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二)华兴公司(1)

2021-3-15 15: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0| 评论: 0|原作者: 陈书良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陈书良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第二章 

华兴公司



1903年秋天,一艘汽轮从汉口港开出,逆长江而上,过洞庭,入湘江,劈波斩浪,向南急驶。船头站立着一位西装革履、气宇轩昂的青年。他就是日后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的主将黄兴。


图片

黄兴肖像。从1907年到1911年的5年内,黄兴先后策划和指挥了大小10多次武装起义斗争,他身上的伤口几年内从未痊愈过。


不过,这时候他尚未改名为兴。他名仁牧,一名轸,号杞园,字廑午,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父亲黄炳昆,号筱村,青年时考取秀才,补府学廪生,起初在本乡设馆授徒,一度担任过地方上的都总。后来到长沙城里设馆,家境渐宽裕,于是在凉塘购置了田产。


图片

凉塘黄兴故居,位于善化县龙喜乡,前临水塘,后接田垅,院内多植橘树,一代伟人就从这里走出。


凉塘在善化县龙喜乡,即今长沙县黄兴镇扬托村。此地处平畴沃土,四合大院坐西朝东,有青瓦土砖房53间,颇有气派,当地俗称为“大屋”。


图片

武昌两湖书院,遵循总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两湖书院培养了一批时代精英。


黄兴5岁开始从父学习《论语》、唐诗宋词等,8岁入私塾学习《诗经》、《楚辞》、《春秋》及八股文。到14岁,转为居家自修,并学习乌家拳术。22岁考中秀才。当年伟大的农民战争启动了爱国少年的勃勃雄心,据黄兴后来追忆:“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李贻燕《纪念黄克强先生》,19391031日西安《西北》)。此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日益高涨的湖南维新运动,异常活跃的进步知识界,给黄兴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1898年,他被长沙岳麓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学习以后,书院遵循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教育制度迅速向西方学制过渡。这样,黄兴在这里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并实习军事,为其以后投身武装革命准备了条件。他“文似东坡,字工北魏”,是两湖的高材生。这时的黄廑午,是“浏阳双杰”谭嗣同、唐才常十足的粉丝。1900年夏,他甚至参与自立军起事,后来,唐才常等遇害,这使“常存亡国亡种之心”的黄兴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经历了从服膺维新转向反清革命的历程。他曾写《笔铭》自励:“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又作《咏鹰》诗一首: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

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不过,尽管“岂肯困樊笼”,他表面上“沉默寡言”、“虚衷慎密”,深藏不露,因而并未引起书院当局的任何怀疑。


图片

黄兴墓,位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1917年4月15日黄兴国葬于此。据其子黄一欧先生回忆,当天大西门河岸执绋者,人山人海,长沙万人空巷。


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家书院选派学生三十余人赴日本留学,其中湘籍一人,就是黄兴。这是他走上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抵日后,黄兴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与留日学生杨笃生、樊锥、梁焕彝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又设立湖南编译社,介绍两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宣传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革命老干部李锐同志曾对我说过,他的父亲其时亦与宋教仁等在日本留学,他父亲说当时的本教科书说,橘子好吃,但橘子产地在哪里呢?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忧国忧民,反清情绪日炽,李老的父亲与宋教仁等都剪掉了辫子,然而黄兴却不显山、不露水。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曾以其生花妙笔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回忆:“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瓷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习场去而已。”黄兴热心社会活动,富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同志,成为留日学 生中湖南学生和军校学生的领袖。


图片

黄兴等湘籍留学生在东京办的《游学译编》书影


关于黄兴的领袖气质与人格魅力,小他7岁的章士钊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中记叙了切身感受:


