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渡槽坝垸

2020-9-25 09: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春华渡槽

 

走进春华镇,最吸引眼球的,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还在使用的春华渡槽。春华渡槽始建于1976年,1978年8月竣工,长2000米、高25米,飞山谷、洼地、河流之上,如苍龙驰骋绿野,引水灌溉良田2万多亩,为湖南最长渡槽。

如果借用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语,欣赏“三湘第一渡”,意境何其相似。每逢盛夏金秋,滚滚渠水即飞渡云天,奔向那急需乳汁的广袤田野,荫翳子民万代。

渡槽东起域内武塘村夷山,经高山村徐家,跨捞刀河,越春华村港,止于高丰村天鹅山南坡,系双曲拱肋下撑式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1.85、深1.8,流量每秒2.26立方米。渡槽上有盖板,栏杆做成圆角方形或花草形,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回首1960年代前期,到此蹲点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为解决境内春华、谷塘、黄花等地的干旱困境,致力在大鱼塘境内扩修石洞水库(红旗水库前身)。为让水库水流入谷塘、黄花境内,他又派人勘测、绘图,准备修建春华渡槽,引水西渡,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搁浅。

1967年,新任省委书记毛致用又到春华蹲点。了解实情况后,争取国家水利投资500万元,春华、谷塘、黄花投工6万个,建起湖南省最长、最高的大型水利设施春华渡槽。水库碧水从此自动流淌几十里,灌溉谷塘、黄花的数万亩干涸农田,真乃“人定胜天”。

数十年来,春华渡槽潺潺水,不舍昼夜地流淌,如母亲般的乳汁,滋润着春华、黄花两镇数万亩农田。就连干旱死角,也有渡槽渠水汩汩流来,确保年年丰岁。春华渡槽惠及子孙世代,其价值无法计算,是无价的、永恒的。

春华渡槽构成一处处闪亮风景线,一幅幅绮丽田园风景图,引来日本、美国、斯里兰卡、西欧等众多国际友人前来观光、旅游。沿着层层石级,攀上没入云天的高端,他们挥舞着帽子、纱巾,连喊“OK,OK。”,贪婪地享受着中国山河之壮丽美。

春华渡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历史,见证了当地农业、水利发展的起承转合,设计精密,造型美观,工程雄伟,具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溪村渡槽

 

白溪村渡槽位于北山镇福高村白溪村鸡寺坑组海拔78米处,南北走向,始建于1969年,主体为长75米、宽3米、高6米的麻石单拱式建筑。渡槽东侧凹刻“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故又名“农业学大寨渡槽”。下有横跨度较大的弧形拱,以利人、车通行。

白溪村渡槽西距白溪冲水库300多米,是位于主渠道口、规模较大的桥梁式水槽,将渠水引至全乡大部分村、组。

农业学大寨石碑位于渡槽东2公里外、渠道的虹吸管入水口之上,高2.7米、宽3.4米,花岗岩底座,麻石碑顶,左、右两侧雕饰简单图案,刻“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大字。中间为碑面,长1.2米、宽1.1米,由两块花岗岩石组成,碑面上方刻有五角星和麦穗,书有“农业学大寨”5字。碑面下方雕刻楼房、水坝、拖拉机、向日葵图案,书“平田大队于1957年冬修”等字。碑体结构完整,碑面字迹、图案清晰。碑体周围长有杂草、树木。因长期风吹雨淋,表面有轻度侵蚀。石碑南侧约两米即简易水泥公路,东侧5米外有民房,东、西、南三面有“农业学大寨”时开恳的大片农田。

石碑刻于1975年,当时长沙农村掀起“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高潮。该碑是以“愚公移山”为口号,号召大干实干的宣传栏,以发动群众学习与天斗、与地斗的大寨精神,加班加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去争取胜利。

时任石常乡党委书记杨顺福曾说,1966年大旱,北山、石常、牌楼一带塘坝开裂,树木枯萎,禾苗赤红,农作物几乎绝收。我们每天起早摸黑,寻找水源,抢救禾苗,心情沉重。我们为官一任,不能只痛在心里,应为子孙后代做点好事。经过多年准备,选址、调查、论证,于1969年决定在福田屋、白溪冲一带修建一座小I型水库,即现在的白溪冲水库。水库荒田60多亩,拆迁30多户,与原计划恢复的常家冲水库荒田3700多亩、拆迁300多户相比,水位高出8米多,拆迁少、荒田少、畜水量大,能灌溉全乡13个村,受益面9600多亩(当时全乡种植面16000亩)。方案得到上级认可,就用高音喇叭开万人大会宣传发动,成立专业队,组织全乡30多位老石匠带徒弟,共90个石工师傅为排头兵。

