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2009-8-3 12: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在人们利用茶的过程中,还将茶叶当菜吃,这种以茶为食的方法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晋代时,用茶叶煮食之法,称之为“茗粥”或“茗菜”。至今居住在我国西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后来,人们在鲜茶叶生吃或生煮羹饮过程中,青草气难除,且滋味苦涩,人类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清香鲜浓,而且有利于保存。随着饮茶的普及,其饮用方法不断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明代,出现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用方式,而明代开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最古老的“焙茶”就是把嫩芽从茶树上采下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再放进茶壶内煮饮。至今,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焙茶”这种煮饮用习俗。从西汉开始才有相关煮茶的文字记载,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也有在茶中加入其他配料的煮饮法,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当时煮茶,往往加盐葱、姜等佐料,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又称作“茗粥”。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也有相似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此种煮茶方式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饮用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陆羽在《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饼茶的煎茶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罗茶、取火、选水、侯汤、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也有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饮用方法: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这种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受到当时诗人元稹、卢仝、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李群玉等的赞赏,专门写了煎茶的诗,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唐未宋初又出现了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备盏、点茶(调膏、击拂)。点茶法盛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直到明朝前中期仍然存在。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

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独盛,饮用方法也改为冲泡。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明清以壶泡为主,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品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由于直接冲泡不仅操作简单,饮用方便,而且可以更好欣赏茶的优美姿态,故此法沿用至今。

在茶饮发展的悠久历程中,不同民族依据各自迥异的民族传统风俗,以及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总的来说汉族以散茶直接冲泡,不加任何作料的清饮方式为主,如潮汕的啜乌龙,四川的盖碗茶等。而少数民族,则以加入其他作料的调饮方式为主。如:云南撒尼族的铜壶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彝族的核桃米花茶;白族的三道茶;布朗族的青竹茶;佤族的烧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广西壮族的打油茶;湖南土家族的“擂茶”;西北回族的三炮台盖碗茶;新疆维吾尔族的奶茶;蒙古族的奶茶;哈萨克族的米砖奶茶;藏族的清茶、酥油茶、奶茶、糌粑茶,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茶的保健养生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以茶作佐料甚至以茶作菜肴已成为餐桌新宠,如:“龙井炒虾仁”、“茶香鲫鱼”、“贡芽豆腐羹”、“龙井汆鸡丝”、“樟茶鸭子”、“绿茶番茄汤”、“茶香熏河鳗” 、“毛峰熏鲥鱼”、“碧螺炒银鱼”、 “铁观音炖鸡”、“茶香牛肉”、“红茶牛肉片”、“冻顶焖豆腐”、“茶叶炖猪心”等。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08:16 , Processed in 0.0955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