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泉茶韵

2010-5-11 21: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04|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白沙井

◆图:白沙井

白沙井又名星泉,位于长沙天心阁以南一公里处的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白沙井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之而得名。民间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如此明净纯澈,甘美爽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西有一条孽龙常常掀起滔天洪水祸害百姓。此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获知,决定制服孽龙安定百姓。经过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头破血流,精疲力竭。它钻土逃遁,直逃到千里之外的湘江东岸才钻出地面。饥饿难忍的孽龙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讨要一碗面条充饥。不料这位少妇就是观音的化身,在此静候降伏孽龙。面条刚落人孽龙肚内,便化为一条条银链,牢牢锁住了孽龙的心。孽龙只好苦苦向观音恳求饶命,并答应吞云吐水,造福百姓,永不为害。观音念其有弃恶从善的诚意,不忍加害,将它就地囚禁,化作了回龙山。从此,回龙山下泉水流涌,天下太平。这个传说从清代张九思的《白沙泉记》关于“荫龙泉”的记述里大致可以找到依据,但老百姓搞不清文人道士之类文绉绉的地理风水谶纬之学,于是就演变出了以上的传说故事。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白沙井在锡山与回龙山之间的山谷。有四口井,由东而西排列,每口井长约6.7,宽深约0.3,泉自沙石中涌出。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所含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可见,此地质形成时代早在明代之前,故明代以前此井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不叫白沙井罢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古时星象家认为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有“星泉溥润”之说。

◆图:2003年秋,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湖南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白沙古井,他深情地说:“我是喝了十多年的白沙水,饮了几十年的家乡荼啊。”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毛泽东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长沙水”亦指白沙井水为代表的“沙水”。清初诗人蔡以傜《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清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白沙井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成商品,白沙井旁便也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甓。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善化优贡张九思(? -1750)《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1842-1917)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作诗二首。

其一: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其二:

雪芽沙水最相宜,午睡初浓一沁脾。

还似江南风味否,墨华榭里品茶时。

◆图:白沙古井公园白沙亭

王诗把井文化、水文化和茶文化融为一体,道出了用白沙井水煎茶的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意境。如用白沙井水冲泡长沙名茶,品味更佳。

1993年白沙古井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到了上世纪最后几年,当房地产开发热火爆湘城时,终于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在白沙井岭上兴工动土,建造大型公寓。一些社会贤达联名上书,要求保护白沙古井。市政府顺应民心,终于将白沙井岭上的隆隆机器声停止了。市政府决定,把白沙井四周辟为公园,栽种树木花草,保护环境,使白沙井的水源流长、水质不变,尽最大的力量抢救白沙古井。

新建白沙公园沿街立石坊大门,大门石柱上携刻对联2副。

其一:

高阁仰天心,贲临瀛海三千客;

古城寻地脉,细品长沙第一泉。

其二:

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

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

白沙井的右侧是一排石刻,最有警醒意义的是3块水字碑石,上刻历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130多个水字。以呼唤人们爱护水,珍惜白沙泉。长沙人离不开包括白沙拱在内的城市文化精神。滋润星沙数百年的白沙井,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且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万代的遗产,是湖湘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图:白沙古井公园水字碑石

白沙古井右上方为长廊碑刻,都是历代名人题咏白沙井的诗文,不失为公园的一大景观,也为白沙井的水文化增色不少。这些诗文揭示了白沙井浓厚的文化底蕴,已全文刊录在本丛书的《长沙井文化》一书中。其中清乾隆进士唐仲冕《三月三日观白沙井用工部太平寺泉眼韵》诗云:

照近洁士心,蛟然出榛莽。

泉脉千里遥,汲养与终古。

凝自天一生,来从清虚府。

万派何由侵,纤尘不敢侮。

细听岂有声,熟视若无睹。

弗竭且弗盈,可旱亦可雨。

我昔违乡井,衣沾软红土。

归来酌寒冽,绝胜斟膏乳。

饮水思其源,始达由半缕。

恰逢修禊辰,于此参静趣。

甚欲濯沧浪,底事灌园圃。

功在中冷上,品泉笑陆羽。

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湖南省主委潘基礩作有《白沙井公园记》,记曰: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江湖之有水者,多矣,然则润公所指何哉!曰:白沙井之水也,冠省会名,入天章集,荣之极矣。

