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剧的舞台美术

2012-4-18 08: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7|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1、湘剧的服饰

    早期湘剧的服饰,受经济条件限制,加以老戏班常在乡间演出,流动性强,故一切从简。传统老戏班行箱只有五口,俗称案堂班五箱,即盔头箱、大衣箱、二衣箱、场面箱、把子箱。上述前三箱就是盛放服饰的,比较简陋。湘剧的衣箱一般由戏班置办和所有,不像京剧有些大牌拥有自己私人的衣箱。后来随着戏班的发展扩大,服饰的质量逐步提高,行箱的数量也逐步增多,但衣箱和盔头箱都仍以盛放服饰为主。其分工如下:

    大衣箱:盛放蟒、帔、褶、衣、裙。其管理人主管蟒袍、宫衣、开氅、褶子、旦角服装等,还兼管部分小道具(如象牙笏、白纸折扇等)。

    二衣箱:盛放靠、箭、衣、杂。其管理人除管理靠、袍等以外,也要与大衣箱合作,共同为演员穿着打扇。

    大龙蟒 团龙蟒

    盔头箱:主管硬(硬盔、纱帽等)、软(软巾、软帽)、髯(各种髯口,即胡须)、杂。盔头箱师傅要会写剧目和名单,熏制锅墨烟子、蒸水粉、做血彩袋,准备吹脸用的物品,还要能为人点煞、拉寒筋,偶尔救场顶角。

    新中国成立以后,省、市一级的湘剧院团都有了较为完整的服饰衣箱。新编历史故事剧和创作现代剧的服装则都要根据剧情制作,或有专业的服装设计。按照剧目分箱管理。

    女蟒 老旦蟒

    靠 宫装

    排穗坎肩 女帔

    周仓靠 男帔

    男靠

    女靠

    龙箭 箭衣

    大铠 豹衣(又名水褶衣)

    马挂 打衣

    宫装 古装

    坎肩 大雪帔

    汾阳帽   方翅纱帽

    素相貂   尖翅纱帽

    驸马套翅纱帽  圆翅纱帽

    倒缨盔  硬花罗帽  大小监帽皂隶帽

    帅盔 扎巾 过桥 文生巾

    员外巾 荷叶巾  解元巾

    中军盔  台顶   额子

    凤冠  皇帽  七星额子

    紫金冠 平天冠 夫子盔

    扎髯 一字髯  虬髯

    三髯 满髯 八字髯 吊搭髯

    五绺髯  四喜髯 五撮髯

    素厚底 花厚底

    快靴

    打鞋

    彩鞋

 

    2 、湘剧的道具

    湘剧的砌末包括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由捡场箱和把子箱合作。

    捡场箱:湘剧捡场的管理人员由于经常在台外工作,故又称外杂箱.他除了要管理桌帷、椅帔、圣旨、公文等外,还要负责舞台上桌椅的搬捡;演员下跪前,要丢椅垫;演员躺倒前,要先铺大垫;演员上桌,由他搀扶;还要负责黄烟、火药、松香的使用和保管。

    外杂箱内存放的道具包括桌帷、椅帔、令旗、签筒、笔砚、茶具、酒具、大小垫子、圣旨、公文、画轴、官印、古书、柬帖、灯、烛、金银锭等。

    还要利用现有的道具、临时搭配制成马鞍、千斤铜鼎、树、狮子、火盆、织布机、棺材、墓碑、坟茔等戏中需要的大型道具。

    把子箱:湘剧把子箱的管理人员工作十分繁杂,除管理、修理箱内现有道具外,还要临时和安装戏里需要的道具和装置,如《凤仪亭》、《黄鹤楼》里均有精工细扎的亭子,《雪梅教子》、《打机投水》中都有织布机,还有《推弓结拜》中的车子,《判双灯》中的棺材死尸等等。不但要临时制作这些演出道具,有时还得出台,充当临时演员,扮演车夫、轿夫、猛虎、陪斩犯人等。

    把子箱内盛放的道具包括蜈蚣旗、月华旗、大小帐帘、车旗、布城,刀、枪、棍、矛、戟、锤、鞭、锏、弓、箭等兵器,龙头杖、拐杖、帐杆、船桨、扁担、渔网、雨伞等日用品,夹棍等刑具,琵琶、木琴等乐器以及其他戏中常用的物品。

    把子箱的临时道具不少,需根据戏目,预先扎制。如演《红鬃烈马》需用竹篾扎个马头用纸糊裱,来不及就将红纱帽反插翅子,倒挂红胡子,身披红雪帔,手拿两个铜锤落地也成。又如《白蛇传》,白素贞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就用白狐球置大帐内,许仙揭开帐帘子时,烟雾中道具师要将其扯动(先用细绳栓好一头),俨然蛇身在动。

 