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陈独秀、章太炎、李根源。但吾与三人都保持始终,从无诟谇。吾持以论交之唯一武器,在“无争”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强,则顿失凭依,手无寸铁。何以言之?我以无争往,而彼之无争尤先于我,大于我。且彼无争之外,尤一切任劳任怨而不辞,而我无有也。由是我之一生,凡与克强有涉之大小事故,都在对方涵盖孕育之中,浑然不觉。因而我敢论定: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1903年,留日学生中的激进份子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该会决定了三种方法分头进行:一、鼓吹,二、起义,三、暗杀。军国民教育会对于吸收会员是绝对严格的,行动也完全秘密,“开会无定期,会场无定所”,会员的人数不多,活动从未中断。被军国民教育会推派回国,到各省去从事“运动”的,叫做“运动员”。黄兴自告奋勇担任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回湘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策划。

6月初,黄兴抵达上海,结识了大批沪、宁地区的新派人士,并遇到了在日本认识的同乡胡元炎。


图片

胡元倓,一生办学,倡行“磨血精神”。著名教育家曹典球所撰墓志铭中说:“心绝纤尘,磨血于庠。血有时竭,心无可量”。


胡元炎(1872-1937)绝对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奇男子伟丈夫。他字子靖,号耐庵,湖南湘潭人。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家学,曾受教于湘中硕儒王闓运,所以经史学颇有根底,尤其服膺王阳明知行学说,认为“存诚”是立身治事之本。因此后来“乐诚堂”巍然矗立于明德学堂;亦因此,胡元炎晚年自号“乐诚老人”。当然,这是后话了。1902年,湖南巡抚奉命选派生员出国留学,胡无炎不顾守旧派的反对,与朱剑凡、陈夙荒等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学习。在日留学期间,他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深感甲午、庚子两役创痛至深,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


图片

胡元倓先生手迹


1903年初,胡元炎自日本归国,路过泰兴,与任知县的表兄龙璋商量兴办学堂。

龙璋字砚仙,湖南攸县人,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封建官僚世家,父亲龙汝霖做过直隶知州;三叔龙湛霖进士出身,做过刑部右侍郎,是一代名宦。龙璋自幼才华横溢,在科举场上追逐功名,每次都铩羽而归,差不多20年才捞了个知县。不过龙璋结交进步士绅,一直紧跟时代潮流。当下两人志同道合,认为只有兴学才能救国,随即邀龙璋回到长沙,与龙璋的兄弟龙绂瑞(萸溪)先生商议,决定创办明德学堂。请龙璋的叔父、刑部侍郎龙湛霖为总理,由胡元炎任监督,集资两千余元为开办经费。租赁长沙城北左文襄(左宗棠)祠为校舍,呈请湖南巡抚批准。当年,明德招收中学生甲乙两班,于329日正式开学,这是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胡元倓是湖南新兴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所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湖南最早的新式私立中学,比天津南开大学还早一年。他克服困难,以诚待人,多方罗致人才,延聘水平高、素质好的新学教员,还邀请黄兴、苏曼殊等革命人士来校任教,专从日本请来理化、博物教员。为挽留在日本时的同学陈介任日语翻译,他长跪不起,在湖南教育界传为佳话。为了筹措教育经费,他四处奔波,想方设法,经历了千辛万苦,甚至招人白眼,被称为“胡大叫化”。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熊希龄是其老朋友,他常去找熊募款,遇到熊外出未归,他就自带被褥睡在熊的家里等待,不达目的不罢休。当时上海《新民晚报》曾刊载《咏三湘人物》打油诗,其中一首云:


四海扬名胡叫化,办学天天打背躬。

屈膝求师兼募款,南方武训乐诚翁。


诗中“打背躬”是长沙俗语,意思是日子难过。他任校长38年,募钱万千,修建校舍二十余座,其中有当时“全国中等学校之冠”的四层教学大楼“乐诚堂”,自己却两袖清风,住在校门口传达室旁的矮房里,家无佣人,一切炊灶洗扫,都由夫人动手。平日吃素,有客来时,便添荷包蛋一碟。胡元倓曾言:“吾为校长,以筹措经费、伺候学生、敦请教员为要务。虽九死吾犹未悔矣!”而民国初年,黄兴推荐胡元倓任教育总长,胡敬谢不就;后谭延“督湘”,又邀其任教育司长,胡“掩耳即走”。


图片

1915年冬胡元倓(右)与笔者伯外祖刘永济(弘度)在上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23:34 , Processed in 1.5277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