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

2009-8-1 22: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3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早年就读岳麓书院,系明代最后一任书院山长吴道行的学生。明崇祯中乡举。清军下湖南,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而入狱。后隐居衡阳曲兰石船山下,故称船先生。勤奋著述四十载,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经济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在哲学上提出天下惟器的唯物自然观,并大力倡导留心经济之学。诗词造诣亦高,咏潇湘景物的诗词是为代表之作。著述繁多,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在湖南古代史上,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王夫之。他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更称其学术和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叔父、兄长都是饱学之士。他自幼受家学熏陶,从小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十三经》。14岁时,王夫之一方面跟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另一方面又大量阅读各类书籍,成为一少年才子。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岁的王夫之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当时担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是以朱(熹)张(栻)为宗、颇负盛名的吴道行。书院内书声朗朗,聚集了一批志向远大、刻苦勤学的青年士子。王夫之在这里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与师友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为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传统学风的影响,王夫之和一些思想契合的学友建立了行社。之所以取名为,含意是它的宗旨绝非空谈,而是关注社会,切于实行。第二年,他又与志同道合的管嗣裘等组建了匡社,是纠正谬误的意思。这是一个以东林、复社为楷模,讨论学术,纵谈国事,进行爱国活动的团体,从中体现出了王夫之心忧天下的精神风貌,也可以看出他一生的思想品格主要是在长沙奠定的。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夫之考中举人,后因北上会试不成返回家乡。不久,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悲愤欲绝,曾于衡山等地图谋起兵反清复明,失败后流落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写作了《周易外传》等书。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度过了晚年的17个寒暑。这时期,王夫之贫病交加,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监视,常常早晨起来发现纸窗已被人捅破,表明有人暗中窥视他的行动。在艰难的处境中,王夫之毫不丧气懈怠,发孤愤以著述。他的儿子王  在《行状》中这样描写父亲: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暮年,年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扰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在湘西草堂的十七年,是王夫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刻苦撰著,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后人称他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王夫之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品质,正是湖南人性格的一个写照。

王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规律)必须依存于(客观事物),一旦变,也就必定变化。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

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认为即使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就是说的基础,不就得不到。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从重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他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继可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于是,王夫之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抗清复明失败后,他隐居石船山的湘西草堂从事撰述,拒不入仕清朝,最后以明遗臣终生。

正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二百年一直湮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但搜集不全,流传亦不广。以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立即受到全国,尤其是湖南士人的高度尊崇,从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满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直到今天,坐落于长沙闹市区的船山学社旧址和湘江西岸王夫之就读过的岳麓书院,仍吸引着人们去追怀这位杰出的人物。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11:29 , Processed in 0.0894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