    3、湘剧的舞台装置

    湘剧的舞台装置较复杂,若演出大本连台戏,如《岳飞传》、《目连救母》、《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难度就更大。都是神话戏,天上地下,人间鬼域,人物很多,变化很大,不像平时演出的一桌两椅,用红色绣花桌帷椅帔。到新场地或逢节过年,又有不同程度的摆法,有用几个椅子,多张桌子搭成高台,有的扎亭插旗或搭城楼的隆重场面,以示喜庆,随着开台锣鼓的结束,再按剧情要求另行布置。

    帐帘装置:过去的演出场地,多为三面观众的广场,无法从空中施以吊挂,于是用竹筒绑在桌子、椅子的脚上为支撑点,插大帐、小帐、亭子、树形、酒店的招旗等点缀饰物。如:摆四条椅子插上大帐帘,撩开是床;系好帘子前面放张桌子,摆个令架,即成军营大帐,放下帘子,后面放桌站人又成皇家宫门。小帐帘插在桌后,桌上摆个木鱼,又成了神案,插在前面,后面摆椅子,可作病房。大帐、小帐翻过来又变成了大小灵堂。这也是几百年来戏曲与观众约定俗成的默契。故一致公认,成为传统。

    布城装置:用灰色布料,按所需大小缝制,绘上白色砖格,插四到六根小竹杆扯平,代表城楼,城门可以开闭、移动,不用可卷捆摆放,用时视时间长短,长则插竹筒内固定,短可两人撑住,随剧情要求而移。

    高台装置:湘剧舞台表现众神、众人同上高台的场面不少。例如:《封神榜》之前的议榜,后面的封神;《普天同庆》、《十三福》、《采石矶》、《岳飞传》之讲经,都是大场面,而且各路神佛的地位有别,要把层面表现出来,就得用多桌多椅叠用绑捆构成。而小高台,仅有一桌三椅就成,例如《水擒庞德》观阵一场,上坐关羽,两旁为关平、周仓,虽然人少,但有不少造型动作,不仅中间的椅子要固定,表演时捡场的还要站后面招扶。

 

    4、湘剧的灯光、布景

    早期的演出照明,白天有自然光,晚上就靠燃烧松明子吊铁篓或竹黄火把。后来有了简单的桐油、清油灯芯草来照明。直到二十世纪初,才使用了煤油灯、马灯和煤气灯。为了改变舞台色彩,在汽灯外做两个红、蓝纸质大套子,装上绳子在台两侧拉扯上下,这就是最早的换色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开始使用电灯照明,比油灯时的亮度大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专业剧团先后设立了灯光组,添置了灯光器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各团大演现代戏,灯光组的技术和设备日趋先进,由照明到参与艺术表演,使舞台艺术得到了提高,涌现了一批技术精湛、舞台经验丰富的灯光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

    湘剧由广场艺术,进入到剧场以后,逐渐使用了衬幕(又称堂幕、台幔、守旧),有的是画,也有绣的,其图案是与戏无关的三星赐福天女散花麒麟吐玉书和牡丹花卉等。后来又出现了简单的布景。宣统二年(1910 年),长沙的同春园最早采用了镜框式舞台,各戏班也争相效仿。促进了舞台装置的变化,并从湖北和福建等地聘用布景技师绘制出适合镜框式舞台的布景。例如:在高四米多、宽六米多的白布上,画出金殿公堂客厅民宅山林街道云海水泽等一整套应景图案,像拉洋片一样更换,很受观众欢迎。因此称其为布景。

    舞台表演区后的隔断,无论是砖墙还是白布统称底幕或天幕。开始仅冲光,后来用换色纸改变颜色,用上投影机改变场景后,较画的布景更省钱、省力、效果好。为了适应剧情的变化,长沙湘剧团舞美设计师许维楚曾用玻璃做了个小匣子盛水,用注射器装上墨水,待音响播出炮声他即向匣内挤墨水,墨与水的分解过程经灯光投射放大后,天幕上呈现硝烟弥漫、恰似火药爆炸后所起的烟雾。第一次在现代戏《首战平型关》中使用,效果极佳。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布景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国开始用舞台美术这一新的名词来称呼。它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响、装置等部门。

    经过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新人的加入、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不断充实后,湘剧的舞台美术队伍已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上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以来,他们思想活跃,大胆创新,其中涌现了像许维楚、刘自强、徐笑彦、潘冶民、顾胜荣、曾泽强、徐兴嘉等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舞台美术人才。

 

    5、湘剧舞台美术设计图选例

    湘剧《琵琶记》(1992年)   湖南省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潘冶民

    湘剧《马陵道》(1997年)   湖南省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曾泽强   灯光设计:刘锐   张曼之

    湘剧《玛丽娜一世》(1985 年)   长沙市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许维楚

    湘剧《马陵道》(1997年)   湖南省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曾泽强   灯光设计:刘锐   张曼之

    湘剧《布衣毛润之》(1993年/1996 年)   长沙市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徐兴嘉   灯光设计:张坤怀  刘亮君

    湘剧《古画雄魂》(2006年)  长沙市湘剧院演出   舞美设计:徐兴嘉   灯光设计:张坤怀

(本图文录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编,主编:周志凯,保护主体:长沙市湘剧院,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1:43 , Processed in 0.0957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