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定王站在山顶高台上怀念母亲

2014-1-29 17: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7| 评论: 0|原作者: 任大猛|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九十九年前

    外国人也知道长沙有位孝顺的定王

    距今99年前,连外国人都知道长沙有个定王台。现在长沙的公交车上,常常可看到散溢阳光气息的学生给老人让座。他们应该都知道二千年前长沙有位孝敬的定王刘发。二千年前,刘发来到长沙,赠给我们这座城市的遗产,就是一把可打开亲情之锁的孝敬之钥。

    九十九年前,即19103月,美国人埃德加·盖洛来到长沙,蓝眼睛钩鼻子的盖洛对长沙的印象深刻,他后来著文追忆他对长沙的了解时说:“长沙图书馆所在的定王台,二千年以来,一直被用于纪念孝顺的西汉定王刘发。在二千年前,定王刘发常常登上长沙东南城门内的一座高台,每天向故乡眺望,思念他的母亲。自此以后,因为长沙人重视孝道的原因,在定王台遗址先后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庙宇纪念定王。至19世纪末,最后一座在遗址上纪念定王的庙宇建成,文人们在定王台举行诗会。不过,本世纪初(即20世纪初),进步的湖南巡抚又把定王台上的庙宇改造为拥有数间阅览室的漂亮图书馆。馆内藏有《大英百科全书》和中文的《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卷帙过于浩繁,仅贴标签,就花费了数月时间。在我看来,晚清中国官场的新气象与旧思想保守性的结合,在定王台上的这座长沙图书馆中也得以充分表现。”

    晚清时期

    人们已考证定王台当建在龙伏山上

    美国人盖洛也知道长沙图书馆就是定王台遗址,不过他所沿用的是长久以来一般的说法。

    其实,晚清时期,夏献云等人均撰有《定王台考》一类的文章,在文中,人们或明或暗地透露:定王台,可能建在龙伏山山脊上,这里才是一座城市的高处,而后来的定王台搬到山腰之下,却事出有因。

    据考证,定王台之所以被后人搬到了山下,是因为, “台废址存,(原定王台所在的山冈)遂称为定王冈”,但是“后人,于冈前建庙,又称为定王庙”,也就是说,本来定王台可能是在山上,但是因为战乱等原因,定王台原址荒废,而人们在定王台所在的山冈前,即山冈下,建起定王庙,将定王庙由此误会为就是定王台的遗址,定王庙后开始筑起高台。这一后来兴起的新台,反被人们误以为就是原来的定王台。代代因袭,遂使人们忘记,当年孤独的定王,“想要有个家时”,是站在山顶上的高台上,尽可能远眺湘水外的渭云春树。他希望穿透西北的浮云,望见长安宫廷内的母亲,和有母亲的家,然而亲情却总是隔着万水千山。定王觉得自己慢慢长成山上的一棵树,而不再是寸草时,却不能报答母亲以阳春三月一样灿烂的阳光。

    据考证,龙伏山山脊,正是今天从天心阁蜿蜒而来的建湘南路。人们把长沙市图书馆所在指称为定王台,这里其实可能只是后人所筑的定王庙遗址。

    长沙定王庙始建于东汉汉章帝、汉安帝时,此事《后汉书》中有确凿记载。此后,历代更是修筑定王台,兴建定王庙不止。只是193811月文夕大火,使定王台成为一片废墟,此后这座渴望亲情,寄托人们孝思的定王台再也没有恢复,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文化上的缺憾。

    在清嘉庆十九年,湘潭人周廷茂等人曾“倡众重修”定王台及定王庙,在定王台庙旁四周砌石,增高地址,一时称为栋宇辉煌。定王台由湘潭人而中兴,后来晚清夏献云再次修葺,定王台更成为郭嵩焘、王湘绮等长沙晚清名流觞咏之地。据记载,清嘉庆年间重修定王台时,地基挖得较深,在地底挖出不少古砖,这些古砖当时人猜测可能是西汉定王宫苑中的遗物,或者是东汉时期定王庙的砖块。可惜,当时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他们把这些古砖,最后做成砚台,成为桌上清供,岁月变迁,最后纷纷不知去向。

    《三字经》孝的故事竟发生在长沙市井?

