2000多枚大木简每简约容100字;竹简每简平均容字以20计,14万片即是280万字,即使有半数漫漶不清,也有140万字左右。如此算来,这批简牍至少有190万字左右的内容,不但超出《三国志·吴书》十数倍,而且也大大超出《三国志》的总字数,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简牍书法颇具汉隶风格,对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史极具价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20:35 , Processed in 0.0954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