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古、近代园林一览

2020-9-30 11: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3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21.寄思园

寄思园系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善化县知县唐源所筑,园址位于善化县署西北角,即今天心区县正街中段。园林占地半亩,挖有人工池塘,取土堆成五尺高的小丘,植以奇花异木,中构竹亭,遂成佳境。

“寄思园”寄何思?唐源《寄思园》记共列举了10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竹、莲、葵、梅、桃李等园中之物以寄托其廉节奉公、励精图志、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记曰:“园有竹,池有莲,可以寄蓼莪之思。有葵,可以寄向日之思。有桃有李,可以寄公门树人之思。有梅有柳,可以寄向白杼丹之思。锦鳞游泳,百鹤翩翩,可以寄鸢飞鱼跃之思。其他杂卉奇葩,种种悦目,可以寄步武河阳之思。至春日舒迟,夭夭吐艳,则畅焉有万物同和之思。夏日可畏,清风徐来,则穆焉有扬仁慰庶之思。严霜著地,草木凄清,油然寓慈惠于刑法之思。冬日煦燠,孤标独秀,时或琼瑶缀骰树,则温焉皎焉有令人爱、令己洁之思。”

唐源,钱塘(今杭州)人,明万历间任善化县知县,在位六年,致力于开河通商,筹开拓南湖港,以利舟楫,后病卒于任。唐源撰《开河通商议》一文,称开浚南湖港有“四利”:1、“港开成可客百船”,“柴米蔬菜称是”;2、“货物易售,不但利民,且利商”;3、安排众多“馀力”,为“贫民衣食之薮”;4、“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转瘠为饶”。唐源动议启用长沙、善化两县“解银每年三十馀两,又每年登报赎银计五百五十两”,招募民工,疏浚南湖港。经过唐源等几任知县和知府的筹措,南湖港于天启六年(1626)动工开挖,惜工程未及全竣。

22.王公祠 北庄

王公祠、北庄均为王伟故居。王伟,明兵部右侍郎。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云: “伟世居长沙,有赐宅在城北,今长沙北门王公祠是也。”长沙市开福区营盘街原王祠巷,即其遗址所在地,今已拆为营盘路的一段。又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王公祠在北门大街(北正街)东,乾隆四年(1739)建,左抵福善庵,右抵训导旧署,祀明兵部侍郎王伟。”北正街东正是营盘街,王公祠建在王家世居的赐宅基地上。

王伟(1412—1469),字士英,号桐山,长沙府攸县人,世居长沙。王伟幼时随父王灵戍宣府,14岁时,明仁宗北巡,王向其献《安边颂》,受到嘉奖,补为保安州学生员。正统元年(1436)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授户部主事。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于谦立英宗弟为景帝,率兵抗击也先军。王伟被命行监御史事,召集士民据守广平,迫使也先送回英宗,以功升兵部郎中。其时文书繁杂,王伟援笔立就,深得于谦信任,引为职方司郎中,后晋兵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于谦遭陷害,王伟亦以于谦党羽被论罪,除籍归长沙。成化三年(1467)诏复原官,甫二年以病乞归,著有《桐山集》。明诗人商辂《赠王伟侍郎告归》诗云:

科甲登名自少年,历官宁说古人贤。

赐归独荷先皇眷,宠召多蒙圣主怜。

誓竭忠贞调鼎鼐,那堪疚疾卧林泉。

江湖身在心廷阙,一骑还朝早著鞭。

王伟罢官归长后,除在营盘街故宅居住外,还在长沙县北郊桐树山(今罗汉庄一帯)筑“北庄”,以作颐养游憩之所。

王伟在《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中记载了北庄的位置和景致,序曰:“北庄去长沙百十里许,在桐树山中,静室山人之隐居也。山自平江发脉,至此起十二峰峦,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阴二里许,巍然特立,以捍水口,曰鹅羊山,即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饮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温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 ,湘江清流,水陆洲如龟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瞩望,皆在目间。”