1970年8月截流,清基三丈来宽,深两丈至八尺不等,一直到山脚,再用水泥、麻石条块和爆破麻石堆砌,用水泥石块、沙石灌浆,形成大坝核心墙。杨八爹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民工一道起旱摸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守工地,干劲冲天,浩气十足。经几个月奋战,大坝基础奠定。秋收后,组织2000多人的大兵团上阵,全靠锄头、箢箕、扁担。经三年奋斗,一座高27.5米、宽6米、长110米的水库大坝建成,可蓄水350万立方米,灌溉全乡大部分水田(山上三个村除外)。

水库建成后,如何将水送往全乡13个村160来个组?于是1973年又开始渠道建设,组织100人专开石头,100人搞渡槽清基,全靠肩挑、背扛,用锄头、扁担、箢箕。基墩5米×2.5米,清基至山脚岩石,共6跨8墩。基坑清完后,用仅有的一台柴油机和人力水车排水,一轮条石一轮沙砾石灌浆。出水平面后,再用6×8条石层层堆砌,达到起拱位置。这时,100名清基队员发扬愚公移山、翻江倒海精神,用箢箕扁担将泥土堆积成模具,夯实造型。经纬仪测量后,内胚装上木板,发拱,在每墩两边同时开砌条石,石材质量要求严格,不许有任何差错。有次杨顺福见一地点质量不行,便责令攀开,双手将300来斤的石头举起,摔落在地,厉声交代:往后不准出现类似情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1970年代,前辈艰苦奋斗修水利,换来今天自流灌溉。当年苦干的前辈越来越少,但他们一直在为后人造福,所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令人感怀无限,将流传千秋。白溪村槽渡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渡槽

 

中华渡槽位于北山镇常乐村蚜泥山组,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桥梁式水槽,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使明月大山东麓的丰盈之水自流到水量不足的城镇、农村,供数以万计的百姓饮用和田地灌溉。

渡槽为东西向,长170.5米、宽3米、高15米,占地232平方米,由5个花岗岩石墩支撑,形成6个大的桥拱,两端又各有一个小拱。槽宽0.9米,深1米。槽内壁为水泥粉饰,两边皆由麻石砌成。渡槽两端还有数十米延伸,延伸部分悉用麻石砌成并护坡。

中华渡槽从测量到峻工,用了两年时间。施工所用机械设施仅一台2105型柴油抽水机而已。施工过程中,除上级下拨的模板木材指标外,其它的都是乡政府组织社员自筹解决。渡槽修于1977年,由当地政府主持建造,施工中发生一死一伤不幸事件。

中华渡槽是北山镇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如一道彩虹,横跨在北山镇版图上,让世人仰观;充分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奋斗历史,见证了本地农业、水利发展的起承转合,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修路后人畅行。1970年代兴修水利,前辈艰苦奋斗,肩挑背扛。如今,开闸就有水灌溉,天翻地覆,已近半个世纪。拼命奋斗的前辈们,不仅在物质上造福后代,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苦干的前辈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大功大劳越来越激励后人,奔向更雄伟的新长征目标。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江坝

 

金江坝位于捞刀河最长支流——金井河下游的果园镇东北部。因这一段河道较宽,多沙滩,古人常在此淘金,故名金江。为解决镇域抗旱难题,1958年,在原果园公社金江大队车田坪以上地段筑滚水坝,拦截金井河。主坝高12.8米、长180米、面宽7米,坝容457万立方米,是长沙县最早的大坝。

坝端溢洪道宽10米,落差大,泄洪量为每秒1050立方米,水飞流直下,珠花四溅。其侧建发电站,水轮飞转,机声轰隆,入夜电灯朗如白昼。而金井通长沙的船只、竹木排则就此打止。

通过南北干渠、11条支渠,引水灌溉当时的11个大队及果园、红花、古井、台田、龙桥等堤垸内的15300余亩良田。南干渠陈家冲还建有发电站。金江坝对果园镇农田灌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全长7200米的南干渠整修一新,1万多亩农田灌溉得到进一步保障。

坝区现植荷花近30亩,成为候鸟栖息地。荷花盛开时,风光如画,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群玉的《新荷》五言诗: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坝区两翼,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嶙峋怪石,引人入胜。特别是刀削斧劈的“雷打石”,传说神奇。如传山上原有只灵猴,乐善好施,救了不少落水者。同时金江有条恶龙,却靠吸取落水者的魂魄而修炼兴风作浪之功,见灵猴老是坏它的事,便乘灵猴酣睡时将其残害。山民们对天嚎哭三天后,天帝派雷神下凡,将盘在巨石上的恶龙一劈为二,故名“雷打石”。

山上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茶庵古寺。原为四合院式建筑,飞阁流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侧宝塔耸立。内有观音大殿、佛祖宝殿,香客如云,热闹非常,后遭毁。

