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河》曲作者唐璧光在歌声中远走 曾与浏阳80后小伙有个约定

2015-7-27 17: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54| 评论: 0|来自: 浏阳日报

  《浏阳河》曲作者唐璧光在歌声中远走

  曾与浏阳80后小伙有个约定

  浏阳日报记者 沈阿玲

  “唐璧光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永州殡仪馆举行。现场演奏的不是哀乐,而是耳熟能详的《浏阳河》。词作者徐叔华送来花圈。我们作为浏阳人,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昨日上午,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王继斌在朋友圈内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24日凌晨,《浏阳河》曲作者唐璧光先生辞世。25日,王继斌与市文联副主席刘正初等赶赴永州悼念,并代表浏阳人敬献了花圈。

  实际上,唐璧光先生与浏阳的缘分,远不止一曲《浏阳河》。

  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浏阳河》

  “应老人家生前遗愿,整个丧事操办得比较简单。”刘正初介绍,唐璧光的遗体告别仪式在26日上午8点进行,100多名省、市各单位代表参加了仪式。

  “现场播放的是《浏阳河》。”刘正初表示,“作为浏阳人,在那里听到这首歌,我们感觉亲切而悲痛。”

  半小时左右的仪式,简朴又庄重。“我们见到了唐先生的儿子,他双目失明,并有轻微智力障碍症状。”刘正初和其他代表都很受触动,“唐先生一生坎坷,觉得他真的很不容易。”

  “《浏阳河》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据刘正初介绍,早在90年代初,浏阳文艺界就曾向唐璧光发出邀请,请他到浏阳做客。1999年,《浏阳河》的曲作者唐璧光和词作者徐叔华终于一起应邀来到浏阳河畔,观看了精彩的烟花表演。

  “那年我们在浏阳重逢,住在同一家宾馆,一起聊了很多。”徐叔华表示,那一次相聚,他和唐璧光都心情大好。

  回忆起往事,徐叔华说,因为迁居北京,后期自己与唐璧光相会的时机并不多,“24日,我打电话给老唐的女儿问他的状况,没想到他去世了。”

  25日,徐叔华委托子女前往永州,送他的老朋友最后一程。

  老友忆起《浏阳河》的“组装”故事

  “我们俩自解放初期相识,几十年了,一起经历过版权的众多风波。”提及唐璧光,徐叔华的语调低落,“他病了几年了,之前打电话去都说还好。”

  1949年8月土改前夕,为配合宣传,唐璧光所在的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排演了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广受好评。唐璧光感受到了人民对土改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吸取了《孟姜女》的音乐素材加以改编设计,精心构思了这一剧中“送瓜调”曲谱。他对这一段的基调定位是:热烈欢畅,湖南风情,朗朗上口。

  到了1950年9月,庆祝湖南土改胜利完成,湖南省湘江文工团的徐叔华创作了歌舞剧《双送粮》,该剧被选送普京演出。审片时,中南局文化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认为,其中第三段唱词“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的曲调有些缺陷。“有人想到了用《田寡妇看瓜》中的‘送瓜调’来替换,得到了领导的赞同。”徐叔华说,《双送粮》第三段的词,加上《田寡妇看瓜》中的“送瓜调”,《浏阳河》就这样组装而生。

  “我们都吃过很多苦,其中的感觉只有当事人明白。”提及唐璧光的人生履历,徐叔华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们内心都有一种坚强和乐观,对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的精神支撑我们走过来。”

  【追忆先人】

  80后浏阳小伙眼中的唐璧光

  “忘记年龄,做一对忘年交吧”

  “我们通过《浏阳河》的词作者徐叔华老师认识的。”刘超回忆道,2009年初相识时,唐璧光的话让他感动至今。“唐老师说,我们对浏阳这片土地都很热爱,忘记年龄,就做一对忘年交吧。”

  1982年出生的浏阳人刘超,从事数字音乐行业至今已达十年。当时,刘超和徐叔华合制歌曲《浏阳是个好地方》,唐璧光应徐叔华之邀来到长沙。“唐老师完全没有架子,很亲切慈祥,我可以抛开一切顾虑请教他。”刘超说,两人的沟通非常轻松愉快,唐璧光曾指导他领悟歌曲的意境,“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唐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

  后来,刘超与唐璧光一直保持着联系,多次进行艺术交流。刘超不止一次听唐璧光说,艺术世界的未来要靠年轻人,老一辈创造的资源本就是可以且应该被利用的。

  曾约定一起用音乐宣传浏阳

  《浏阳河》作为唐璧光的成名曲,让唐璧光与浏阳结下不解之缘。“‘浏阳’这两个字,对他而言意义重大。”刘超曾半开玩笑地对唐璧光说,浏阳是不是称得上你的第二故乡?

  唐璧光的表情很认真,“是的,浏阳是我的第二故乡。”

  关于如何为浏阳的发展出一份力,刘超和唐璧光认真地探讨过。

  “我会将浏阳任何一个需要宣传的地方用音乐形式表达。”刘超话音未落,唐璧光立马接话,“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今年上半年,由唐璧光、刘超首次联名合作的《公鸡进行曲之浏阳河》红遍网络,“总点击上亿,许多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都转发了。”

  “唐老师听到的时候,他也笑了。”刘超一时兴起的作品,反响超过了他的预期,“我是在原曲红遍天下的基础上,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做了一点创意延伸。”

  【人物生平】

  唐璧光,1920年农历正月出生在湖南省东安县县城,自小喜爱戏剧、音乐。1942年于省立第六师范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947年考入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

  1949年长沙解放,唐璧光提前一年毕业参加工作,进入长沙市工人文工团,创作了《田寡妇看瓜》中的“送瓜调”,后成为《浏阳河》的曲谱。1952年,调省文化局戏曲改进委员会工作。

  唐璧光一生坎坷,1957年被错误“划右”,判刑劳改。不久,他的前妻与他分道扬镳。1970年,他被清理回原籍东安县,只身带着身有残疾13岁的儿子回家,曾长期在采石场谋生。

  1979年,唐璧光被平反昭雪。他先后任零陵县(现零陵区)花鼓戏剧团编导、县文化馆音乐专干,并当选为原县级永州市(现零陵区)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荣誉理事,被省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0年,唐璧光离休。

  多年间,为了《浏阳河》作曲知识产权,唐璧光先后与有关单位和个人打官司不下数十次,身心俱疲。

  2015年7月24日凌晨1时11分,唐璧光在永州市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6岁。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4-30 23:47 , Processed in 0.1055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