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剧的危机和保护

2012-4-18 08: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5|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1、湘剧的危机

    《穆桂英打围》(其 蹻  表演已失传)

    《摘梅推涧》(其表演已濒临失传)

    湘剧传承着湖湘文化精神,凝聚了历代湖湘人的情愫,富含湖南社会发展中许多重要历史时期的鲜活信息,是先人留给我们一笔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可是若干年以来,由于在对待文化遗产上一些极左思潮的干扰,许多湘剧优秀剧目被列为禁戏,得不到上演的机会,表演技巧也得不到教学传承。1964 年两个批示后,所有传统戏剧目都当成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毒草被封杀。继之而来的十年浩劫,将所有文艺表演团体解散,艺术人员下放边远农村,一些深有造诣的湘剧名家,被视为文艺黑线人物,排斥于文艺队伍之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界拨乱反正,才对优秀传统剧目开禁。

    从1964年至1978年湘剧传统剧目被整整禁演了十四个春秋。这期间不仅随着一批名家和老艺人的逝世失传了大部分可贵的优秀剧目,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一代戏曲观众的断层,使后来的许多青年人无法解读湘剧艺术的符号,对湘剧的表演程式因陌生而形成审美梗阻。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歌厅、舞厅、夜总会势如潮涌,而湘剧演出阵地却纷纷丢失。这种文化资源配置的隐性失调,使本来已处颓势的湘剧表演团体陷入更为困窘的境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仅长沙市一地,北自湘春路、南到劳动路、东起芙蓉路、西抵湘江东岸这一片区域中就有十几家剧院。如此多的戏曲演出场地,到今天只剩下湘江剧场尚能演出。至于新建的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由于运转成本高昂,几万元一场的租场费,处于经济窘迫状况的剧团是不敢问津的。湘江剧场虽然现在天天演出,但其狭小的舞台,陈旧的演出设施,已远不能达到今天演出所要求的硬件水平。即使一些新的创作剧目勉为其难在此演出,其舞台表现都要进行简化处理,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在民族文化生态中,剧场作为剧团的必要生存条件,它的丧失和观众断层使湘剧失去生物链的有机环扣,湘剧出现危机自然在所难免。除了演出阵地的萎缩和丧失外,危机还主要表现在欣赏湘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出类拔萃的扛鼎演员越来越少,能日常演出的优秀剧目越来越少。其势态是严重的。

 

    2、湘剧的保护

    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牌匾

    文化部颁发的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曾金贵)

    文化部颁发的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曹汝龙)

    (1)湘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湘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受到保护,随之而来的责任和担当也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如何实施对湘剧的有效保护,单靠文化管理部门而没有政府更为系统的宏观统筹,是难于指望保护实践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因为对一个剧种进行保护,必然要考虑演员人才的培养,演出场地的建设,经费编制的支撑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生态的修复(当然现在湘江剧场的好戏天天演活动也是文化生态修复的措施之一)。这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编办、财政、人社、教育,甚至规划、城建等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奏效。因此需要政府的协调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把湘剧的保护传承工作作为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起来,并将其融入推动当代城市文化个性建设的整体工程,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政策,安排合理的编制,规划一定的经费,采取有力措施,以灵活实效的运行机制对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广泛利用。使湖湘文化脉流生生不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曾金贵与学员们在一起

    曹汝龙与学员们在一起

    (2)保护湘剧在管理上要探索新的模式

    湘剧表演艺术专业团体是湘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又不全是目前省、市湘剧院在职艺员所能全部完成得了的。因为湘剧是以声音、形象的技艺为表现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的,现在的在职演职员们大多因年龄关系入行较晚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传统技艺,这就需要揽聘专师进行传承教学,这些专门老师的受聘对象应该既有在艺术院团退休的老艺人,也有如今散落在民间从事其他行业的原湘剧界能师,因之管理上必须要有一套灵活实用的机制,以改变现行的行政式的体制模式,做到将政府拨下的有限经费毫不消损地用在每一个保护和传承项目的实处。湘剧传统的师徒授受也是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可将各个行当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安排拜师会,明确师徒关系。除此还可通过教育部门将湘剧的有关知识和对湘剧的艺术鉴赏列为教材,纳入中、小学教程进行普及教育。在高中、大学里可鼓励学生举办剧社,利用一切形式学习和传播湘剧知识。还可以组织一批具有较深湘剧知识,并对湘剧的历史发展、艺术形态、文化价值有所研究的人员与湘剧代表性传承人一道组成顾问组或咨询组,对保护工作的每一阶段进行总结指导,以求取得实效。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部门还应组织专家与表演团体一道对遗产继承内容列出详单,心中有数,督促艺术表演团体,对急需抢救的剧目制定出具体措施和安排好实行步骤,并定期追踪考察,进行督促、指导、评估,及时纠正因保护不力或措施不当而导致保护项目继续恶化的偏差和失误。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保障,促进湘剧艺术活态基因不断发展兴旺。

