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书院的传说

2012-5-23 13: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32| 评论: 0|原作者: 顾庆丰|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的文脉在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铸造了长沙人重文重义重天下的人文精神,所以历史上的征长沙者,或胜或挫,都要渡过湘江焚毁岳麓书院,以破坏和斩断长沙的文脉……

 

文脉千秋

    湖湘文化的源头在屈原贾谊,长沙的文脉在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铸造了长沙人重文重义重天下的人文精神。所以历史上的征长沙者,或胜或挫,都要渡过湘江焚毁岳麓书院,以破坏和斩断长沙的文脉。但是征者屡断,居者屡续,千年书院在传说中的烧与建,先后达七次之多,成为古代中国书院之最。

    第一次在金兵灭北宋之后,金兵一路南侵,欲占领长沙后再下南越和滇黔。没料到兵指长沙却遭遇激烈的抵抗,虽最终攻下长沙却损兵折将,失去南进之锋芒。金兵恼羞成怒,北返之前,屠城毁城六日。怕不彻底又渡过湘江烧毁岳麓书院,以断长沙的文脉,畏长沙之再兴再起。

    第二次在南宋末年,十万元军围攻长沙,守城军民仅3000余人,其中1000为岳麓书院生徒。元军猛攻,军民勇守,时达三个月之久。城破之后,所剩无几的长沙百姓纷纷自杀殉城,令元军大将阿里海牙深感震撼和敬意,以致不忍再施焚城灭口之报复。但心头之恨又实难平息,特别书院1000生徒全部战死,无一降元,于是阿里海牙率领元军渡过湘江,怀着与金兵同样的心理,一把火将书院全部焚毁。

    第三次为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地域展开了四年之久的争夺。因长沙士民多拥戴陈友谅,朱元璋胜陈友谅后,对长沙士民进行了大屠杀,并指令部下焚毁岳麓书院,以示惩罚。

    第四次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进攻长沙,先后与明朝军队进行激战,双方各有胜负,但一向攻无不克的李自成似乎感到自己是失败者,于是一把大火烧了岳麓书院后,转兵四川而去,岳麓书院再一次“毁败无余”。

    第五次为吴三桂反清起三藩之乱,攻入湖南,欲踞长沙向北进军。他力图网罗岳麓书院生徒为其所用,但无一成功,于是一气之下烧了岳麓书院。

    第六次为太平天国进攻长沙受挫,驻军岳麓山下,岳麓书院讲堂上高悬的“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的清康熙、乾隆两帝御赐匾额,令太平天国怒不可遏,他们一把大火烧掉了书院讲堂和御书楼,令“书院毁半”。

    第七次为抗日战争,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轰炸,但即毁即修,即使是后来日本鬼子占领长沙后,书院学生也是转迁湘西继续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在战火之中更显其生生不息的精神。

    七毁七建,传至今天,文脉之长,生生不息。它或是传说、或是历史,但都令人感慨不已。1814年,拿破仑兵败退守巴黎,反法联军兵临城下,有人报告,巴黎理工学校的师生要求参战。拿破仑沉思良久,说了那句令巴黎理工学校感动不已并当即刻立于学校的名言:“我不愿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这或许就是巴黎理工学校一直免于战火,而岳麓书院却屡遭战火、士子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因。

 

“福”“寿”相映

    走进岳麓书院,首先见到的是赫羲台。其实最先的赫羲台在岳麓山顶,是850年前朱熹、张栻在岳麓山顶观曰时所建。后废止,移建现址。而现址上原有的前台为赫羲台取代。但原写在前台两壁上的“福”、“寿”二字,却被十分珍贵又显眼的移上了赫羲台的左右两壁上。这是因为这两个字的来历很不寻常。

    却说清朝御史、大学者、长沙府湘潭人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时,因其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又治学有方,引得天下的文入学士纷纷来访。有一天早晨,大雨刚过,杂役打开书院大门,准备清扫门庭。只见一叫化子模样的人正翘着二郎腿,半躺在前台悠哉悠哉。杂役没有理会他,他却开口了:“门官大人,书院的山长还是罗典吗?老道今日前来会他,想与他论论诗文。”杂役见他一副邋遢象,心想你这个样子,还配跟我们山长论诗文?就没有搭理他,还背对着他扫地。“叫化子”又开口了:“门官大人,我说的你听见了吗?听见了就去通报吧!”杂役不耐烦了,没好声没好气地说:“肚子饿,就等开饭,莫装样子,我们山长怎么会和你论诗文!”“叫化子”听了,翻起身来,他很生气,但又不好对杂役发,于是从身上搓出一团白白的东西,朝大门一甩,就听得“嘭”地一声,大门一侧的对联板震动了一下。接着,他又脱下自己脚上的一只烂草鞋,重重地蘸上地上的黄泥水,在前台的白壁上一挥而就地写上了一个“寿”字,然后飘然而去。待罗典闻讯赶来,“叫化子”已不知去向。只见他留在墙上的“寿”字,字体如龙蛇盘绕,道劲有力,一笔写成,有如仙人手笔。罗典为此惊叹不已。待他再看大门四周,他发现门前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字已少了一点。他走近一看,原来是“叫化子”身上搓出的面团粘在上面将它遮住了。罗典惭愧不已,也反省不已。他对生徒们说:“这是高人呀,你们看,‘盛’字少了这一点就不成为盛啦,他是在告诫我们啊!”罗典为自己未能见到这位高人而懊悔不已。之后,他为铭记这一憾事,也为告诫后人,就要门人不要抹去“寿”字,他自己在“寿”字的对壁上认认真真的补写上了一个“福”字,一为对“叫化子”的尊重,二为求得两壁的对衬,永远地保留下去。如今这两字还风格迥异地书写在赫羲台上的两壁上,一个端着架子,严谨而稳当;一个透着自然,潇洒而飘逸。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21:30 , Processed in 0.1143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