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民间歌谣

2012-5-23 13: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14| 评论: 0|原作者: 顾庆丰|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山歌《扯白歌》:好久好久冇唱歌吔,风吹石头滚上坡唻;麻雀子窝里生鹅蛋哩,树尖子上面狗砌窝唻;犁田犁出野鸡蛋哩,砍柴砍出鲫鱼子窝。对门山上菜吃羊,哪厨房里媳妇心肝妹子吔,打家娘来叮叮当当海棠花……

    楚地歌谣在汉代就十分盛行。《汉书》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这表明楚之歌谣实为民间歌谣,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

    长沙民间歌谣,伴随着历代长沙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着长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流传至今。它是长沙人民的口头创作,是长沙人民用来表达和反映自己生活、思想感情和促进生产及其它社会活动的工具,是长沙民间乡土文化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篇幅短小,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曲调等形式特征。

    长沙民间歌谣,按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歌谣,二是近现代革命历史歌谣。

    一、传统歌谣,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是长沙民间歌谣的主体。这部分歌谣中,很多是表现劳动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的感情,或思念外出谋生的情人、丈夫,或诉述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感情纯朴真挚,故有“山歌无姐打不成”和“山歌无假戏无真”的说法。还有不少民歌,或反映人们的劳动生活,或诉述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或讽刺和抨击时弊,还有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放牛山歌、摇篮曲、儿歌及反映风俗习惯的民歌等。

    从长沙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统歌谣来看,其体裁形式主要有下几种:

    1.劳动号子。这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往往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长沙地处湘江下游,是我国四大米市之一,物产通过码头流通量大,搬运繁忙,从而产生了很多搬运号子。这些搬运号子,有按工种分类的抬件号子、抬滚号子、起重号子;有作为行动号令的上坡号子、丢包号子、拐弯号子,还有统一劳动速度和节奏的小跑号子。在建筑工地上也还有一些建筑号子,如《夯歌》、《硪歌》等,这类号子曲调丰富。劳动号子的唱词,多即兴创作,也有一部分是固定的唱词,但都很简朴,节奏明快,富有生命力。如:《搬运号子》:“嗨哟、嗨哟、嗨哟、嗨哟,哥们并排走齐步。嗨哟、嗨哟、嗨哟、嗨哟,左右左右走”。又如《抬件号子》:“压得重,嘿啰嘿,走得快,嘿啰嘿;烧了庙,嘿啰嘿,和尚在,嘿啰嘿”。劳动号子的旋律,有的沉重,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则婉转悠扬,还有的轻快活泼。

    2.山歌。这类歌谣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若按行腔可分为高腔、平腔、低腔和放牛山歌4类。山歌的词通常是7字一句,多以5句为一首,也有4句为一首的,还有很多山歌中夹进一两句长句子(俗称连八句子),很受群众的喜爱。山歌又可分为以下若干种:

    一是高腔山歌,即“过山垅”。如,《播田山歌》、《山歌本是好人打》,其特点是音调高昂,拖腔多模仿“牛照”(巫师用的一种乐器)吹奏的音调,这类山歌大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以假声演唱,歌声嘹亮,节奏自由,传得很远,所以叫“过山垅”。这类山歌的旋律在进行中常出现大跳和倚音,歌手往往将旋律作自由变化和发展。

    二是平腔山歌。旋律一般在中音区进行,有的一字一腔,到句尾才有一点拖腔。有的歌词中夹有一连串的连八句子。这类句子或是一连串的形容词,或是几个排比短句,或带有绕口令的特点,如《郎在外面打山歌》、《姐住罗利利罗山》等,都属于数板山歌,而《一条花手巾》中的连八句子长达153字。连八句子的运用是数板山歌的特点,也是群众最喜爱的平腔山歌之一。

    三是低腔山歌,又称“哼歌子”。一般是妇女在从事采茶、绩麻、纺棉花等劳动时哼唱的,音调低沉婉转,速度徐缓。如《纺棉花》等。

    四是放牛山歌。这是少年儿童在放牛时所唱的一种歌谣。歌词朴实无华,富有风趣,一字一腔,按字行腔,第三句后带休止。铜官地区的放牛山歌,大多在七字句的第六字后加一衬字,曲调有所停顿或伸延,然后再唱第七字,形成一种天真诙谐的特殊情趣,如《姐屋门前一树槐》。

    五是从事田间劳动时唱的山歌,称为田歌,这类山歌数量不多,其演唱特点与高腔山歌同。如《插田山歌》、《车水喊槽子》等。

    3.小调。小调是带有伴奏的一种抒情民歌,词、曲都是既定的,或是从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是由丝弦小曲从外省流传过来,渗入花灯、地花鼓当中,与地方语言相结合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歌。这种小调曲调优美缠绵,柔和细腻,曲目非常繁多,它常常以“四季”、“五更”、“十二月”或十段歌等多段词来演唱一个中心,大部分是健康的,但也掺杂了不少糟粕。

    4.灯调。实际上是民间歌舞当中的一种,加伴奏、打击乐,并化妆,载歌载舞,有的加一点适当的道白,形成简单的人物关系,它包括地花灯、竹马灯、蚌壳灯等民间歌舞当中的唱腔。这类曲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深受群众喜爱。

    5.风俗歌谣。长沙地区春节期间民间风俗活动很多,有玩龙灯、舞狮、赞土地等活动。玩龙灯活动中要唱《收灯歌》,舞狮时要唱《赞狮子》,还有《送财》、《赞土地》等。《朝拜歌》又称“嚎福”,是祈求消灾免祸或“还愿”去朝香时所唱的一种歌曲。还有在“惩魔”(即“冲傩”)时唱的一种“猎山歌”,巫师以“牛角”代猎枪,扮成猎人形象,唱山歌山弥山(巫教信奉的佛法弥陀菩萨住的地方)狩猎。这种猎山歌本身多为情歌,歌词颇为风趣,演唱以锣鼓伴奏,并模仿猎人的吆喝声,每句唱词,前面是一字一音,后面有较固定的“甩腔”。另外,丧事中有孝歌、夜歌子等。自古以来,长沙先民就信鬼神好祭祀,祭祀时必载歌载舞以获得鬼神的高兴,因此,宗教音乐和歌曲也十分丰富,如《枝枝树》、《天上人间》、《看四方》等。

    二、革命历史歌谣,主要反映的是自1840年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革命事件。如《太平太平万万年》、《长毛又不恶》等歌谣,歌唱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更五点打团防》、《农工商学兵》等,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沙的革命斗争;还有《养女要嫁是红军》、《打倒土豪劣绅》、《一根竹竿容易弯》等民歌,曾鼓舞了千千万万革命人民的斗志。另外,在革命斗争中还产生了一些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歌谣,如《如今是个共产党》等民歌。解放初期,还产生了大量以歌唱党和领袖、歌唱翻身幸福生活为内容的歌谣,如《天上太阳红彤彤》、《看牛伢子不再受欺凌》等,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9:16 , Processed in 3.5358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