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清前期湖南大儒王文清对湘水源头的一次私人考察

2020-9-16 10: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0| 评论: 0

2006年,陈义勇、邓辉在《中国地名杂志》11期发表《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一文,指出湘江源头被误传了2000多年,真正的源头不在广西,而在湖南蓝山县,湘江姓“湘”不姓“桂”。2012520日,湖南省发布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得出了湘江源头在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也就是潇水发源地)的结论,并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的权威认定。

关于湘江源头,其实很早就有人进行过考察,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经学家王文清。王文清(16881779),号九溪,湖南宁乡人。清雍正朝进士,先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著有《周易中肯》、《周礼会要》等,诗文也颇有时名。在湖南,王文清与晚清时的长沙人王先谦、湘潭人王闿运均为大儒,并称“三王”。人们印象中的大儒似乎是整天埋首故纸堆的穷经皓首之辈,但这完全是一种错觉。至少王文清先生就不是这样的大儒,这有他于1754对湘水源头进行的一次私人考察并留下了关于这次实地考察报告《湘水记》为证。该文以细腻的笔墨记录了湘水如何从“涓滴细流”汇合成“金江奔腾”的渐变过程和具体路径,颇具科考价值。笔者从 清王锡祺编纂的《小方壶斋史地丛钞》第四帙中获得此文,兹加点校,以飨读者。

王文清先生的此次考察并没有能纠正当时的错误认知,也未能得出潇水是湘江正源的正确结论,这有主观认识的局限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今人对此应抱同情之理解,不能因此而否认这次私人考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这种实地考察的作风和考察中所记录下来的各地山川特征,仍然有其历史与科学价值。同时,《湘水记》不仅是游记,也是经世之作。文章结尾指出,湘水“渊源有本,流行有渐,支派有条,分合有序”,从而悟出“天下事,由浅而深,积小成大,下而善受之不穷”的道理。

 

附:湘水记(《皇朝经世文编》所收与此有异)

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顾考之者往往于三湘则详,而湘之源则略焉。阳朔山,或以为属零陵,或以为属兴安,说已不一。甲戌秋,余至粤西,呼土人为前导,探湘水所自出,始知湘水当源于海阳山。海阳山即《志》所谓阳朔,属今桂林郡灵川县。山高七八十丈,广五六十丈。山下有洞门,广约二丈余。深入有一潭,广可三十余步,深不可测。土人告余曰:“此即湘、漓二江之源也。”洞口有石涧,广才尺许。沿涧行里许,渐下渐阔,至兴安之山东村、太平堡诸处,其水遂成一大江。盖小江日夜所注,渟滀既盛,而又别有两大水自东西来助也。东则一水逆来,起于兴安之东乡白水洞。洞下有深塘,名杉木江,逆过车田村,穿龙虎岩,跗岩再上,南折至东南村,约百余里入江。西则一水顺流,自灵川、兴安之长江岭,顺过豪潴田村,至太平堡,约二十里入江。盖湘江为主,而东、西二水为之附庸,至此合流以成其盛。湾漩至渼潭,潭深且广,水停积若不流。去海阳洞口已九十里矣。潭下半里许,江水洪流中横一洲,长数里,湘水至此分左右二江。洲北有大天平坝一座,南有小天平坝一座,此二坝即楚粤二水分界承流之处。南流者为漓水,北流者为湘水,此湘水所由出也。而从此入零陵,达衡阳、过长沙,会沅朗,三湘于是争汇矣。

 潇水出九疑三分石,经零陵县西北入于湘。蒸水,《汉志》作“承水”,出邵陵界耶姜山,至重安县又合界塘水;再经重安之南,又受零陵之武水;至湘东临蒸县,今为衡阳之北,注于湘,谓之蒸口,《志》所称“水气如蒸”是也。沅水出益州牂牁郡,经辰溪(今麻阳)诸溪洞,水若渐,辰、溆、沅、酉诸水俱附此。过武陵,东注龙阳,至沅江,与湘水合。此三湘之所由称。 

此数水者,一经而三纬,皆出深崖幽邃中,行二千余里,以合于江而达于海。其渊源有本,其流行有渐,其支派有条,其分合有序。夫三湘既合之后,固极浩荡之势矣。究其滥觞,不过三十步之潭。潭外涧不过尺余细流,而涓涓绵绵,遂至于此。天下事,由浅而深,积小成大,下而善受之不穷者,固如斯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8:29 , Processed in 0.1142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