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左宗棠逝世及归葬长沙略述

2020-9-25 15: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4| 评论: 0|原作者: 梁小进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左宗棠在福州逝世。一个多月后,其灵柩护送回湘,一年多以后安葬于长沙府善化县。本文谨将左宗棠逝世以后魂归故乡,安葬长沙的经过作一简要的叙述,以为加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左宗棠墓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弘扬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参考。

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1884年8月23日),侵华法军突袭我福州马尾海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左宗棠近二十年前创建的福州船政局毁于一旦。中法战争进一步扩大。清朝廷赫然震怒,乃于七月初六日下诏,对法宣战。此时,左宗棠任军机大臣,并管理神机营事务,但年已72岁,又患病多年。对于战争形势的恶化,他寝馈难安,极为忧愤,多次请求前往前线视师。七月十八日(9月7日),清廷遂谕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8天以后,左宗棠即离京南下,于十月抵达福州。

其时,法军加强了对我东南沿海的军事行动,并攻陷台湾基隆,封锁台湾海峡。左宗棠到达前线后,采取各种措施,修复炮台,打捞沉船,组织民团,加强防御,又派军偷渡海峡,支援台湾。然而,正当左宗棠等厉兵秣马、加强备战之际,清政府却于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1885年6月9日)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战争宣告结束。左宗棠闻讯之后,悲愤交加,“衰病日剧”,奏请交卸差使。六月,出现“痰涌、气喘诸证,手足瘛疭,神志昏迷”。七月二十六日(9月4日),左宗棠交卸差使,将钦差大臣关防交付,即于次日凌晨在福州皇华馆(今福州市第三中学二校部)行营逝世,终年74岁。

临终前,左宗棠曾口授遗折,由次子孝宽笔录,缮交福州将军穆图善、闽浙总督杨昌濬,转奏清廷。遗折云:

伏念臣一介书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屡奉三朝,累承重寄,内参枢密,外总师干,虽马革裹尸,亦复何恨!而越南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表达了他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左宗棠逝世的消息传出以后,举国震惊。福州“城中巷哭失声”,“全城百姓闻宫保噩耗,无不扼腕深嗟,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失一长城”,“一时营斋营奠,倍深哀痛”。“江、浙、关、陇士民闻之,皆奔走悼痛,如失所亲”。八月十九日(1885年9月27日),清朝廷发布上谕,表示“震悼良深”,宣布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可谓“饰终优渥”、备极恩荣。随后,清朝廷又先后发出《御赐祭文》三道和《御制碑文》一篇,进一步予左宗棠以极高评价,称其“生为社稷之臣,没壮山河之色”,“为一代之伟人”,“长垂青史”。

八月二十四日(10月2日),福州皇华馆焚化冥器,鸣炮,舞狮,有纸扎之衔牌数十对、轮船十余艘,左宗棠亲兵数百人,或执军械,或抬冥器,至南门外焚化。九月初七日(10月14日),福建省城举行御祭,清朝廷特派新任福州将军古尼音布前往致祭。次日,灵柩发往湖南。启行时,“前导锡銮,全副执事,红素百余面,顶马数十骑。随后诰封、御赐各亭十余座,万民伞数十顶。大轿中装塑偶像,丰神极肖,奕奕如生”。“载柩之车轩昂宏丽,须用扛夫六十四名……车罩用红缎,饰以金龙”。“送丧者自督抚、将军、学政、司道各大宪之下,均徒步徐行。末则孝子孝孙斩衰徒跣,哭泣尽哀。闽人士感公恩德,一律闭门罢市,且罔不泣下沾襟。自皇华馆抵南台,沿路张结素幔,排列香案。绅士及正谊书院肄业生,皆在南台中亭路祭。远近观者,如海如山,路为之塞。”

九月二十五日(11月1日),左宗棠灵柩运抵湖南省城长沙,先停于北城外史家坡其父母墓地享堂,而后由新开门(即兴汉门)入城,回到司马桥故居。“入城之日,公卿士庶奔走啼泣,迎祭于道者,不下千万人”。省城文武各官和老百姓纷纷在沿途设立路祭,士绅乡贤纷赴祭堂弔唁,致送挽联、祭幛者络绎不绝。十二月十九日(1886年1月23日),湖南省城举行御祭,长沙知府吕燮堂行礼,长沙县、善化县备办祭筵十三席,羊六头。

