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芙蓉国里新茶飘香

2009-8-4 08: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这是郭沫若先生1964年品尝长沙“高桥银峰”茶后即兴所赋的诗句。一个“新”字展现了新湖南茶业的一片新气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茶叶生产逐步得以恢并不断发展,194910月长沙市军管会接收湖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1950年成立中国茶业公司长沙联络处,隶属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分公司领导。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国家为了扩大茶叶贸易,加强了对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扶植,浏阳、长沙、望城等县先后成立了茶叶贷款委员会。1950年浏阳县政府一次发放贷款3亿元(旧币),1952年省财经委又分配给浏阳县发展茶叶生产贷款6亿元(旧币)。为了解决毛茶加工问题,19509月,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撤销长沙联络处,以联络处原班人马为基础,于同年101日成立中国茶业公司长沙红茶厂(湖南长沙茶厂前身)。当年长沙红茶厂接受汉口茶厂委托,加工毛茶8000担。由于加工场地太小,年底在岳阳、湘阴增设临时加工厂各一处。至此,长沙红茶厂初具规模。1952年,长沙市共生产加工红茶、绿茶、黑茶三大类茶叶2708.7吨,比1949年的1135吨增长138.6%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由于推广先进技术和制茶机具,茶叶加工开始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过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53年长沙红茶厂开始批量加工外销珍眉茶,1956年外销珍眉茶达到1404.9吨。同时,农村扩建了一批小茶园(厂),以加工红茶、绿茶、黑茶为主,大量出口和边销。1957年全市茶叶产量为3487吨。

“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农村中毁茶种粮现象严重,全市茶园面积减少,毛茶加工量下降,茶叶减产。国民经济三年调整和“三·五”计划时期(19631970,农村形势好转,全市普遍开荒种茶,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回升。

20世纪70年代是长沙市茶叶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1974年全国茶叶生产会议召开后,长沙(含望城)、浏阳、宁乡均属全省15个年产茶万担以上重点县之列,并列入全国年产茶5万担基地建设规划。1974-1984年十年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新扩茶园4万亩,增加产量5万担。1983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0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上升到146.89万担,比1949年增长6.5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我第二位。茶叶总产值2.59亿元,成为湖南众多的经济作物中,仅次于棉花的支柱产品。

生产工艺亦有了较大的发展,长、望、浏、宁等县供销社相继开办茶叶加工厂,至1980年,全省初、精制联合加工厂达405个,生产出口红绿茶近35万担。80年代,湖南将红条茶改为红碎茶,不仅是茶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为提高茶叶品质总体水平和增加红碎茶出口量作出了贡献。

50年代末和60 年代初期,湖南省先后创制了“高桥银峰”、“安化松针”、“湘波绿“等名茶新品。70年代又研制出“韵峰”“南岳云雾”等名茶,同时研制出速溶茶,丰富了茶叶商品种类。80年代、90年代湖南的新名茶、新品种层出不穷、茶叶精制工艺不断完善,实现了湖南绿茶独立出口,行销东欧及东南亚国家,填补了湖南茶史上的空白。

进入21世纪后,湖南茶叶生产面积逐步扩大,品种有所改良,产品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已逐步成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至2001年,全省有茶园面积74.12 千公顷,占经济作物总面积5.68%,茶叶产值为38923万元,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4.82%。近几年来,全省通过大力调整茶叶生产结构,搞名优茶开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技术推广,已形成一批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品牌。如“猴王”、“潇湘”、 “君山银针”、“古丈毛尖 ”、“南岳毛峰”、“石门银峰”等。全省有优质基地48个,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

长沙县以中国湖南星沙茶文化节为契机整合茶产业资源,以金井毛尖、湘丰毛尖、金鼎银毫、高桥银峰、湘波绿等茶叶品牌为依托,以春华、路口、高桥、金井、双江、开慧、福临等乡镇为基地建设百里茶廊来势喜人。

宁乡县以沩山乡为中心,依托历史名茶沩山毛尖品牌,开展茶文化和宗教、青铜器考古等历史文化旅游,着力打造沩山茶叶基地,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

石门县以“石门银峰”、“东山秀峰”为龙头产品,大力推广良种,建设有机茶园,结合“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文化推动,挖掘夹山“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古丈县以“古丈毛尖”为拳头产品,在大力推介“古丈毛尖,山水精神”的文化旗帜下,开展一系列的茶文化活动,借名人文化的东风,让古丈毛尖飞出了湘西大山,迈向世界。

益阳巿以“茯砖”、“千两茶”为龙头产品,建设茶叶巿场,打造湖南黑茶交易为中心,将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茶马古道的旅游线路,湖南黑茶声誉日益远播,成为茶业界的一匹黑马。

长沙巿内高桥茶市、长沙茶市,以及长沙县星沙茶市、益阳茶巿相继建成开业,湖南茶业流通也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全省2000余家茶馆、茶室星罗棋布于全市各处,再现出“潇湘茶馆”的繁华景象。湖南茶业,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茶文化氛围中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4 09:39 , Processed in 0.0957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