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2009-8-4 0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据《淮南子·修务训》、《新语道基篇》、《吕氏春秋》等,神农作出了“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贡献,开创了中华原始农业,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据《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而《神农本草经》等史籍所记载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故事,实际是中国茶叶与中国文化相互结合的本源,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

据清初顾炎武:“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以及王褒《僮约》“武阳买茶”之语,当时四川已开始了茶叶生产,并出现了茶叶贸易巿场。三国时,饮茶已比较普遍了,《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餐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两晋、南北朝的茶文化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化性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饮进一步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根据文献记载来看,晋代茶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茶待客:东晋时期,茶已成为建康(今南京)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任育长,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

以茶示俭:《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仗俶四十,称:汝既不能光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在《晋书·桓温传》中也记载“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在东晋,南方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

以茶为祭:南朝宋人刘敬叔所著的《异苑》有一则《飨茗获报》的故事:“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可见茶在当时已进入祭礼。南北朝时期,以茶作祭,进入了上层社会。《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永明十一年(公元493)七月,齐武帝下了一封诏书,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此诏无疑推广和鼓励了以茶作祭之俗。
  
以茶入文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除了前面《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中记述描写的内容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记录了当时湖南产茶状况。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总结有关资料,唐代茶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茶区扩展,贸易繁荣:唐代对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运河的开发促进了南北交通,使得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为发展。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习茶去。”《封氏闻见记》所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都充分反映了茶叶贸易的繁荣。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陆羽《茶经》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次提出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日常饮茶活动提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度;以朴素自然的审美观点表达了茶的美,提倡平民化的饮茶之道;揭示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的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直至今天,追求茶的自然美,领略茶的平和仍为品者所向往的境界。《茶经》的贡献举世瞩目,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同到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如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对品茶的描述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成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卢仝也因此得到“亚圣”的称号。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末刘贞亮《茶十德》认为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茶诗的繁荣丰富了茶文化,进一步使饮茶的风气普及民间。

贡茶为赐,茶税始建: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新唐书》注明贡茶有河北、山南东西、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和剑南等8道,怀、峡、归、夔 、金、梁、寿、庐、蕲、申、常、湖、睦、福、饶、溪、雅等17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

我国茶税的形成始于唐代,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合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乱”,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 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此“税无虚岁”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茶具专用,始于唐代: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

唐朝时由于国家政治开明,有不少外来学者、僧人来华学习和传教,他们回国时便带去了茶以及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如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日本僧人都永忠和最澄,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并结合日本民族精神形成了“日本茶道”。

宋代茶文化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大面积南移,使茶叶上市提前一个月。宋太祖乾德二年,实现了茶叶卖专卖制,促进了茶业的快速发展,饮茶之俗上下风行,茶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皇帝著书,茶风日盛: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皇帝著茶书,可谓茶业史上精彩的一页,也饮茶的风尚推向了百姓日常生活中,据记载,当时日常茶礼名目众多:客来时,要敬“元宝茶”,亲友邻里迁徙,要“献茶”相贺、男女定婚、结婚、同房,分别以“下茶”、“定茶”、“合茶”为礼。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茶墨俱香,清心抒情:宋代时,施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所了最好的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正是茶与墨的德操成为文人修身的参照物。文人们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作茶诗,书法家书茶帖,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如范仲淹所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当时茶肆的繁荣;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以传统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一一批注“赞”誉。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苏轼著《叶嘉传》颂扬茶的品德:“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品茶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成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当时在文人中还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各种品茶社团常以茶会友,以茶论道,总的来说,宋代茶人推崇的仍是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以及“平民化”思想,他们的介入一方面推动了饮茶风尚的平民化,另一方面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使茶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相连部分。

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并以福建建阳窑茶盏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茶盏取代了南青北白的主流。官宦、富贵家庭重视茶具的质地和工艺,金银茶具受到社会上层人士的普遍欢迎。

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对外播。新罗人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并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茶礼。日本荣西僧师曾两次来华,深深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归回日本后,将带回的茶籽种植推广,并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使得饮茶之习风行日本。