2004年,于原庙址重建茶庵寺,前有讲经堂,后有大雄宝殿,8根红漆柱头矗立其间。殿内观音菩萨与弥陀对座,释迦牟尼慈眉善目,列尊列神并立两旁。中有大广场,佛号经声,晨钟暮鼓,灯烛辉煌,庄严肃穆,抽签者络绎不绝。节庆或菩萨圣诞,常有剧团唱戏,父老踊跃观摩,十分热闹。

周边群山环绕,游客可拾阶而上,也可沿水泥路直达古寺,尽情享爱天赐仙境。山上浓荫蔽日,乔木参天,鸟语花香,凉风习习;山下碧波荡漾,渔翁把钓,车流如梭。极目华佗古庙、麻林明月、春华大鱼,无限风光在眼前。

 

 

红旗坝桥

 

红旗坝桥横跨北山镇明月大山上的一小型水库——红旗坝的出水口,为南北向、长5.6米、宽3米、高3.4米的两孔一墩桥,桥面由3块麻石板拼合而成,规模不大,却很有来历和故事。

此地原属明月村荷花坑的口上屋,众多山泉在此汇合后,泻流至口下燕子岩——巨石斜盖的山洞,洞深约15米、宽约10米、高约5米,常年流水哗哗,嗡嗡回荡,燕子成群结对隐于洞内,故名燕子岩。洞内北向凹刻“公议分水口永不凿塞”九个大字及其年代。溪水至岩下左右分流,灌溉层层梯田。因此,明月山、荷花坑、燕子岩为滋润相关田地的风水宝地。

清代,燕子岩一带梯田分属吴李两姓。某年大旱,两姓为灌溉而起纠纷,族人调解未果,便上告长沙县衙。知县接案作实地考察后,明断“上作洗港坝,下作梅树坝,坝中作坝”。吴家迅即在上方筑了座小土坝,李家在下方建小坝。中间一坝由两姓共建,并在一巨石上开凿长三尺、宽六寸的分水口。枯水季节,坝中的水就按石槽控制流量。县官怕往后再起纠纷,便亲笔题写了上述九字。此后,纠纷再未发生。

值得一书的还有燕子岩分水口上的洗港坝。20世纪六七年代,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激发着全国农民开山凿石建良田。当时口上屋组是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干群战严寒斗酷暑开荒造田,“蓑衣坵”、“斗笠坵”由此扬名,为长沙百亩梯田示范点。为解决梯田供水不足,决定再建座石坝挡水、蓄水,除灌溉用水外,还用水力发电打米、加工。该组当时各项工作超前,年年被评为省、县红旗单位,“洗港坝”功不可没。组民为了纪这一荣誉,特将洗港坝命名为“红旗坝”,为荷花坑美景之一,今为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

 

 

侯田石坝

 

侯田石坝位于北山镇新桥社区侯田组,横跨敏新小河之上。《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载:“侯田,屋前田土,原系侯姓所有,故称侯田。”侯田石坝始建于清代,1950年代翻修,东西向,长15.8米、宽1.2米、高3.6米,全麻石结构,4个坝墩的北侧为菱形,中开三孔泄水道。

该坝除拦河蓄水、防洪抗旱外,更是交通要道:坝墩上盖麻石板,形成桥面,每孔由4条拼合;唯东头一孔为整板桥面,板长4米、宽1米多、厚0.5米,重3吨余。该坝现仍在使用,不仅反应水利工程历史,具文物价值,且有现代人难以置信的超级大力士故事。

当时没有公路,更无机械设施,整块巨型板材何处运来?何人所运?用何方式运?长者言,那时侯田大屋有位叫刘天告的大力士,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每天食用“斗米”、“秤肉”。 “斗米”,合14斤米,“秤肉”,即10斤肉。刘天告力大无比,200斤重石锁可梳头(即用一只手将石锁举过头)百次。传说有次他正在田间犁田,官府差人抓他;他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说:“等跟牛洗个澡再走”;说完双手抱着水牛放入塘中洗;差人头一次遇到此种高人,赶快跑了。

话说筑坝修桥,是侯田大屋一件大事。他们走村串户后发现,汨罗、长沙交界的将军庙野猫岩河边有此石材。通过族方联系,请来一批石匠,开桥面石板。有一块石板的长、宽、厚正合桥面,就请大力士刘天告过目,商量运输方案。刘要族人请木匠造独特的土车:材质全用梓木,车轮高3尺,厚1尺2,老秤200斤重。运输工具做好后,夯实线路缺口。待冬至时候,20个帮工好不容易利用扛杆作用将桥面石材挪上车。“斗米”、“称肉”的刘天告三壶谷酒下肚后,两手托着车架,双脚跨着八字,大吼一声“起”,3吨多重的桥面石被缓缓运至石坝现场,沿途约五华里。

