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天地大儒王夫之与长沙二三事

2020-9-16 15: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3|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因晚年隐居石船山下并自称“船山老人”、“船山老夫”、“船山病瘦”等,被学者尊称为“船山先生”。船山先生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巨人,清嘉道之际的经实派领袖陶澍称赞王夫之是“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近代中国著名洋务思想家郭嵩焘称其为“明清两代一先生”,著名维新志士谭嗣同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当代著名学者侯外庐把他比做中国的费尔巴哈,孙犁先生认为有明一代没有能与王夫之相比的学者,有清一代没有学者能与王夫之的著述相比。不太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非常杰出的思想家,与名城长沙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与长沙的友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

肄业岳麓书院,成为该院最杰出的学生

出身于崇文尚儒文化世家的王夫之,从小颖悟过人,绝对是个读书的好苗子。4岁即开始发蒙,或从兄石崖读书,或从父朝聘受教,7岁时即读完了十三经。入衡阳郡学后,夫之历次考试成绩均获优等,从15岁开始即随兄参加乡试(省级科举考试)。

湖南第一次单独举行乡试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此前湖南士子参加乡试,得赴武昌。王夫之参加乡试时,从衡阳下湘江,经长沙涉过洞庭风涛之险后至武昌。明崇祯六年(1633)、九年(1636)、十二年(1639)、十五年(1642)王夫之曾4次赴武昌应乡试,三次受挫落第后,终于在第四次应试时一举成功。王夫之每次赴武昌参加乡试,长沙是必经之地,有其作于明崇祯十五年《铜官》五律诗一首为证。诗云:

湘近波千缬,湖馀势一青。

自然成气象,终古幻苍冥。

影转帆随曲,苍来岸落汀。

正馀吟兴好,新发洞庭舲。

第三次赴武昌应考之前一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方20岁的王夫之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饱览群书,专注学问,成为吴的高足。吴道行,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为学“以朱(熹)张(栻)为宗”,颇负盛名,学者尊称为“嵝山先生”,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其高足弟子王夫之后来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这可能是吴山长当时没有预料到的。作为当年湖南最高学府的岳麓书院,聚集了一批砥砺学术、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王夫之常与他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度过了美好的书院时光。就读岳麓书院期间,王夫之还与同乡兼同窗好友邝鹏升(字南乡)成立了一个名叫行社的社团组织,关注社会,切于实行,强调躬行实践。邝去世后,王夫之为撰《南乡公墓志铭》。因此,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与长沙不仅有过多次交集,收获了与老师、同窗的深情厚谊,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避吴三桂之乱,两次滞留长沙

24岁中举后不久,王夫之即有北上会试之行。此时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等与明政府军之间的战争风雷激荡,北上道路不通,王夫之不得不折返家乡,经由科举获取更大功名的进士梦由此破灭。回到衡阳不久,传来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城,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消息;而湖南更是被明末农民军张献忠部直接占领。如此天崩地裂的政局变动,深深地改变并影响了王夫之的一生,他曾为躲避张献忠部队的搜捕而饱受创伤,在家乡举兵抗清失败而不得不出逃广东,入南明永历朝廷为官却因陷入党争漩涡而差点命丧黄泉。经此九死一生又屡经亲丧之痛的王夫之,在颠沛流漓中苦读艰著。在这一各种势力交织混战、中华大地马乱兵荒的岁月里,王夫之与长沙也曾有过一次交集,那是在清顺治三年(1646)为求见当时的明监军章旷联合大顺农民军共同抗清,他只身赴湘阴,往返均经过长沙,或有停留。

王夫之少负隽才,倜傥不羁,但不幸生逢明清鼎革之际,决定了他颠沛流离、凄苦不堪的困顿人生。清军在击败各种反清势力后,短暂的太平即被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打破。占据湖南的吴三桂欲拉拢明朝遗老装点门面,拒绝合作的王夫之不得不再度陷入奔走流离的生存状态。清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57岁的王夫之为“避滇氛,至长沙”。《六十自定稿》和《编年稿》分别收有其于是年所作《长沙旅兴》诗各一首。

其一云:

江上红芽始试春,乳莺调语正迎人。

人间韶日还相识,花下暄风已试新。

鹤杖恰逢苔径软,渔舟初绕碧波匀。

乘乘生事余年在,随处桃花可问津。

另一云:

