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书院门联,汉字的一次传奇之旅

2020-10-20 10: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20| 评论: 0|原作者: 李跃龙|来自: 古樵笔记

编者按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四言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也声名远播。但楹联的来源却模糊不清,造成大多数人士对它的误读。本文爬梳剔抉,正本清源,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虽楚有材”起,至清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撰挂门联止,旁征博引,呈现出历时两千多年的成语楹联转承的传奇之旅,也从楹联学和荆楚文化视角分析解读该联,充分展示了湖湘人文和楹联的文化魅力。

 

到未到过长沙,熟不熟悉湖南,对于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四言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却多少不会太陌生。说到湖南,一般会联想到岳麓书院;说到书院,自然会首先想起这副对联。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去过岳麓书院,外省人士说到湖南,也多会提及这副对联。它已成为长沙和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所以,就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将它推为湖南第一联,估计反对的人士不会很多。

但是,这副仅八个字的四言联,它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这样有名,何人所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它蕴藏了湖湘文化的哪些底色,还有哪些问题有歧义并未真正弄明白,里面的确有许多谜底需要求索和解答。


 一、岳麓书院门联是湖南文人吹牛?

于斯为盛的理解迄今没有歧义,关键是在惟楚有材的解读上。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惟”者,唯一也,只有也。也有专家教授亦持这样看法,而且认为以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并没有夸张成份。只有湖南才有人才,只有湖南才出人才。这样表述完全违背生活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常识错误。

 事实上,把惟楚有材联理解成湖南人口气大,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文言助词,只起发语词作用,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本意就是说,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又以现在最为兴盛。在平常的语境下,一副平平常常的联语,被解读得人心如此纠结,对联的作者一定始料未及。但岳麓书院门联的出名,也恰恰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误读。没有这种误读,就不会有它今天的知名度。

对应的是,当前湖湘文化的研究在走向深入的同时,经过网络舆论的喧染,也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在概括湖南人群体性格心理和湖湘文化特质时,经常能看到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也有说成打硬仗”“打呆仗的)这一类表述,不少研究者也如数家珍,还上升到了十二字精神、十二字优良传统的层面。这样来表述湖湘文化是肤浅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湖湘文化作为偏重政治的文化,偏重军事的文化形态,它具有爱国主义、忧患意识、敢为人先的主旋律,具有重实践、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更具有奋斗和牺牲精神。如果仅仅用“扎硬寨、打死仗”“不信邪、不怕死的精神是无法解释无湘不成军这种现象的。曾、左、彭、胡所领导的湘军,打出的旗号首先是卫道,他们相对优良的后勤保障、丰厚的物质待遇、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平时刻苦的军事训练与顽强的作风,一起构成湘军形成作战力的有力保障。宣传和弘扬湖湘文化,我们既要正本清源,纠正误读,又要深入研究,防止简单化。


二、书院上联出自《左传》?

集句联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讲求语言浑成,另出新意。梁启超在痛苦中的小玩意儿中说:“诗句被人集得稀烂了。于是,他拿起宋六十家词四印斋词,选些宋元词好句子集成对联,竟然有二三百副。可见集句联作品之多,风气之盛。但我们要探讨的岳麓书院门联,它非出于诗,也不来自词,而是来源于散文。曾经有楹联学者指出这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目前包括书院史、对联著作和媒体网络言论一边倒地采用这个说法。我认为上联并非出于左传》,因为《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用词,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而派生楚材晋用这样一个成语。文字做些微调整,则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联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符合集句联的规则。从楹联学的视角看,此联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但两句又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先后秩序,是典型的流水对。上下联脚落底字正格必须是上仄下平,但门联上联句脚字却为平声,下联句脚仄声字,属于不合规。集句联只能用原文,不宜改动,这是一条原则,我们只能当成特例看待,不值得提倡,这也是集句联作茧自缚的地方。因为它的上下联对仗不太工整,有一部楹联学著作把它看成宽对。但细究起来,它的上联、下联自行对仗,于一句中自成对偶,比较符合自对(边对)的规则。说成宽对,有点牵强。看成自对,则更能体现出楹联创作中补工的技巧。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这也是我们不能把此联说成宽对的一条理由。


三、书院门联如何演绎汉字传奇?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丁善庆山长纂修的岳麓书院续志有记载,但未注明作者,相传为嘉庆时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所作。志书编纂者共收录有旷敏本讲堂长联、罗典红叶亭联等多副楹联作品。旷、罗两位在乾隆时期先后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他们都是袁名曜的老前辈,这些篇什也都是楹联名作。但丁善庆仍将惟楚联排第一位,可见它的分量,他还强调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15:12 , Processed in 0.0987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