    中国传统蒙学著作《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是黄香替父亲在冬天温暖被窝的故事。

    据清代《善化县志》记载,“黄香井,在今学院署西,相传黄香取水养亲处,其地有孝顺坊。”

    学院署,就是今天南门口学院街长郡中学所在。黄香井、孝顺坊就在上黎家坡一带。

    但民国时期长沙著名报人李抱一认为:《三字经》中黄香温席的故事发生在长沙,纯属市民的传说附会。《后汉书》中明确记载黄香是湖北江夏人,从来没有在长沙居住过,何从有他的取水养亲处。

    李抱一说:相传孝顺坊为元时翊剌氏所建,长沙各地方志亦说翊刺氏在此割臂医母,为何牵扯到黄香,殊不可解。有老人说“湖南过去多兰草,香称王者,或井名王香。遂因讹音附会。”

    李抱一说,他怀疑孝顺的翊刺氏幼时与黄香丧母的经历相似,时人遂名翊刺氏所在的井为黄香井,以表扬他的孝心。后世竟牵涉到黄香身上,遂由抽象名词变成为具体名称。

    建在上黎家坡的孝顺坊在清末时,起过一场大纠纷,“因为孝顺坊传来已久,字迹剥落,渐就倾圮。宣统元年,街坊争买,坊下地基终为粮商贺久悌所得。贺将坊石撬倒,意欲在此建筑房屋,街团不服,和他构讼。拖到宣统三年,善化县才断定仍归地方公有,罚贺出银若干,又捐钱若干,重新建立一坊,如今孝顺坊矗立于旁,犹有新色,就是此次纠纷结案取得的成绩。”李抱一在1925年长沙《大公报》上说。

    定王赠我们打开亲情大门的钥匙

    两千年前,定王刘发独自上路,来到长沙国当国王。

    他的政治功绩,史书无载,今天广为人知的是:定王曾用长安运来的土,筑起一座高高的望母台。他常常登上这个高台,思念他的母亲。

    可惜定王刘发,不会唱流行歌曲,不然从他口里流出来的会是:“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此时的定王,已从一棵草芽长成一棵树。但他内心中分明感到,他亲情温暖的源头,是远方的母亲。自己有了家,自己在长大,而远方的妈妈却头发开始斑白,定王之孝,就是他已开始懂得应当孝敬母亲。然而,母亲却在远方,他不能“常回家看看”,他的一腔孝思,只能化为风急天高,独自登台。

    定王之孝,其实就是想念妈妈,就是知道父母的好,懂得亲情是人性温暖的源头,然后,爱父母、爱家人、爱子女,同时将这种爱推广到爱朋友、爱族群、爱生活、爱社会。所以古人认为:忠臣多半出自孝子之门。因为孝顺的人具有人性的温暖,心中有爱,才不计功利,敢于为民族、为国家付出,他们更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豪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名言,说的就是由孝而引发的不惜牺牲的感人真情,林觉民说“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两千年前住在菜根香旁的长沙定王,与住在太平街的贾谊,早已共同成为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财富。定王之孝与贾谊之忠,让不少后来人,认为长沙是一座追求人格上“忠孝两全”的城市。后代,湖南仁人志士辈出,就有人认为,这与定王之孝、贾谊之忠这种城市氛围的浸染相关。

    清代夏献云说:“(长沙之城)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而“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即是明证。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的时节,我们忍不住再一次强调“常回家看看”,就是希望“对亲情的亏欠,不要成为一种社会不良资产”,长大的树,应该回报阳光。被功利和浮躁染黑的心,让与父母亲情拥抱的笑来漂洗清白,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懂得爱,懂得亲情是人生的财富。同时,我们也应感谢两千年前那样孤独的定王,是他站在城市的高处,赠给我们一把打开亲情大门的爱之钥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21:48 , Processed in 0.0929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