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塔

2020-9-25 09: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飘峰塔

 

飘峰塔为九级麻石浮屠,位于开慧镇飘峰山南麓的峡谷口,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相传晚清时,当地缪氏名门议论,飘峰山下的缪家洞于山川“气脉”所在,属风水宝地。为“保气脉、保财富”,遂有“缪十万”带头捐资,于清光绪元年(1875)建成此塔,为糯米饭搅砂灌浆砌成的九级六面椎体麻石建筑,通高25米。塔基高1米,直径3米,基座有雕刻,其中一幅为云龙图案,上有“点画同珍”4字。2—8层均高3米,皆六角出檐,檐角短而微翘。每层每边有3块麻石,其中转角处一块为两边共用。第2层为“化纸炉”,半圆形炉门,周围刻浮雕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门上端刻“珍同画点”4字。第3层为捐资修塔碑记。第4层镌刻“飘峰塔”3字。第5层镌“敬惜字纸”4字。第6层有门,饰花草虫鱼,门上横披书“笔阵凌云”4字,两侧书对联“山河并秀,日月增辉”;内有石雕佛像一尊,雕刻精美细致。塔上所有字体皆正楷,苍劲有力。

塔尖石为葫芦状,重200公斤,传为当地武举人缪某用肩膀扛上去安放的。

长者云,此塔似有神佑。日军四犯长沙,汨、平、长上空敌机如蚊蝇飞窜,丢下无数炸弹,古塔却安然无恙。更奇巧的是,1970年塔顶被狂风吹歪,向西南方倾斜40厘米,众人皆觉异象,孰料不久竟不扶自正,传为天地之作。

飘峰塔是长沙县古塔建筑的重要遗存,不仅造型别致美观,纹饰雕刻精致大方,字体圆润饱满,建筑艺术独特,还融入诸多国学礼教文化,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理念和文化信仰,民族特色显著,于2000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四向至塔基外50米,建控地带为四向至保护范围100米。

 

 

天华镇山塔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呈南北走向,山脉源于影珠山,周长约12公里。其主峰海拨二百七十多米。山上怪石嵯峨,林壑幽深,天华古寺掩映于山坡绿荫之中,七级浮屠耸立于高山之巅。原塔于20世纪后期倒塌,今塔为2010年重建。塔为花岗石构筑,造型精致雄伟,通高约9米,七层六面,下大上小,每层有石檐翘角,葫芦状塔顶,顶层石檐上吊有风铃。底层一面开塔门,门前有石扶栏。其他五面基座饰有金色祥云飞龙浮雕。第2层正面竖额楷书“天华塔”金色大字。第3层正面开一小窗,佛像端坐其中,庄严肃穆。

据《天华村志》记载,天华古刹正殿前曾有一个大水潭(今被水库淹没),传该水潭有地下暗河连通南海,其水清如明镜,深不见底,永不枯竭。大凡称潭之处,多为龙穴,相传龙王三太子因贪恋该山景色,遂栖居潭中。据徐应秋相《王芝堂谈荟·龙生九子》载:龙生九子,偏三太子嘲风,平生好险,游恋风光。一日,龙王三太子从南海经东海,进长江,入洞庭,忽见眼前“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以为此处仙境,要去造访(此处乃洞庭君山),太子腾空一跃,不料用力过猛,不经意间飞落天华山上。天华寺僧人汲水时,常见潭中龙影晃动,每遇雷雨天气,潭中发出似龙吟轰鸣之声,故先人在南面山坡巨石之上刻有“龙吟”二字,至今清晰可见。

寺内高僧为留其龙脉,保住风水,于是在寺的后山之巅,筑七级麻石宝塔以镇之。旧时从长沙回乡的行路之人,走到马鞍铺便可遥望该塔,立于高山之顶,于是勾起无限的思乡情节,仿佛看到家中倚门而望的父母妻儿,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它是天华人民的望乡塔。1961年4月,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来天华作农村工作调查时,曾在天华山八景之一的镇山塔旁留影纪念,历史留下来这一弥足珍贵的瞬间,而这一瞬间是历史赋予天华人民的辉煌,同时也是天华人民的丰碑。

 

 

洞泉冲塔

 

从北山大道由南往北,过梅岭山庄往右约500米,便见后山一宝塔凌空屹立,这就是洞泉冲塔。这里海拔104米,距石仙庵800米、天鹅塘500米、九门洞500米。

洞泉冲塔位于北山镇洞泉村洞泉冲组洋鼓岭,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塔,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塔底部直径2.3米,占地30平方米,全用麻石砌成,通高11米,7层,层高1.5米。从塔基到6,为56角棱形,每边宽1.2米,塔顶呈锥形。原第5层六角上分别挂铜钟一个,现仅存6个挂钟钩。第3层刻有“同治六年丁卯年”字样。

2003年,发现塔底外露,塔身轻度倾斜,上级拨款对其加固维修,在第5层加挂6个铜钟,但现又风化无几了。

当地相传,此域古来异石奇山,万木葱茏,陡壁飞泉,云飘雾绕,修行者不少。如有未成正果者兴风作浪,骚扰百姓,就由土地公公禀报,请玉皇大帝派托塔天王下凡,将兴风作浪的妖魔镇在塔下,修练正果后再放生。

洞泉冲塔是长沙县古塔建筑的重要遗存,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对研究此类建筑、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等有比较重要的价值。1993年被公布为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常惜字塔

 

北山镇石常惜字塔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是湖南省今存刻字最多、保存完好的惜字塔之一,位于原石常乡卷石村(今新中村)南桂塘,为须弥座、中空楼阁式全麻石结构,通高4.5米,底部直径2米宝葫芦形塔顶。

塔基至第五边六角形,边宽0.67米。一、二层各有3个直径24.5厘米的圆形门洞,上下层相错,便于焚烧字纸。正南面第“惜字炉”楷体大字,上有横刻篆体“惜字炉”,右刻“道光九年岁次吉立”,左刻“孟冬月黄公祠建”。第三层东、西两侧分别竖刻劝人奋进的楷体五言诗,其一为:

 

鸟迹久留芳,文明法自良。

因何而独立,缘草不容彰。

 

其二已难辨认。另两面刻宝剑图、鲤鱼云龙图,取鱼跃龙门之意。

此塔为黄公祠族人捐资修建,以福佑地方。其北侧民居群内,公祠踪迹依稀可辨,尚有偏房几间,古樟一株。公祠背靠青山,前有山间盆地,视野开阔。于祠前100米处建塔,可否理解为既关风水,又期文运昌盛。

我国敬惜字纸源远流长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焚烧成灰,按时开坛祭造字之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同时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劝人敬惜字纸。民间世代相传,亵渎字纸是要瞎眼、遭报应的。清朝的《惜字律》,“敬惜”写出印出的文字劝导人们写字时要下笔矜慎,不要损害别人。

此塔虽小,却古朴厚重,设计精美,既小巧雅致,又大方美观,有很高的工艺水平,特色独据,且无重修痕迹。塔身刻字富教育意义,寄托了古人对知识的美好向往。由于其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1993年公布为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编著:陈先枢  沈绍尧

来源: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山水卷(下)名胜古迹》2018年8月


上一篇:名人故居下一篇:古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9-10 06:41 , Processed in 0.0945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