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阁沧桑——长沙天心阁的历史文化

2012-7-20 16: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7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三、文昌帝君入祀天心阁和城南书院入驻天心阁下

清乾隆以前,长沙古城东南角上并列天心和文昌二阁。天心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和天上褔、寿诸星,而文昌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附祀魁星。乾隆年间官府多次修葺文昌阁及其神像 ,“以当文峰为今秋闱发兆”,把追求科举名第同祭拜神灵联系了起来。乃至天心阁一度遭到忽视,年久失修,至乾隆中期终于废圮。官府乃重修文昌阁,仍额“天心之名。从此二阁并为一阁,而重修后的天心阁,祭祀文昌帝君和魁星的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文昌本为星名,是古代对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星相家认为它是主大贵的吉星,后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清乾隆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云:“文昌天宿,东近上台,司命,主寿,与长沙一星异轸同官。” 中国第一座文昌阁位于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建于晋代,始称张神庙,唐宋时逐步扩大,宋绍兴十六年(1146)朝廷降旨按王宫规格扩建。元代,文昌星与四川梓潼神张亚子合而为一,称文昌帝君,成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故文昌阁是古代学宫、书院必备的祭祀建筑,到明代“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

魁星又称奎星,常追附于文昌帝君。魁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在汉代便有“奎主文章”之说。古人所绘的魁星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正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像“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考中之人的姓名。魁星一脚踏着一只大海龟,叫“独占鳌头”。故士子考试之前和金榜题名之时,都要跪拜文昌帝君和魁星。旧时天心阁香火旺盛,可见民间百姓对功名利禄的渴求。

清雍正以前湖南士子要远赴湖北参加乡试,许多有识之士都为湖湘许多优秀士生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远途的乡试而感到忧虑和惋惜,几任湖南巡抚都有分闱之意。康熙年间,巡抚赵申乔、潘宗洛、李发甲等多次上疏恳请分闱。经几任巡抚的力争,朝廷终于在雍正元年(1723)诏谕两湖分闱,谕称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必经洞庭湖。湖水浩潮无涯,波涛不测”,“有覆溺之患,朕心深为恻然,或致士子畏避险远,裹足不前,又非朕广育人材之意”,所述分闱理由与湖南巡抚的疏章完全相同。湖南巡抚接到上谕后,雷厉风行,于当年就在长沙城原明吉王藩地、今中山路百货大楼一带设立了贡院,设号舍8500间。分闱之时,湖南中额核定为44名,后增至60多名。翌年,湖南第一次单独举行乡试,参试人数比往年赴武昌参试者陡增。从此,每逢秋闱,湖南士子云集长沙,天心阁城头上祭祀文昌帝君和魁星的香火更加旺盛。

同时,文昌帝君还是私塾、造纸、笔墨、书坊、刻字、刻石、说书、南货、绵匠、冥织等行业供奉的行业神,更加提升了天心阁的地位和人气。各业成立有“文昌圣会”等行会,每年公同推举会首直会,每岁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圣诞日,同业公议,各岀份金若干,敬备花果,拈香跪拜,演戏谢神,共襄盛举。

祭祀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活动除民祭外,还有官祭。清乾隆《长沙府志》“文昌阁”和“奎星楼”条都有“春秋委官祭”的记载。清光绪《湖南通志·祀典》载,祭祀文昌帝君于嘉庆六年(1801)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岁以春仲三日暨秋种诹吉致祭文昌帝君神位供奉前殿,文昌帝君先代神位供奉后殿,红饰金书,满汉合璧”。神位前设案,案前设俎,供牛、羊、豕三牲。前殿由守土正官主祭,后殿委将军执事以学弟子员祭祀,均诣神厨上香,行三叩礼。在城文武官员咸与致斋二日,教官奉姓名榜挂于阁外。“咸丰六年(1856)升祔中祀,乐用六成,舞用文舞六佾,新乐章乐谱颁直省府州县,可见祀典之隆重。

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说,重修天心阁是为“振人文而答天心”。很明显,走上仕进的学子们要报答的天心,实为文昌帝君和魁星。因而矗立城头的天心阁遂成了长沙乃至湖南科举人才兴旺的象征。湖南自唐代起共有状元15名。但状元的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地区科举人才的盛衰。长沙更多的进士和举人,其成就和影响远远在这些状元之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有学者说“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而这些写就历史的晚清一代湖湘英才,多半出自科举。

乾隆十年(1822)城南书院入驻天心阁下以后,文昌帝君和魁星更加受到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士子们的顶礼膜拜。书院还将诸生考试获隽者题名文昌阁,以鼓励生徒发奋读书,追求名第。城南书院原在城南妙高峰,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淳熙间,张栻离开长沙后,书院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了“高峰寺”。明代曾谋恢复未果,但城南书院并没有在人们记忆中消失。

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年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时开始的。杨锡绂(?-1768),字方来,江西清江人,雍正进士,乾隆十年(1745)至二十年(1755)年间三任湖南巡抚清乾隆十年(1740),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且距妙高峰原城南书院旧址仅二华里许,故仍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生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中祀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

书院为儒学之林,文庙(孔庙)、文昌阁、魁星楼是其必备的祭祀构筑。祭孔是 因为孔子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而祀文昌帝君与魁星二神像,是因为二者是主宰功名、禄位、点定中试之神。早在城南书院迁建到此之前,文昌阁(即后来的天心阁)里就一直祭祀文昌帝君,书院来了,正好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再在阁内增祀一个魁星神像,便将天心阁作为了自己的专用祭祀场所。书院每年春秋两季在阁上开展两次祭祀活动,平时也是安排专人常年看护,阁上香火不断,同时向百姓开放。为方便诸生登上天心阁进行祭祀活动,特在书院前的城墙内墙旁,自下而上增修一个百余级石阶梯,可直达天心阁南侧城头之上。

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湖南巡抚左辅认为城内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逼近闹市尘嚣,且地洼低湿,空间狭小,不利于学子静修。于是左辅于妙高峰旧址重建城南书院,至道光二年(1822)完工。至此,城南书院在天心阁下存在77年后,又回迁到其660余年前的始创地妙高峰。天心阁下城南书院旧址则改建为“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即元指挥使刘承忠,相传“祷蝗有验”,清雍正间始列入祀典。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0 00:07 , Processed in 0.0971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