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886年12月8日),左宗棠灵柩出殡,在籍士绅郭嵩焘、陈海鹏等在北门外文昌阁举行公祭。左宗棠生前曾表示,要与其夫人周氏合葬,还曾表示逝后可葬史家坡祖茔、长沙岳麓山等地,但始终未有确定。周侯夫人于同治九年二月(1870年3月)逝世以后,暂厝长沙史家坡祖茔之右,光绪二年改葬湘阴县东山板石坳(今属汨罗市)。左宗棠灵柩运至史家坡后,因该处墓地狭隘,遂改卜于善化县杨梅河。其后,左宗棠灵柩由浏阳河上行,至杨梅河码头起坡,于十一月十五日(1886年12月10日),隆重安葬于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之阳(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柏竹塘村)。

左宗棠逝世后,闽浙总督杨昌濬、新疆巡抚刘锦棠、两江总督曾国荃、江西巡抚德馨、浙江巡抚崧骏、湖南巡抚吴大徴等纷纷上奏朝廷,备述左宗棠在各该省的丰功伟绩,并请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其后,全国各地计有福州、杭州、南京、南昌、兰州、西安、长沙、衢州、哈密、婺源、湘阴等省、府、县城先后建立了左宗棠专祠。湖南所建的左宗棠专祠,历经百年沧桑,省城长沙专祠仅余一座假石山,现已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湘阴县左宗棠祠则基本保存原貌,已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左宗棠墓亦于修复后也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又发出一道《谕赐祭文》,并派遣专臣致祭。

左宗棠墓地规模宏大,但至今尚未发现文献记载或图纸、照片。2016年,笔者曾参加关于左宗棠墓园的调查,历时数月,大致了解到左宗棠墓的基本情况。左宗棠墓冢位于杨梅河柏竹塘一座小山头上。传说风水先生认为此处系一龙戏珠之地,墓冢即为玉珠。此脉呈弯曲形南北走向,龙头衔着玉珠,龙尾伸向神道与一条石道之处。茔墓坐东南而朝西北,以示不忘西北之意。墓碑三通,主碑刻“皇清太傅左文襄公之墓”。墓前花岗石级数十步直铺山下,接神道。伸向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华表各一对。墓地左侧建有一座墓庐屋,青砖青瓦,其砖如城墙砖大小,侧面刻有“左太傅祠”四字。墓庐二进三开间,一进中为过道,两侧分立青石碑各三方;二进居中的堂屋为享堂,设有左文襄公神位。据左宗棠后人介绍,墓地立碑甚多,碑文分别由著名书法家黄自元、江南西道监察御史徐树钧与何绍基之孙何维朴等所书。这几座青石碑,即当为墓庐中所立者。神道西端即为龙尾之所在,并由此东转,接上一条三四尺宽的石道。东行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座牌坊,四柱三门三楼,正中坊额刻咸丰帝题书“旂常懋绩”四字,中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对石狮、石象。石道再往东,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御碑亭,坐西朝东,八角八柱,盖琉璃瓦,周砌矮墙,东向开门;中立御制碑,下以龟趺承负,碑体包括碑冠、碑座高约五米。御碑亭东向,仍有石道,铺往杨梅河码头。这一调查结果,与清代关于爵秩与品官葬制的规定也是相符的。

据我们在现场踏勘及当地人反映,墓地自1958—1975年曾三次遭受破坏,其地上地下建筑包括墓冢、神道、墓庐、牌坊、石道、御碑亭等,均荡然无存。现存墓冢、石级等,系1985年长沙市政府根据王震同志指示,重新修建的。由于当时文物保护的观念还不很强,加之时间仓卒,必须赶在纪念左宗棠逝世一百周年活动之前竣工,故未能按原貌予以恢复,原墓的许多建筑构件也都没有利用。至今,现柏竹村组和杨梅河组不少处所,特别是墓地附近的一座石桥、水塘,还散落着当年墓地的石建筑构件或其残件,如御碑残件、龟趺、望柱残件、刻石、石碑、石人、石羊、石马、“左太傅祠” 砖等,随处可见。应该说,这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任之散弃田头地角,置之桥拱、桥墩,沉之水下地下,不能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所幸的是左宗棠墓地的状况及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已经引起了长沙市雨花区委和区政府的重视,我们所参加的调查活动,即是由雨花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我们相信左宗棠墓必将得到良好的修缮,其具有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左宗棠全集》第1—15册,岳麓书社2012年第二版
《郭嵩焘全集》第1—15册,岳麓书社2012年第一版
 清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
 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梁小进补录,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
《清史稿》卷九十三,志六十八,礼十二,第2722—2724页,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申报》1884年—1885年

作者梁小进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原载《文史拾遗》2017年第1期总107期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8 12:01 , Processed in 0.09601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