    (3)抢救性传承湘剧各行当代表性剧目是静态保护湘剧的当务之急

    湘剧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它的舞台表演艺术都融汇在各行当的代表性剧目之中,尤其是特殊的演出技艺更是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表现运用。因此要保护好湘剧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迅速地挖掘大量失传的或濒临失传的各行当代表性剧目,赶紧进行抢救性传承。尽管八十年代初期我省集中过一批专家和有志之士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它不及京剧音配像工程那样将各行当各流派的形态与特征忠实地呈现得那么丰富全面与完美,尚须继续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湘剧行当代表性剧目严重流失,公共资源对这方面的投入极其不足,随着一些湘剧名老艺人的相继逝世,许多宝贵的表演技巧与表现形态失传成了湘剧艺术史上的永远之痛。

    如旦角行中具有技术功能和古代妇女性别象征功能的蹻 踩 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认识的差异,几经兴废,以致在当今湘剧界所有旦行演员中都难以找到掌握这一技巧的演员了,因此一些蹻 类的剧目如《穆桂英打围》等戏由于没有 蹻 功的展现,而失去了原有的亮色。又如湘剧花脸行当中耍獠牙的技巧,半个多世纪已在湘剧舞台绝迹。另外花脸行当中的一些白口戏如《淮河讲邦》,草鞋戏如《攀良起解》、《粉妆楼》等,其表演特征都能显出湘剧花脸有别于其他剧种花脸的独特艺术神韵。《摘梅推涧》则更能展示戏曲的独特魅力--以舞台表演的艺术符号完成对生活真实环境的展现。而现在这些宝贵的遗产也几近失传了。

    湘剧剧目中的人物刻画是以演员形象、声音、肢体语言为表现手段的,演员就成了湘剧艺术活的载体。湘剧的传承是以声口相传的文化链形式完成的,因而现在赶紧组织各行当演员向尚存的各行当老艺人拜师学艺,对代表性剧目进行抢救性继承尤为重要。这种继承最好以梯形层次,按年龄、艺龄,作辈分安排更为妥贴。先由具有较深造诣的中年演员向老艺人学,再由青年向中年艺人学,使代际传承,绵延不绝。

    静态保护湘剧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性的原汁原味的资料保护,另一种是立体性的舞台保护。资料性的保护是尽量忠实于演出的舞台呈现,进行录像录音制成碟片,同时对剧本和唱腔也做好文字的编辑和唱腔的曲谱录辑,制成资料进行保存。这种形式的保存可供研究者反复观看提供方便,但它达不到戏剧观赏中演员与观众现场立体交流的直观效果。立体性的舞台保护可以使观众观看舞台演出时,任意关注场上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点反映,观众的掌声能刺激演员更加卖劲,反之台上气氛又能刺激观众更多的审美兴奋。演员与观众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舞台演出的效果。因此保护湘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还是采取立体性的舞台保护为好。

    青年演员周帆饰演《打猎回书》之李三娘

    青年演员曹威治饰演《琵琶记》之赵五娘

    (4)对湘剧的活态保护需要在审美取向上实现自我调整与创新

    如何对湘剧进行活态保护使它与时俱进,首先就是要适应观众审美取向的时代要求,实现湘剧的自我调整与革新,完成传统艺术向现代文化的递进。湘剧在调整与革新中当然不能丢掉传统特色,不能在发展中丢掉了自己根本性的特征,可是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群众的审美变化又促使湘剧艺术不得不突破一些固有程式进行新的创造,以获得反映现实生活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使之实现现代的转型。湘剧过去的革新实践更多的是体现在现代题材的思想内容表达上,至于在舞台呈现和程式运用上,虽然也作了些努力和尝试但力度显然不够,至今还没有出现像传统经典剧目中那样具有强烈的程式感和精妙舞台处理的精品力作,更少见有绝活亮相舞台。