从序中可知北庄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霞凝乡距鹅羊山一公里的桐树山,道家福地,名不虚传。序中“山外有湖”即今之楚家湖。王伟晚年过着如此“心神洒然”的生活,目睹家乡的锦绣山河,足以填补心中的郁忿之情。王伟将北庄及周围景色拟为“北庄八景”,每景作诗一首,兹录于下:

鹅羊福地: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径危苔藓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催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桐树名山:

梧桐曾种遍山隈,桐死梧枯凤不来。

十二峰峦飞翠绕,几千年地待时开。

拟于幽处营书屋,还傍清流筑钓台。

卜此便为终老计,名场利府已心灰。

清泉醒心:

一泓泉水碧涵天,白罅流来不计年。

圆净正疑丹凤眼,清香还讶老龙涎。

静观炎暑浑消去,掬饮精神顿洒然。

嗟我久为尘土客,相依终日竟忘还。

平湖豁目:

平湖如掌对山河,纳尽潇湘万顷波。

箬笠每来垂钓客,兰桡时听采莲歌。

玉壶湛露宁由斫,宝镜涵空不用磨。

试向连珠峰上望,满怀清思费吟哦。

岳麓晴峰:

云开岳麓翠屏张,点点峰峦接混茫。

远瞰洞庭雄七泽,高标翼轸俯三湘。

弯环不让峨眉秀,曲折还同乌道长。

千古桐山相望处,好为云雨救年荒。

 涝塘烟树:

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

十里通衢烟火杂,一湾流水芰荷香。

穿林啼乌声声巧,竞渡行人目日忙。

暇想不如抛俗累,绿阴深处醉壶觞。

 湘江澄练:

梧桐山下是潇湘,曲折南来绕北庄。

万顷波光澄素练,一天星彩浸微芒。

势穷今古人何在,流尽年华恨更长。

老我已为疏散客,纶竿时复钓沧浪。

  水陆铺毡:

天生洲渚似铺毡,界破湘江在两边。

蟠地铁根应不朽,倚空楼阁尚依然。

谁开清镜雄千古,回隔红尘息万缘。

俨若印星浮水面,桐山一望势钩连。

成化五年(1469),王伟病逝,宪宗赐葬于长沙县捞刀河畔的秀峰山,即今开福区霞凝乡戴家河村。据望城县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资料,该墓成化七年建御祭文碑,碑祁阳石

质,高220厘米,宽80厘米。碑首正面两侧饰蟠龙纹,脊背两侧饰云纹,正中刻“御祭文碑”,阴文篆书,碑身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有龟背石座,雕琢精细,有较高艺术价值。一座安卧在捞刀河畔500多年的名人墓葬,惜毁于公元2001年的某建设工程。

23.吴道行故居

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的故居在“城南古渡”,其遗址在今天心区灵官渡湘江河畔。吴道行之子、善化诸生吴敄在《故池悲诗》的引中记述了吴居的胜景,引曰:“余世滨古渡,门外堤桥委宛通湘浦,树木苍古翳如山谷。有池二区,一种鱼,一植莲。池旁构屋数椽,堂庑亭楼,轩敞深邃,颇檀林壑之胜。予兄弟叔侄读书其中,好友时来赋诗饮酒,麓山湘水遥相酬应,园中人莫不知为吴氏园池也。”

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历试不举,久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街为业。7岁便到岳麓书院听讲,为其先贤之忠义大节所动。万历十年(1580),从游张元忭,深得张的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其后又久为岳麓书院山长。于书院有两大贡献,一是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二是承先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他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象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期间升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沅湘耆旧集》载,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

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

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

先帝于地下矣!”他面对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和清兵入关、长驱中原的“北事”,作为食明之皇恩的诸生,既痛恨倾覆明王朝的农民军,又不堪忍受满族入侵的残酷现实,只得以死明志,最终实现了他的老师张元忭所教诲的“爱国忠君仗到诚,休将一念坏平生,勿欺请绎宣尼训,留取丹心答圣明”的人生理想。

