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2012-5-23 12: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6| 评论: 0|原作者: 顾庆丰|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朱熹辞世后,远在江西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立即前往福建建阳朱熹灵前哭祭并手书:“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十六个大字……

    公元12003月的一天,福建建阳,淫雨刚过又寒风四起,一位老人静静地躺在满是诗文典籍的书房里。在他的身旁,默默地围着一圈门生。风声又起,萧萧瑟瑟,老人像是被惊醒似地睁开了双眼。围在他身旁的门生轻轻地齐声唤道:“先生!”老人听到喊声,缓缓地辨认起他们来。忽然,老人眼睛一亮,向一位年过半百的门生有气无力地说:“仲礼,是你吗?!”“是我!”郑仲礼连忙倾身答道。老人缓过一口气,从被子里颤颤兢兢地将一只手伸向郑仲礼,断断续续地言道:“我、我……赴岳麓……三、三……”郑仲礼双手捧着老人的手,无比激动地说:“三十三年了,整整……”老人听罢,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位陷入回忆中的老人,就是南宋伟大的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自幼勤学好问。年轻时,他从师李侗,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与二程全称程朱学派。他所建立的学派门人多在福建,因此称为“闽学”。他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过重要影响,在朝鲜、日本、韩国被称为“朱子学”,曾十分盛行。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很受重视。

    朱熹一生曾两度赴湘在岳麓书院讲学,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赢得了湖湘学子的钦佩,他在岳麓书院留下了许多佳话。

    公元1167年(乾道三年)秋,朱熹三十八岁,理学上的疑难问题,加上先师们的说法不一,使他徘徊学海,不知归依,他苦恼于无人指点迷津。因此,当他打听到潭州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曾得到名儒五峰先生胡宏的亲授,立刻萌生了访问张栻,切磋学术的强烈愿望。从崇安到长沙,路程3000里,山高路远坑深,加上门生和亲友的劝阻,使他前前后后经过一年的准备才成行。

    三千里路云和月,朱熹车马出崇安,走铅山、过弋阳,经贵溪、鹰潭、进贤、南昌和丰城等地,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行程半个月之后,终于进入潭州醴陵。忽听得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就见一骑快马迎面而至,马上之人下马自报是岳麓书院张栻的弟子郑仲礼,特奉先生之命来醴陵相接,先生张栻亲率弟子十余人已到株洲迎候了。朱熹听罢,万分高兴,一路风尘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理学大师终于相见了。三千里路程,为的只是崇高的理念,心中的疑问。因此,他们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见面就是理学上的热烈讨论。你以你的理解,我以我的认识,就“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进行热烈而又冷静的探讨。经过反复的砌磋论辩,他俩许多方面的见解趋于一致,虽然还存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双方都得到很大启发和收益。同时,俩人觉得,为了理学的发展,更应该让弟子们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提高。于是,他们决定采用会讲形式,向弟子们传授理学。这种新的讲学方式,果真受到弟子们的热烈欢迎。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的消息,立刻传遍湖湘大地。一时,人们从各地赶往岳麓书院来聆听他们讲学。书院内,学生座不能容;书院外,车马满坪,塘里的水都被马饮干。朱熹为湖湘学子的求学精神所打动。他向张栻建议,在城南书院增开讲坛。张栻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每天或从城南渡江往岳麓书院,或从河西渡江往城南书院,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不知疲倦,也不知辛苦,一连两个月,以致连渡口附近的百姓也被他们所感动,每天都恭恭敬敬在渡口迎送他俩。朱熹对张栻说:“我想给两岸的渡口各取一个名字,你意如何?”张栻连连点头。于是,朱熹将东岸渡口取名为“文津”;将西岸渡口取名为“道岸”。张栻听了连声称好,附近百姓更为高兴,他们自豪地将这四个字分别镌刻在两个渡口。从此,“文津”、“道岸”就永远留在湘江两岸了……

    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时隔朱张会讲27年之后,朱熹受任荆湖南路安抚史、潭州知州,又一次来到湘楚大地。张栻已于14年前死于湖北江陵,他的门生,特别是听过朱张会讲的门生早已四散;岳麓、城南两大书院,也非昔日可比。

    朱熹一到任上,即“兴学校、明教化”、振书院。他扩大岳麓书院规模,将自己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制定的学规提示于岳麓书院,并手书“忠孝廉节”4个大字,嵌刻于书院讲堂两壁。他还亲自督课和讲学,常常于晚上在自己的书斋里接待前来请教的学生,并讨论回答,至深夜而“略无倦色”。

    朱熹在湘为官不到一年,但他把兴学复置岳麓书院当成从政的大事来抓。在他的努力下,一时间湖湘学子又重新云集,“湖湘正学大明”,理学再度掀起高潮,朱张会讲时的盛况又再次出现。自此以后,以岳麓书院为典范的书院教育之花开遍于湘楚大地,以岳麓书院为传播中心的湖湘文化驰名四海。

    120039日,朱熹悄然离世,享年七十一年。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江西闻讯后,前往建阳哭祭,手书“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禀犹生”十六个大字,悬于朱熹灵前,生动地道出了朱熹的伟大和不朽。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8 20:01 , Processed in 0.1057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