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的人文历史

2012-5-23 12: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7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

 

    7000年前一块陶片上的文化信息,证实了史前长沙原始先民的部落史……

    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时期,炎帝和黄帝在中原进行阪泉大战,炎帝战败,迁徙南方长沙。炎帝部落以太阳为图腾。之后,长沙又成为东方鸟图腾少昊部落的迁徙地。公元1985年在长沙城郊大塘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块7000年前的陶器残件。残件上绘有太阳和鸟。鸟衔枝叶,昂首向阳,表现出强烈的太阳崇拜和神鸟崇拜的文化信息,印证了长沙曾为炎帝和少昊部落迁徙地的始祖传说。帝舜和大禹,先后对长沙用兵,征讨蚩尤后裔三苗和荆蛮部落,留下舜帝南巡、大禹来长沙治水的传说。夏商周时期,天下分为九州,长沙为荆州之域。由于远离中原,又是蛮夷之后,被夏、商、周称为“荆蛮”,并长期遭受征伐。《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以玄鸟为图腾,与长沙先民的神鸟崇拜一致,因此,长沙归顺商朝,相对于夏、周的征讨,商朝兵不血刃地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沙。商朝中晚期,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失败一方,往往以逃往长沙为目的地。这带来了中原文化特别是商朝王室文化进入长沙。这也就是20世纪长沙地区不断出土大型精美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原因。周朝以前,盛行星象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轸星“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长沙星投影下的地域就叫长沙(一说先有长沙地名,后有天上的星名)。长沙开始有了地名并以文字的形式见诸于典籍之中。《逸周书·王会解》中“长沙鳖”的记载,是现今所考长沙地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战国,长沙是楚国南部的重要地区,遭流放的屈原就是在长沙用自己的生命写就了古代中国最早的英雄史诗。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被置为长沙郡,正式归入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行政建制,成为一个行政单位。长沙郡辖岳、潭、衡、郴、连、邵、永、道、桂阳九州县。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过长江,入洞庭,欲溯湘江而上,往南岳祭衡山。突遇风浪,险些船毁人亡。惊吓之后,秦始皇未敢南行,止于湘山。汉朝,长沙被封为长沙国,疆域北临湖北汉水,南抵九嶷山。辖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领46县州,长沙成为藩国王都。汉朝的“文景之治”给长沙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葬于公元前164年的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之妻辛追墓,历经2136年后,于1972年被发掘保护。保存完好的辛追尸体和7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证实了“文景盛世”长沙国的繁荣景象。公元前100年左右,司马迁写史来长,遍访长沙大地,实地窥九嶷、探禹迹、悼屈原、悲贾谊,记录下上至黄帝、下至公元前101年以前发生在长沙3000多年的历史和传说,为长沙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文记载。汉代,长沙的稻米闻名天下,就连后来的三国魏文帝曹丕都说:“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公元589年,长沙历经370余年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代,改长沙郡为湘州,进入隋朝,更名潭州,领长沙、衡山、益阳、邵阳四县,改治所临湘县为长沙县。从此,长沙县名和市、县同城而治的建制和格局沿用至今。

    唐朝,潭州长沙郡领长沙、湘潭、湘乡、益阳、醴陵、浏阳六县。其时,长沙的手工业大发展,生产的丝布是贡品;生产的爆竹,以“春雷”雅名,爆响京城;铜官窑陶艺创釉下彩工艺,陶器远销欧、亚许多国家,被誉“天下第一窑”。长沙还是唐朝的粮食基地,有“三秦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之说。安史之乱后,唐朝为加强对洞庭湖以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领衡、潭、邵、永、道5州。从此,湖南地名及区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史籍和版图之上。公元907年,长沙进入五代十国时代。楚王马殷以潭州长沙郡为长沙府建国承制,定长沙为都城,建立楚国政权,成为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国家中的一个。当时的楚国实行上奉天子,下抚士民,不寻外衅的保境安民策略,同时鼓励生产,奖励农桑,倡导纺织,发展茶叶,通商中原,大行“茶马交易”,促进了长沙的社会经济发展,楚国一时富甲五代十国,直至公元960年宋朝的建立。

    宋朝,潭州辖长沙、醴陵、攸县、湘乡、湘潭、益阳、浏阳、宁乡、衡山、湘阴、安化、善化十二属县。其时,长沙的都市经济和文化教育已非常发达。诗人张祁诗:“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公元976年,岳麓书院创办于岳麓山下,长沙有了系统正规的人文教育,并延续了千年,一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书院教育提高了长沙人的人文素质,改变了历朝历代“南蛮子”的印象。

    元朝,设天下为十大行省,以湖南、湖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组成湖广行省,“湖广”之名由此而生。湖广行省分置湖北道、湖南道、广西道和海南道。道下设路,长沙为湖南道潭州路,辖十二属县(建制同宋朝)。

    明朝,改路为府,恢复“长沙”用名,是为长沙府,辖长沙、善化、浏阳、宁乡、益阳、湘阴、安化、湘潭、湘乡、醴陵、攸县十一县和茶陵州。明初,因长年的战争,长沙境内田地荒芜,百姓亡散,十室九空,明王朝只得从邻省大量移民,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局面。明中期,长沙的农业空前发展,“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就兴起于这一时期。明朝276年,从太祖朱元璋封庶八子朱梓为潭王开始,前后封藩王十个,其中以吉王朱见浚为最有影响。吉王在位50年,注重地方教化,休养生息,长沙的经济和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书院教育再次兴盛发达。吉王在长沙八代七传,直至明末。

    清朝,行政体制沿用明制,但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康熙三年治所移驻长沙。从此,湖南行省之名正式确定。清初,长沙是南明抗清的前沿。吴三桂反清,踞长沙,长沙又是清军与叛军的战场。战后,长沙社会安定,官学和书院教育盛行,培养和产生了一代政绩显赫的名臣和影响后世的思想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直逼长沙,在长沙城下与清军激战。不幸,西王萧朝贵战死,太平军只得绕长沙而过,作战略转移。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清朝,但崛起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咸丰二年,清王朝诏令曾国藩在长沙兴办团练,编练湘军。湘军与太平军前后激战12年,终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与此同时,左宗棠在长沙城南金盆岭再练湘军并远征西北,收复新疆。湘军对内实行镇压,对外英勇抵抗,成为挽救清朝的军事力量。晚清,长沙是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活动中心,一大批维新志士和辛亥革命元勋依托长沙所进行的维新和革命活动,为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义无返顾的走向共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4 22:49 , Processed in 0.0956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