24.天心阁

天心阁在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融于一体,为长沙重要名胜之一。周围街道天心路、天心里、天心街、天心巷、天心游路等皆以天心阁而名。

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间,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经略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后,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琨等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仅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墙。当时有联云:

阁上九霄迎日月;

城留一角看江山。

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全面维修,并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阁始建时间,至今不详。清初善化廪生俞仪《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清乾隆初,长沙城东南城上有天心(又称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文昌阁。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天心阁废圮,乃重修于文昌阁前。当时,曾任过

《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他所撰《重修天心阁记》云:“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此后,天心阁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器重。嘉庆、咸丰、同治几朝均有修葺。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撰联,

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四面云山都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

1923年,长沙开始拆除城墙,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属古城胜迹,被保留下来。1924年辟为公园,将旧阁修复,并于阁两侧仿北京文澜阁增建二阁,以游廊连接。1933年后市政府又在天心阁下辟建儿童公园。园中还建有薰风亭,亭中有市长何元文撰写的《熏风亭记》。1938年11月长沙大火中,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建为公园。1983年在旧址重建天心古阁,1984年12月竣工,终于恢复了古阁的雄姿旧貌。

天心阁由主副三阁组成,以两侧长廊相接,为弧状布局。主阁居中,高17.5米。下为花岗石基台,有白石雕花护栏,石狮栏柱。上为3层楼阁,木柱支撑,白色粉墙,三重檐歇山顶,盖栗色琉璃瓦,檐角飞翘,檐脊、顶脊均为黄色琉璃瓦。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匾额,北额“楚天一览”。扶梯登阁,直上三楼,遥对蓝天,清风拂面,俯首四顾,全城景色俱在眼底,仿然置身天际。清朝乾隆年间诗人李绍隽曾吟道:

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

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

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

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

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扃钥。

远浦送帆来,晴岚凝翠幔。

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

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

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

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

两侧配阁为二层,也是歇山顶,与主阁相映,浑然一体。

天心阁不仅是长沙观光胜地,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代,这里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驻守,百姓不能入内。1852年9月,太平军攻打长沙,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阵亡,太平军不克而去。清末,湖南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常在此开展活动。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1925年“五卅”惨案后,天心阁右炮台旧址建起“国耻纪念亭”。亭内竖一石刻地图,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曾在天心阁召集会议。1938年长沙大火后,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曾与蒋介石、陈诚等登临天心阁城头,视察灾情。峨峨古城,巍巍古阁,又成了长沙近代历史的见证。名流雅士登上斯阁,总大开眼界,好诗佳联脱口而出。民国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士衡《长沙天心阁》联云:

高楼逼诸天,旦看那洞庭月,潇湘雨,衡岳烟云,十万户棋布星罗,到此一开眼界;   江山留胜迹,最难忘屈子骚,贾生策,朱张性理,数千年声名文物,有谁再续心传。

25.晋园

晋园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今碧湘街一带,清顺治十八年(1661)李文岸所筑。李文岸,即李先登,字文岸,善化贡生,当过湘乡教谕的小官,入清,绝意仕途,遂在自家的废墟上,除去瓦砾,栽木种竹,辟为园林,名晋园。“晋”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易·晋》曰:“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园之“晋”,即取此意。

李文岸的好友,长沙拔贡江有溶作有《晋园记》。记曰:“晋园面岳麓,抱湘流,朝晖夕爽,宜乎人文蔚起,藉甚楚南。”先生自入清以来,“门庭萧寂,终岁掩扉,虽迹寄市城,而心游林壑。然自入居晋园以来,神日益旺,貌日益睟,著述日益多”。其时李文岸虽年逾七十,但“间遇花发茗清,与同志徘徊风月之下,飘鬓缓步,望之如神仙中人。”园林之功,神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9 07:20 , Processed in 0.1048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