明、清茶文化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

文士们对茶境有了新的突破,讲究以“至精至洁”之道,达“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张大复进行了更进一层的表述:“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品茶追求的是通过茶事活动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一种天、地、人融于一体的境界。使用茶具追求质朴,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由于冲泡方式改为直接冲泡,白色茶盏有利于观赏汤色叶底,于是白釉瓷取代了黑釉茶盏。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创制了紫砂壶,因其保温性能好,有助于散发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受到当时饮茶者的极力崇尚,特别是宜兴所产紫砂壶倍受青睐,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 “和”的一脉相承。

明清时期,茶叶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清代以后,茶叶外销数量增加,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行业,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家。

现代茶文化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加,出口量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茶文化也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简而言之,新时代茶文化的繁荣和新气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茶叶产量与消费增长:2006年,我国茶叶从1949年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00余万吨,出口量为28.7万吨,出口额达到5.47亿美元。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十多年来,各种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茶艺馆遍布全国,茶旅游业蓬勃兴旺,加之茶艺技能培训的兴起,使得茶文化知识不断得以普及,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茶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茶,及至爱上饮茶。从1985年至2004年,20年的时间里中国茶叶人均消费增长了近3倍,茶叶的总消费量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除直接消费茶叶外,茶叶还间接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日化领域,绿茶牙膏、茶叶香皂、茶叶香波;在医药领域,用茶多酚制成的防癌、抗癌药品;在食品领域,茶糖果、茶点心、茶冰激凌;在餐饮行业,茶宴、各式水果茶、冰茶、凉茶等,拓展了茶的应用范围,使得茶叶消费方式多元化,消费数量日益增长。

茶文化繁荣彰显其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的探亲访友,还是开会座谈,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及茶文化在国人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了。伊拉克驻华大使夫人海涛·艾哈迈德曾言:“一日无茶,若有所失。” 瑞士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薄吉彬认为:“中国茶的优质和美味有时甚至可以征服饮咖啡者改变兴趣”。摩尔多瓦驻华大使牙科布·季姆丘克盛赞:“茶是人类之饮品。”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尔曾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上对茶的评价已足可证明中国茶及茶文化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在世界茶文化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茶文、茶艺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在对茶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茶文艺作品不断推出。茶书有:《中国茶经》、《中国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华茶叶五千年》等。小说有《茶人三部曲》等;影视节目有《第一茶庄》、《茶马古道》、《茶是故乡浓》、《中华茶文化(光盘)》;茶歌有《古丈茶歌》等,此外,以茶为主题茶诗、茶画、茶舞、根雕、泥塑、金石、绣品等也不断涌现。

茶艺演示是通过茶艺师们用科学的冲泡方法,优雅流畅的演示,向消费者传播茶文化的方式。近些年来,茶艺作为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发展。当今,各种形式的茶艺表演已融入生活,企业通过茶艺表演树立形象,推介品牌;茶馆、茶会、茶节中,精彩纷呈的茶艺节目成为亮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播了茶文化。

茶文化功能多样性随着茶饮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与深入,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地域、民族、习俗等的差异对茶饮有不同的需求,又由于文化层次、生活经历、情趣爱好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从而使茶文化功能呈现出多样性。如平民百姓更多是以茶示礼;文人雅士常品茶修身;僧人则以茶参禅等等,归纳起来有如下功能: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悟禅、以茶诗画、以茶旅游、以茶为食、以茶健身等等。

综而言之,茶的“绿色保健”正好契合了当今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茶的“至清至洁”正是人们修身养性之所追求;茶的“天然生态”又符合了当今人们返朴归真的心态;品茶“天人合一”的意境与当今所倡导的“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可持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策略一致。

在新时代茶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茶园建设环保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茶产品绿色保健化;茶文化精神健康化为前提,通过各种茶事活动,揭示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悠久性、内涵丰富性、地域的广泛性、民族的鲜明性、传承的变异性、导向的开放性。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俱进的茶文化。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7 16:26 , Processed in 0.0951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