百余年来,侯田石坝于民受益,已列入长沙县文物保护点。令人不敢置信的超级大力士刘天告,创造了千古传奇,将与古坝同辉。也许还无意成就了一项后人难于改写的吉尼斯纪录,给古城长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侯田石坝今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回龙垸

 

回龙垸位于捞刀河下游南岸,黄花镇北部的崩墈石灰嘴之间。其东和北分别与果园镇果园垸、安沙镇三合垸隔捞刀河相望,西南距星沙团结垸13公里,保护面积16.8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27亩。内有水田12786亩,5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常住11980余人。

1958年以前,回龙垸一带为洲。195810月,6万人于兹奋战40天,修9.6公里大堤。堤高5米、面宽6米、底宽32米,水位控制点高程41.44米,因境内有回龙山,而名回龙垸堤。但19647月还是垮了垸。

1965年秋,2万多劳力齐奔严重阻水的捞刀河羊凤塘段S”形湾改道切直工地。沿线每家每户都驻了一个生产队的“会战”民工,没有床,就打地铺。住户自己住最差的,家中娭毑还帮助洗衣做饭。天还没亮,高音喇叭就放军号,外面全是上工地的嚓嚓嚓脚步声。公社的所有学校都排练节目,上工地慰问演出。所有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上工地,与大家促膝谈心。

当时无任何机械设备,全靠锄头箢箕,但群情激奋,口号震天。许多人手掌磨破,脚掌起泡,但没有一个愿下火线。整个工地是红旗的海洋,洋溢着你追我赶的挑战声,回荡着高音喇叭的鼓动声。

在县、区各地援兵的帮助下,羊凤塘改道切直工程按时完成,混凝土护坡固脚1.2公里,开撇洪渠2条、9.8公里,工程计土石方352.6万立方米,使河道缩短,流速加快,堤身得以加高培厚,达到垸堤安全标准,经受了多次洪水考验。

经持久建设,回龙垸现堤防长9.8公里,堤顶起点高43.96米,有电力排灌机埠7处,装机10台,建人行桥10座,纵横渠道16条,有效保护24450亩,是垸区5个村的人民群众生命线,也是黄花镇防汛工作最重要的前沿阵地。

 

 

果园垸

 

果园垸位于捞刀河及其支流金井河、麻林河、寻龙河汇集处,原为敞洲,只要上游下暴雨,干支流洪水汇合,这里就会汪洋一片。1965年路口区组织万余劳力,完成土石方56万立方米,开撇水圳4条,计7.15公里,筑起9.28公里大堤,建成一个1.46万亩大垸,内有耕地9059亩。

垸内地面高程一般为37—38米,地势平坦,乡级公路纵横交错,农田已田园化,无大的水面,仅有部分塘、坝、沟、港,属长平盆地及漫滩,一般为粒性土,临河一带含粉细砂及云母片,如遇洪水,堤内软脚,翻沙鼓水,堤脚滑坡,险象环生,人心惶惶,给防汛带来重大压力。

1969年山洪暴发,溃垸成灾。后不断加固,堤身加高到41.6米,达省定防洪标准,块石、混凝土护坡固脚600米,累计完成土石方184万立方米。

但因堤基质量条件复杂、堤身标准偏低,抗洪能力尚不强,导致1995年溃红花垸,淹没2776亩,倒塌房屋320栋,早稻颗粒无收,直接经济损失达4500万元。1998年山洪暴发又致红花垸溃堤。因山洪时间长,红花垸渍水后,杨泗庙桥阻水,行洪不畅,导致双江垸接着溃垸,淹没6276亩,倒塌房屋2300栋,受淹垸内粮食颗粒无收。当时险情不断,形势危急,直接威胁果园垸,由于领导指挥得当,才未造成果园垸溃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数十年来,防洪大堤及防洪设施得到不断加修,现有一线防洪大堤两条,总长15.25公里。其中果园垸隔堤4条,总长4.83公里,穿堤涵闸14座。果园垸已建立一整套防汛抗旱措施、制度,以保障垸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塘垸

 

水塘垸,位于安沙镇西南隅,捞刀河北岸,隔捞刀河支流白沙河与开福区相望,保护面积2.42万亩,其中耕地1.61万亩,大堤总长14.25公里。

水塘垸前身基本水渡河捞刀河在这S弯曲,遇大雨洪水滞留堵涨,泛滥成灾,沿河地域十年九不收国民时期,政府腐败无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地方官员与庞大马氏帮会势力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新中国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捞刀河流域人民疾苦,多次治理水渡河

上一篇:乡镇地名概览下一篇:湖塘水库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5:24 , Processed in 0.0990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