禹迹千峰碧嶂回,湘波东绕定王台。

楼船相趁桃花水,钓艇闲倾竹叶杯。

露布星邮飞蜀锦,灵光丝管访骚才。

当年玉女盆前客,笑指彤云几度开。

王夫之到长沙,“舟泊水绿洲,遇刘先生思肯,过舟为公写小照”。刘思肯,衡阳人,船山先生的学生,是当时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以技艺出游”,此时正好在长沙,闻知老师来此,专程前往拜见,登上船山先生的坐船,特意为老师画小像一帧。夫之则吟成七绝三首,题为《走笔赠刘生思肯》。

其一云:

故园枝叶记君家,兄弟风流竞笔花。

泛宅五湖君自远,相逢犹幸在长沙。

其二云:

水绿洲前鱼艇多,也来相伴晒渔蓑。

逢君剪烛当深夜,奈此干戈满地何。

其三云:

老觉形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

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

诗中王夫之回忆起两人过去的交往,虽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但目睹烽火硝烟无绝期的动荡时局,端视满头银发的本人画像,哀婉感慨不已,自己虽已形容枯槁,但仍坚守着前朝遗民高节,“犹是先朝未死人”。

十年之后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九月,刘思肯来到衡阳山中的湘西草堂,拜访年已71岁的王夫之,再次为其画有小照,夫之为填《庶天鸪》词一首。其词云:

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

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

 谁仗笔,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

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

在长沙停留一些时日后,王夫之随又经湘阴渡洞庭至岳阳,于三月“归至长沙,拜故明蔡忠烈公道宪祠”。蔡忠烈公即蔡道宪(1616-1643),字元白,号江门,明晋江(今福建晋江)人,进士出身,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初授云南大理府推官,未到任,遂补长沙府推官(相当于长沙知府的副手),有治绩。


夫之先生此次到长沙,为何单单拜谒蔡祠呢?盖因蔡道宪系其考取举人时的座师之一,且视夫之为知己。蔡以长沙推官被明当局抽调为同考官,当年考试结束后,“出闱见公,引为知己,以忠义相砥砺”。那次分别后,蔡道宪回到长沙,仍就做他的推官。张献忠攻陷长沙时,蔡道宪曾孤军拒守,终因不敌被擒,大骂不降而殉难。王夫之当年也是宁死不肯归顺张献忠,师生二人在此一点上表现出了相同的气节。后来,蔡道宪葬于长沙城南醴陵坡,其墓犹存于今长郡中学校园之内。

王夫之拜谒恩师祠,想到初识即成永诀,如今阴阳两隔,祠中荒草满庭,必定感慨万千,有其收入《姜斋诗集编年稿》中《拜蔡公祠》一诗为证。诗云:

烈心歆匪石,笃意悲逝川。

怀沙无归魂,惜兰非天年。

寸念持两情,哀羡交不捐。

徘徊依榱桷,傺诧随湘烟。

绿莎生庭际,春云相凄暄。

良运既不留,英华奚久延。

顾此萍梗姿,屡婴波蔓牵。

愉惬安可期,昭灵或相援。

此次在长沙,王夫之结识了一位新的友人程光禋。程字奕仙,徽州休宁县临溪人,占籍钱塘,清顺治辛卯(1651)浙榜举人。工词,有《凤凰台上忆吹箫·闺情》一阙,载入蒋景祁《瑶华集》中;亦工书法,其于《仿元四家山水》所作题跋,以章草书,颇见功力。王夫之有诗贈程光禋,二人并曾以诗相唱和,《姜斋诗编年稿》中收有王夫之五古诗《赠程奕先》一首,《和程奕仙长沙怀古三首》。

其《赠程奕先》云:

湘山飞绿烟,影荡春波际。

为访定王台,碧莎迷荒砌。

古心谁与期,今怀乍云系。

龙战方在兹,玄云待新霁。

诗书道不孤,风华遥相缀。

钦恤慰群命,直清修前制。

融融千里间,韶风吹宿滞。

远游广孑心,开爽延洪睇。

斯人息蠕生,微躬安鱼计。

渔艇载清飙,岳云封幽荔。

千载念佳春,余年拾瑶蕙。

其《和程奕仙长沙怀古三首》,其一云:

渺渺枫树林,屈子悲神弦。

云中君不见,意志如孤烟。

引声动清歌,幽细咽湘川。

六代徒仿佛,三唐空流连。

君子掇其微,不取毛羽妍。

悠悠江潭水,千载重昭鲜。

长佩纡缱绻,兰芷相周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05:42 , Processed in 0.0975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