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阁沧桑——长沙天心阁的历史文化

2012-7-20 16: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6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二、星野之说与龙脉之说

天心阁初为长沙古城墙东南转角处的一座角楼,亦称谯楼、望楼,建在号称长沙龙脉的龙伏山山巅的古城墙之上,初建时担负着军事防御、消防瞭望和上观星相祭天神、下镇风水的四大功能,既是一座登高望远的瞭望塔,又是祭天的灵台,还是一座镇风水的风水楼。在长沙方言中,角与阁同音,久之“角楼便衍化成更为文雅的“阁楼”,并起名为天星()阁。它与现存城墙同建于明代。城墙建于明洪武之初,已有明确记载,但阁楼建造的准确时间尚待考证。

以往的说法,天心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来明代的文献中不断发现有天心阁的记载,这才打破这种说法。首先是在旧志中发现了明末善化廪生俞仪所作的《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后又发现有关天心阁更早的记载,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善化县(明清两朝长沙、善化两县同城分治)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阐述善化县在长沙城辖地范围时的一段话:“善化所辖城内地止一铺、二铺、三铺,不过自县治北抵织机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西抵王府大街而已。”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明确指出“心旧作星”。可见,天心阁早在明万历以前就存在了。

作者以为,城墙与阁楼的修建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因为城墙乃是阁楼的基础,城、阁实为一体性建筑。据历史资料和城建勘测资料,天心阁段古城墙的基础远比其他地段乃至城门处的基础深厚和坚固。此段城墙为内外双层,内外墙之间还建有大規模的双瓮城,没有坚固的基础是不可能的。明初修筑长沙城墙时,东南角上并未设计城门和城楼,其时加深和加固该段城墙之基础,只能是为了在城墙上修建阁之需要。按此推断,天心阁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了。

角楼,顾名思义,是建在城墙转角处的楼,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之。如北京紫禁城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角楼作为防御性建筑,其功用即在此可以俯视两个方向甚至四个方向的地面之物。清郭崑焘《修天心阁记》有“察城瓮、谯楼之陊者阤者,彻而更新”之记载,亦可证天心阁最初是作为角楼(谯楼)而建的。角楼建在长沙城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守卫长沙城的最佳哨所。明末清初湖南最高军事指挥机构——都指挥使司就设立在天心阁下的今都正街,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天心阁的军事性质。因为一旦有敌来犯,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到军事指挥所。与其他城市的角楼相比,天心阁还多了一重瞭望火警的功能。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阁上有报警钟,“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所撰的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即含有这重意义。

然而,明朝建立以后近300年长沙无战事,天心阁的军事功能渐渐淡化,而祭祀功能却逐渐凸现。有明一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观星象、拜天神、看风水之风都很盛行。天心阁因“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自然成为官民观星象、拜天神、镇风水的最理想场所。

星野之说古已有之,但最流行的时代是明代。明崇祯《长沙府志》卷一开篇首页就说:“国有分野舆地之气,与星相属,有事则见于天。登灵台而望云物,考顺逆而察灾祥,修省消弥,于是乎在作《星野》。”由此可以推断,明代建在长沙地势最高处的角楼,不仅是最初的哨所和瞭望塔,后来也成了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所以天心阁也叫“天星阁”。《周礼》云:“观象于天,法类于地。”按这种以星象在地上的投影划分大地方位的观点,即按星宿分野,南方七宿叫朱雀,在朱雀的尾巴上有颗小星,叫“长沙星”。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故长沙又有“星沙”的别称。《长沙府志》在引用大量古籍后说:“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多寿,子孙有庆。”故“长沙星”又叫“寿星”。 古人崇拜自然之神,如日、月、星辰、风、雨等,更崇拜主寿命的天神。 所以“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中的烟火”不仅仅指狭义的火警,而且泛指百姓忧乐、民间疾苦,观星相、祭天神的目的乃是为民祈福,保万家平安,让子孙有庆

天心阁的位置又处于长沙城东龙脉的顶点。中国古人喜欢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他们认为神话中的龙,就蛰伏在这些起伏的山势中,只要有画龙点睛那一笔,这条蛰龙就会破壁飞天。根据这种论,古人认为,长沙河东主城区第一“龙”,就是今日的建湘路。它从天心阁到凤凰台,再到定王台、浏城桥、老火车站,再到小吴门、松桂园。古时是一条略呈弧形的山脉,古人称它为龙伏山,并借助龙伏山脉筑起城墙,悍卫长沙古城的安全。民国初年拆除城墙后,修起了一条马路,即今建湘路。如今山势不再,但龙脉犹存,建湘路仍比相毗邻的芙蓉路高出十数米。更幸运的是这条龙脉昂起的龙首——天心阁奇迹般地保留下来,成了长沙的千古名胜。

关于龙伏山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大禹受舜之命,率众将涉险来湘治水,扎营岳麓,设坛岳麓山山顶,后来这一山峰被命名为禹王峰。大禹先祭天神与水神,力控洪妖滥发魔威、危害百姓的孽行,禀请授权屠凶。禹王率众疏浚江河,堆积东岸成峰,山脊由北向东南方向扶摇直上,顶摩南斗,宛如巨龙伏卧,故谓之龙伏。洪水退了,人们重整家园,安养生息。从此,湘江两岸万世景仰禹王,人们在禹王峰摹刻了“禹王碑”,用以怀念禹王;在龙伏山顶则建起了天星()阁,阁内供奉天上诸神,用以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天心阁向西正对岳麓山禹王峰,湘江东西这两个致高点之间,形成一条通透的视觉走廊,橘子洲横卧在走廊正中。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湘江河畔的杜甫江阁等名胜古迹都在这条视觉走廊上。以天心阁为圆心,以这条视觉走廊为半径,南至妙高峰,北至太平街的大扇形区域,为今长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古城风貌保护区。

从天心阁往西南和东南方向又分支两条龙脉。心阁往西南向,由天心游路经燕子岭往南至妙高峰与大椿桥,再往西至劳动广场、雨敞坪、碧湘街。这一山脉民国初年尚存,至今仍可见其余势。天心阁往东南向,由回龙山、白沙井到小林子冲、月亮山(长沙市15),再到侯家塘至东塘、赤冈冲,又为一龙脉。这两条龙脉犹如青龙、白虎,拱卫心阁左右。天心阁处在主脉与两支脉的交汇点,是一藏风聚气的“穴点”。加之地势高峻,“地脉隆起”,立于上,可西瞰湘流,平瞻岳麓;东俯浏江,远眺罗霄;南对衡山,遥接云气;北面洞庭,聆听涛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之感慨油然而生。

这种依山面水、山凹护卫、状若簸箕、形如坐椅的地势,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被称之为风水大势中的“穴”位,是藏风聚气、土肥水厚、万物繁衍生息、欣欣向荣之地。这种地势,东南西三面如屏蔽,惟北面一坦平洋,犹如一个进气口,使得从北方南下的风在吹过洞庭湖进入长沙后,因受阻于东、南、西三面的群山,又回风于洞庭湖,旋转式地消失在长沙的空间地域,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气”。这种“气影响着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变化所以,有 “气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长沙就是这种充满希望的风水宝地。由于流经长沙城区的湘江及河西的岳麓山、河东的龙伏山均从东南往西北方向倾斜,因此进入长沙的这条进气口也呈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由此可推断,长沙的风水在东南。天心阁正好在在长沙古城东南角的风水穴位上,因此,天心阁又成了长沙古城的风水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9 23:11 , Processed in 1.4398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