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制茶工艺的演变

2009-8-5 21: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湖南制茶历史悠久,自“长沙零陵界中”江华等地发现野生茶树,从生吃鲜叶到晒干收藏,从团饼茶到散茶,人们对茶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大促进了茶叶制作方法的改革创新,使得茶类从绿茶发展成红茶、黄茶、黑茶等多种茶类,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

远古时,先民们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称为“生片”。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这就是最初茶叶加工的萌芽。到三国时出现了蒸青饼茶的加工方法,张辑的《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由此表明当时人们已懂得将采来的叶子,蒸汽杀青,米汤除涩然后制成饼,晒干或烘干。

唐至五代湖南茶叶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茶叶制作以蒸青团茶为主。前期,制法较为粗糙,随着贡茶需求的增加,设立了专门采制王室御用的贡焙。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设贡焙,起初仅五百串,后加至两千串、一万串,至武宗会昌(841-846)中,增加到一万八千四百斤。贡茶一方面增加了茶农的负担,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茶叶品质,贡焙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中唐以后,蒸青作饼工艺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此时已具有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先将采下的鲜叶,在甑中蒸,再用杵臼捣碎,尔后拍制成团饼,最后将团饼茶穿起来烘干、封存。拍制有一定的规承:规为铁制,或方或圆;承又称台或砧,常以石为之,此为制团茶或饼茶之法。《茶经·六之饮》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惟以团饼茶为主,少数地方,也有蒸不捣或不拍的散茶和末茶。个别地方还有炒青。唐刘禹锡(772-842)贞元二十一年(785)革新政治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作有《西山兰若试茶歌》,歌云: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兰花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石人。

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等句,记载的是在湖南西山寺庙采茶制茶的过程,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茶类及制茶方法与唐代基本相似,随着技术发展,贡茶和斗茶制度逐渐形成,出现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龙团和凤饼茶,名目繁多。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制榷务贷六……凡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茶蒸之,实卷模中串之。惟建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片茶,就是唐代的团茶和饼茶。散茶,即为唐代的蒸青散茶和炒青之类。惟片茶制作技术有改进和发展。唐代碎茶用杵臼或手工捣舂,宋代改臼为碾,甚至用水力碾磨加工。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了龙凤团茶的制造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即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汗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拍制工艺较唐代更为精巧,“饰面”图案有大发展,图文并茂,龙凤腾翔。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汗的做法,夺去了茶的真香真味,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使得片茶工精价贵,销路日窄。宋代后期,适合民间饮用的散茶兴起,散茶取代了片茶,取得了主导地位。此外,还出现了以香入茶的制作方法,宋代蔡襄《茶录》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记载了茉莉花焙花之法。

宋代潭州(长沙)造茶业甚为发达,以致朝廷对潭州“纳茶”之事相当重视,宋太祖开宝七年(974)闰十月专门颁布了《赐潭州造茶人户敕榜》,从敕文中亦可知宋代潭州“棬模制造茶化“之盛,敕榜全文如下:

敕潭州管内造茶人等:逐年所行造纳官湖南独行号大方茶,近拟本州般到开宝五年、六年独号茶斤稍重,与自前入纳模轻重不同,切虑人户采摘打造不易事。惟兹茶茗,产在湖湘,斤片重轻,固有常式。既模之稍大,念制造之惟艰,兼虑输纳之时,或有难邀之弊,宜依旧例,用便  ? 。凡尔众多,体我优恤。宜令本州自今并依旧模制造茶货,旧日每三十片重九、十斤者,不得令过十斤。即须如法制造,无令卤莽夹杂。若是场司受纳人员及州府固违敕命指挥,邀难人户,须令送纳重茶要及十斤以上,并许人户上京论千。若勘鞫得实,应干系官吏,并当重断;其论告事人仍支赐赏钱二百贯文,兼与放本户下差税。故兹榜示,各令知悉。

元代基本沿袭宋代后期生产格局,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宋代的散茶、末茶实为团茶制作工艺的简化,并没有形成单独完整的工艺。元代出现了类似近代蒸青的生产工艺。元代王桢《农书·卷十·百谷谱》载:“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毕竟覆之,以收火气。”即将采下的鲜叶,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筐箔上摊凉,尔后趁湿用手揉捻,最后入焙烘干。可见蒸青绿茶制造工艺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明代制茶技术有较大的发展。以散茶、末茶为主,惟贡茶沿袭宋制,饮茶保持烹煮的习惯,团饼茶仍占相当比例。明洪武初,诏罢贡茶,团饼茶除易马外,不再生产。散茶得以盛行,而工艺又更为精进,蒸青散茶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于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时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中记载:“造茶。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锅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撒入筛中,轻团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另《茶蔬》、《茶解》中也有相关详细记载。当时炒青茶的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已非常相似。饮用的方法也由煮饮改为开水直接冲泡,明代陈师《茶考》:“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摄泡。”由于散茶的大力发展,使炒青工艺日渐精进,明代闻龙《茶笺》曰:“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当今炒制高档绿茶时此法仍有采用。明代新创起来的还有黑茶、熏花茶、红茶等。明御史陈讲疏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长沙府安化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安化黑茶分为花砖和黑砖花砖采用二、三级黑毛茶,黑砖采用三、四级黑毛茶为原料,经称茶、蒸茶、装匣预压、装匣、紧压、冷却、退砖、修砖、检砖、烘干等工序制成。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述了类似现代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明代,窨花制茶技术也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至此,茶叶的种类由单一的绿茶发展到多种茶类并存的格局。

清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花茶等多种茶类,制茶工艺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和创新。长沙府湘阴县产绿茶,清乾隆《湘阴县志》载:“茶产文家铺,又一种产白鹤山,极佳……士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可比。”此即今日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的“兰岭绿之剑”的前身。长沙府宁乡县则产黄茶,著名的沩山毛尖即是黄茶中的姣姣者。黄茶采摘初展鲜叶,经杀青、闷黄、揉捻、烘焙、熏烟等工序制成。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长沙府安化、宁乡、浏阳等县也开始大量生产红茶。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利焉。”清初王草堂《茶说》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此中所记述的则是青茶的制作。清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最精湛制茶工艺和丰富茶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茶类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黄、黑、白、乌、红六大茶类,以这些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各类茶的加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红茶、绿茶加工机具和采茶机等茶园作业机具。60年代中期,红茶、绿茶初、精制成套机械研制和设计成功并投入生产,使中国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花。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我国特有的紧压茶加工机械、花茶窨制机械,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扁形、针形、卷曲形等名茶的加工机械研究成功,全国的特种茶和名茶加工逐步实现机械化。目前“长沙百里茶叶走廊”的茶叶生产企业除了少数名贵茶以及特色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1 02:24 , Processed in 0.0914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