长沙地质属第三纪不透水红色砂岩,上覆第四纪红壤,中有卵石层者,广袤未曾测定,而层厚在数米之间,其色也白,其粒也匀。级配均衡,滤力强劲,此清泉之所以生也。地质学者,冠其名日:白沙井层,名标地质学科,显之极矣。

◆图:白沙古井公园“白沙汩汩”雕塑

井位于旧城之东南隅,其显于世者三:水质清匀洁净,盛之于桶,则见底浮于面,盈之以器,则面凸出沿,一也;水位深不盈尺,信而守恒,夏不盈升,冬无虚涸,取之不尽,二也;水味清醇,掬而试之,初洌而转甘,沸而沏之茶,爽口怡神,三也。凡此:其理化性状优特,有以致之耳。

上世纪50年代初,余慕其名往视,但见熙攘攒挤,挑而饮与售于市者、就地洗涤与濯足凉身者杂沓其间,时有浊水返流入井,众论惜之。于是城建局斥资,以花岗岩砌井四眼,各得其所,沿用至今。

今者,当局视古井为文物,循群众之需求,擘地十五亩建园以纪之;并袭古制,召民间捐建,一呼百应,捐款者有之,捐名木者有之,捐花卉者有之,更刊名人诗画及封格征文以为廊;建茶肆零售以享众,成园之日,爱者塞途,极一时之盛。

若夫凤竹迎风,绿茵铺碧,银杏绘色,樟弄扶琉,四时之变,各尽其妙。而况室雅爽宾心,茶香留品兴。会二三知己,仿古颂今,切磋作记以为证,其乐融融者矣。

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园不在大,有泉则兴。来日之盛,诚未可卜。偶有忧之者日:白沙之成泉也,源远而流长,面宽而覆薄,今而后,经之、营之,何以护之哉?日:护之道在严防污染。污水之渲导,其管欲坚,其接欲密,毋任其渗漏而入地层,保其质也。擘定范围,超高建筑,毋用桩基,毋破砂层,毋乱流向,保其量也。凡此污水导流之法,结构设计之方,今之妙法多矣。领导颂之,人民爱之,执事者慎之,君何忧哉?闻者色喜。余亦欣然而歌日:“黄河之水天上来,混浊缘无地脉徊。独有清泉能润笔,长廊封格为君开。”有心之士,盍兴乎来,特记之,以飨来者。

今日白沙井旁建起了一座“白沙源茶艺馆”。馆舍装修玲珑剔透,名石与名家字画盈室。静坐馆中,白沙全景尽收眼底,品赏沙水名茶,香沁心脾,宠辱皆忘。当代楹联家祝钦坡题白沙公园茶艺馆联云:

汲水可箴,应解一清澄百浊;

品茶有悟,须知馀味最多甘。

◆图:白沙源茶艺馆

◆图:白沙源茶艺馆俯瞰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何立伟作《白沙源小记》曰:

沿世上最醇之一缕茶馨,可抵白沙源。

一年四季,白沙源皆煮茗焚香,座中不无雅士名流,谈笑风生、月白灯红,正是把凡尘中一颗倦怠心泊定的所在。

茶楼外是白沙井,千年泉水,伏地而出,甘美且清洌;又如古镜,照见秦时明月,汉时桃花,及今人的脸庞,正所谓风水宝地。

故白沙源茶水,皆汲自白沙古井,清心、明性、回甘依依,令岁月无古无今。

三朋四友,若相携来此品茗,那是雅事,可得瞬间的高尚、刹那的禅机、天地间的从容与澹定;亦是喜事善事快活事。

鸟鹊在枝,竹影倩魅,窗外风清,斗室如春,世界人生,又俱在笑谈中。把悲欣交付几片绿叶,恰是茶浓人清淡,天地共忘机。

免俗,免忧,俱来白沙源,齿领留香,身轻神爽,不亦快哉!

数年间,以白沙井为中心向东西两头延伸,沿白沙路两旁涌现“山水客轩”、“和园”、“仁庄”等十多家茶馆。茶馆有大有小,各具特色,但都以“白沙水”相号召,茶馆一条街初现雏形。天心区政府因势利导,有意把白沙路打造成“茶文化特色街”,现在正在规划实施之中。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7:13 , Processed in 0.0960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