    现代湘剧艺术工作者们在运用湘剧创造程式的法则来创造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新程式方面,似乎缺少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多年演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在舞台上也有打电话、骑单车和超时空的舞蹈化处理,也尝试过程式化体现的创造,但比及走边起霸趟马行船耍翎舞袖等,前者远不及后者那样具有程式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组合功能。这就要求今天的湘剧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的生活形态,各种人物的思维模式,行为特点,表达方式,进行观察模仿,提炼加工,创造出新的表演程式,以形成反映当代生活的艺术符号。今天我们处在一个艺术多元、五光十色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舞台呈现的精美。虽然现代科技的声、光、电都很重要,但表演仍是戏剧艺术最根本的手段,只有精彩的表演才能产生让观众反复欣赏、沉醉于中的艺术魅力。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员们应多掌握一些表现手法。可以多吸收一些如魔术、杂技、体育(艺术体操)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既提高自身素质又增加湘剧舞台表现力,寻求舞台动作的歌舞化、规范化和形式美,使湘剧的艺术观赏性更为精彩,更具有当代特征。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湘剧声腔艺术必须要进行新的探索改进。唱做念打,唱是列在戏曲的首位,它至关重要。从京剧、黄梅戏、花鼓戏的发展历史看,由于这些剧种声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剧种的发展,扩大了观众影响。湘剧的音乐旋律和声腔演唱如何引领观众达到至高的审美意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里既有旋律创作上的创新尝试,更有演员唱法上的改进。特别是在青年演员的嗓音训练上要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姊妹剧种和歌唱艺术声乐训练方面的科学方法。要多培养几条曹汝龙似的男嗓音,多培养几条陈爱珠、陈玉莲似的女嗓音,能使满台演员都能对人物的情感更具有咏叹的穿透力和表现的感染力。

    青年演员黄洁饰演《打猎回书》之刘承佑

    (5)加强剧目建设是激发湘剧活态基因的主要途径

    湘剧在剧目建设上十分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无疑是一个好的传统。像《布衣毛润之》、《古画雄魂》这样的剧目,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校园都深受欢迎,有许多大学生看完戏后主动要求主要演员签名留念,有的举办座谈会,有的高校与长沙湘剧院联合办湘剧演艺基地,都有力地推动了湘剧的现代化转型,扩大了湘剧的社会影响。

    湘剧表现古代题材更具有许多传承方面的优势,如果湘剧舞台加强注重古代题材资源、艺术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打造长沙的历史文化个性,这是一件促成多赢局面的大好事。对湘剧的传统剧目,我们也可以采取化腐朽为神奇的办法整理改编上演,就像至今常演不衰的苏昆剧《十五贯》和福建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那样。只有大量的湘剧剧目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当代意识,又能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民众艺术视野,才能改变湘剧与观众、与现实的疏离状况。可以说加强剧目建设,是打通湘剧艺术与当代观众之间的有效通道,是激发湘剧自身的活态基因的主要法门。

    (6)培养观众是长沙湘剧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

    民间的湘剧爱好者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充分利用湘剧这个平台,将这股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举办湘剧知识讲座、剧目欣赏等活动,加强与湘剧爱好者的互动与交流,扩大湘剧的观众基础,并以他们为基础不断发动影响更多的人来关爱湘剧。湘剧票友会对振兴湘剧也是极有效的社会团体。要以票友会为桥梁团结更多湘剧爱好者,了解观众的需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创作排演观众喜爱的剧目,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要组织精品剧目进校园、进机关。培养潜在观众,让湘剧生生不息。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逐步实现以现代科技手段将优秀的湘剧剧目数字化,让湘剧这一古老的艺术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他们在斗室荧屏也能观赏到湘剧艺术。长沙市设立的杜鹃花表演奖要逐步完善,由对演员技艺水准的评价过渡到对剧目建设的提高中去,使评奖的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组织一支忠于湘剧艺术的编、导、演、作曲、舞美、理论研究与艺术管理的队伍。通过不断努力地继承发展和创新,以富有自身特征的艺术作品去开拓演出市场,不断提高湘剧艺术的吸引力、感召力,用新的舞台形象展示民族的文化风采。让人民群众参与湘剧艺术的保护,共享湘剧保护的成果,湘剧定然会有新的春天到来。

    湘剧《古画雄魂》剧组进大学校园

(本图文录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编,主编:周志凯,保护主体:长沙市湘剧院,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6:23 , Processed in 0.0946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