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寻访长沙古茶亭

2010-5-11 21: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07|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安化县是明清两朝长沙府的著名茶乡,其茶亭也颇有名气。至今犹存的杉树亭有茶亭活化石之称。杉树亭位于安化县冷市镇高芭村杉树岭,建于清嘉庆(1796-1820)年间,是往昔新化、溆浦、梅城通往常德、桃源等县的要道。杉树岭海拔600,地势险要,素有“南北十里一关山”之称。茶亭全木结构,占地90平方米,呈L形,东侧设条凳、茶缸,供行人停歇饮茶,两侧两间横屋,供守亭人居住。亭东原有梅山菩萨孟公祠,亭北有参天古树4棵,今无存。亭南北各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蜿蜒登山陡道,似天梯直插亭中。亭下郁郁竹海、杉树,近边弯弯资水,似玉带缠绕,远处与文澜塔、陶澍印心石屋遥相呼应。茶亭廊柱上有一联,相传为陶澍所撰,联云:

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

亭前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

上联的“劳燕分飞”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寓意别离。下联的“雪鸿遗迹”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比喻人过后所留下的痕迹。安化县的名人痕迹莫过于陶澍留下的“印心名胜”了。清道光皇帝为表彰安化籍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特为其幼年读书的石屋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相赐。陶得赐字十分得意,在资江边建塔、刻碑、造屋、搭台,构成了联中的“印心名胜”。

◆图:安化茶亭内景

陶澍的另一茶亭联也写得很有特色,既融汇了安化地方乡里风采,又工整对出陆羽、卢仝二典。联云:

采臼雨前,煎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图:浏阳新安桥茶亭

今长沙地区留存至今而建造时间最早的茶亭为浏阳社港镇新安桥茶亭。该亭位于今社港镇新安村,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建造者为寻京南,嘉靖八年(1529)寻梦科、寻大贵重修。茶亭建在石板桥上,长19,宽4.4,由15根木柱斗拱支撑,坡屋顶青瓦屋面,造型别致,建筑工艺独特,支撑架由木柱凿眼搭建,木柱与桥面的结合部全靠自身重力平衡,无任何基础和榫接,全亭无一根铁钉。茶亭两旁有木板坐凳,整日有村夫恭坐其上,喝茶谈天,悠闲自乐。2006年新安桥茶亭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长沙地区保存茶亭较多之地还有宁乡沩山。沩山茶亭多且出名,得益于茶。沩山古道连桃江安化茶区,本身又是个重要的产茶地区,是安化、桃江、宁乡茶进入长沙的陆路交通要道,是一条茶之路。茶之路上有禅宗沩仰宗祖庭密印寺,还有同庆寺、白云寺、回龙寺等著名庙宇,禅茶诗僧齐己在这里出家;湖湘第一个状元、宁乡开国男易祓故居亦在此地的巷子口镇,因而此地民风向学,文教发达。茶之路上自然不缺茶,文教之邦自然多才子,故宁乡沩山多茶亭,其中以巷子口的司徒茶亭和南风茶亭最为有名。

◆图:宁乡司徒岭茶亭

司徒茶亭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与安化县交界的司徒岭上,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系为过路人歇脚而建的凉亭。亭呈长方棚屋形,人字形坡屋顶,盖小青瓦,以木柱支撑,孤立于山野之间,给人以清新之感。惊闻近日倒塌,不胜惋惜。

据《宁乡县志》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此亭则伴庙而得名司徒古亭。这是当年长沙通梅城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从司徒岭到仑脚正好10里,峰岭盘踞、林壑幽深。据传,清刑部主事、巷子口人李新庄曾从贵州办案回乡途经此地,见险峻无比,常有路人跌崖丧生,责令地方官吏修五尺宽的石级路,共三千余级,自此有惊无险。

光绪十四年,又有当地的龙飞舞、龙飞汉等人在司徒岭上新建了这一茶亭。亭坐北朝南,亭后坡陡如壁,亭前悬崖如削。1.67宽的石级古道穿亭依坡斜挂,险象横生。茶亭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安化地域)为立柱框架式凉亭,40多平方米,高5,固定的长木条凳分列两边,正墙下嵌砌建亭碑,刻有清二品衔、署广东按察使张寿荃撰写的《新修司徒岭茶亭记》碑文。清代至民国时期,茶亭由两地派人长住亭下,负责烧茶水义务供应路人。比邻而居的两县乡民虽人员有变,但风尚一直沿袭不变。古亭后有口水井,石壁崖缝中有酒杯口大的泉水涌人井中,长年不断,清凉可口,故此亭又称凉水井亭。旧有题茶亭联,流传甚广。

其一:

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

山花媚目,点头笑客不须忙。

其二:

四在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附:张寿荃《司徒岭新修茶亭记》

佳岭嶙峋,梅山岌丛,连峰亘地,群峭摩天。鸟道廻而烟萝深,蚕层高而栈道远。地为司徒岭,为宁乡、安化往来要道。洵夫邱石堆螺,雨生缪篆,屏山叠黛,风满南窗。露浥芙蓉,旧是青平之地;云开华盖,遥分白马之尊。为楚泽之奥区,辟渚宫之胜地。概尔其鸡足名山,鹫头作岭,当阙踞虎,细路萦蛇。引蔓拔藤,悬趾劲刺,二分在外,扪参历井,抚膺而十陟,为劳冠盖往来,轮蹄辐凑。途非蜀道,难竞等于登天;人异长房,术鸡咨夫缩地。一亭一驿,加银鹘而弥多;三暮三朝,见黄牛而如故。若乃青春受谢,赤帝司权,大伞当空,凉珠难御。奔走乎铄石流金之顷,坌息乎炎风赤日之中。羡词容之追凉,坐调水质;嗟仆夫之况瘁,谁酌金垒。惟应广厦千间,庇兹热客;安得杨枝一滴,偏炎陬是。拓地半方,造亭十笏,诛茅启宇,接笕通泉。披襟当大王之风,举盏携小团之月。每当游人驻足,行李息肩,当壁无尘水瓯饷,容息薪劳之栗,陵听铃语之即,当小住为佳。息影非同恶木,劝公无渡临河,何必投钱徐春雨月领夜风生,双瓶火活忘却当头日午一笠阴圆,又有古井澄波,长生拂日。苍髯千尺,即是浔阳;寒碧一泓,便分河润。不够移山之策,何须调水之符。左右逢源,盘桓永日。是题小序,俾勤贞珉。此时啜茗挥毫,作元次山语亭之记;他日扪萝腊屐,寻杜少陵长沙之驿。

南风亭则位于巷子口镇通往安化东山要道上,木架结构,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亭名出自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亭建在南风塅去东山的山坳上,长10余米,宽4,过道外侧6个大木柱间设有固定木条凳供过往行人歇息。亭南北走向,又设在坳头关口,每当赤日炎天,人们爬山越岭,酷暑难当,一经进入茶亭,凉风习习,如人仙境,故名南风亭。原亭中四季设有茶水,免费供路人饮用。南方门额书“南风亭”三字,笔力苍劲雄浑。门联为南风塅清末秀才龚稀星所撰,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的老师李藕苏所书。联云:

南去北来,过客何妨聊坐坐;

风和日暖,劝君且莫急忙忙。

◆图:宁乡南风亭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2:27 , Processed in 0.0978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