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马楚国的军事 第一节马楚国的兵制 马楚以募兵制为主,也有征兵制。 五代推行私兵募佣制,其特点有三:其一,募兵制必须自愿,并从应募者中进行挑选。其二,不是义务兵役制,由募主私财供军、赏军,发给军备、资粮等,而且必须付以报酬,或者在所驻军州拨其田地屋宅’供随营家属听其营种。这种自愿应募双军者长期驻守边地,成为职业化军队。这样,不但解决了本人生活出路,也为家庭带来了一定经济收人。其三,被选中的应募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募兵强调兵源的素质,要求身体强健,骁勇善战。马殷家道中落后沦为木工,后“应募从军”①,投靠军阀孙儒、刘建锋,后凭“勇闻”而逐步走上军阀 割据称王之路。 诚然,募兵制这种招兵办法起源于汉高祖与项羽争锋之时,汉咼祖曾“募人平定三秦”②;但这是个别的,少量的,而普遍 推行私兵募佣制则是自唐安史之乱之后。 五代继之,将私兵募佣制发展到了顶峰。大小军阀私募兵 ①《旧五代史》卷133《世袭列传》。 ②《晋书》卷120《李牧载记》。
士,有了军队就有了割据称雄的资本。正因为马殷任内外马步都 指挥使时奉刘建锋令,率领所募淮南兵出击邵州〔治今湖南邵阳 市)的蒋勋,在刘建锋被部下所杀后,才有机会返回潭州(治今长沙市〉担任“留后”。“留后”一般由节度使之子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应为虚衔,事后多由朝廷补行任命。后唐见马殷统治潭州已成定局,便于乾宁三年〈896年)授马殷为潭州剌史,判湖南军府事。不久,干脆授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 马楚政权募兵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或捍 卫宫禁而扩大军队,如马希范扩大亲军,一次竟募8000人。另一种是地方与王府争权而募兵,作为内战的资本。广顺元年〔951年)九月,马希萼被其弟马希崇囚禁于衡山,却被衡山指挥使廖偃与彭师翯辅佐为衡山王,大力“召募徒众,数日,至万余人”①;加上廖偃的”庄户及乡人悉为兵”,声势浩大,马希崇亦为之惧。马希萼以此逼南唐封他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守中书令,镇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市〉,仍爵楚王。 之所以采用募兵制,扩大兵员,原因是很多的。主要原因是唐末统治者要镇压黄巢起义,任凭军阀扩张势力,如马殷被召募 为军人乃是“戍蔡州,拒黄巢”②。另外,各地军阀只要有兵力, 就为要挟中原朝廷赐官提供了资本。刘建锋、马殷在军阀孙儒被 杀后,“乃收余众七千余人”,自称主帅与先锋指挥使。乾宁二年 〔895年〉,后唐昭宗不得已而封刘建锋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内外马步都指挥使。 马楚政权一般是以募兵为主,但也有征调制存在。那是马希萼兄弟争位之时,为了应付急需而采取的。乾祐二年(949年)秋八月,身为马殷第30子的马希萼因不服立少废长之事,即马
①《资治通鉴》卷290《后周纪一》。 ②《十国春秋》卷67《武穆王世家》。 从马希萼征调兵员、挑起内战之事可以看出,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不同的。一是征兵是因急需兵员而征发,带有强迫性;而募 兵强调自愿。一是征兵制只要符合应征年龄及身髙者就行,而募 兵制要从应募者中进行挑选,强调”勇力”、”轻捷”、”敢从”等条件。三是征兵制纯属义务’有的要自带口粮、装备等,而募兵制,募主必须供给武器、装备、资粮等。 第二节马楚国的禁卫军与亲军 五代按常制建置禁卫军,马楚亲军却有不断扩大之势。 汉唐以来,宫禁制度极严。宫内是君王与大臣议事处;而禁中(汉元帝王皇后父名禁,避其讳,改”禁”名”省”,即后宫)乃君王燕居之所’其护卫比宫内更严。五代后唐明宗将禁卫军分为侍卫马军、侍卫步军、侍卫亲军。侍卫亲军乃天子私乒是保卫禁中的;而侍卫马军、侍卫步军是保卫宫内的,后来发展成在朝负责宫城宿卫、在宫外担任征伐了。 马楚政权因臣属于五代各朝,故禁卫军的体制大体相同。不 过,马楚将侍卫亲军更名为牙内亲兵,侍卫步军更名为牙内步
①《十国春秋》卷69《废王世家》。 ②《新唐书》卷50《兵制》。 军,侍卫马军更名为牙内马军。“牙”通“衙”,“牙内”就是“王府内”。职掌完全相同,而”牙内亲兵”负责王国禁中,”牙内步军”与“牙内马军”则宿卫宫城。设立了都指挥使,负责府内外军事,成了禁卫军的统帅。一般都由儿子及亲信担任此职,如马殷统治时期,由第四子马希范及名将吕师周担任牙内马步都指挥使;马希萼在位时,由战将徐威任此职。牙内步军指挥使与牙内马军指挥使在牙内马步都指挥使的统一指挥下,除宿卫宫城外,常统兵作战,如马希广统治时期,其兄马希萼统率“群蛮”进攻潭州时,曾遣牙内马军指挥使张晖反攻朗州,遣牙内步军指挥使韩礼“将兵二千人屯杨柳挢。”① 马楚两代六王对后宫护卫的牙内亲兵,则往往另立名目,扩大编制。天福八年〔943年马希范曾仿后梁天雄节度使杨师厚而置“银枪都”。一方面扩大了编制。按”都”的建制仅有兵士1000人,一般不会超过“五都”。唐后期田承嗣镇魏博时,选6州晓勇5000人为牙军,只有”五都”。而马希范所置“银枪都”有8000人,扩大为“八都”。另一方面是改变对象条件。杨师厚与田承嗣都是从军内子女中选募“骁勇之士”,以便“父子相继,亲党胶固,”②作为心腹。而马希范却是“募富民年少肥泽者”充之。“年少”者倒可以理解;招“富民”出身者,无非是想取得封建地主阶级的拥护和经济上的支持,以加强马楚政权的统治基础;但要“肥泽者”就不好解释了。“肥泽”,是指肌肉 丰润,是否表示身体强健有力呢?但是从战斗力看,这些富户家庭出身的子弟娇生惯养,根本无军人素质。另外从装备上看,“银枪都”“长枪大槊,饰之以金,可执而不可用。”③总之银抢都只能摆
①《十国春秋》卷69《废王世家》。 ②《资治通鉴》卷256《唐纪八十》。 ③《资治通鉴》卷283《后晋纪四》。 看,作仪仗队,而不能起到护卫的作用。 马希范等之听以强化牙内亲兵,一般来说,应是“以备非 常”,吸取了其父马殷上司武安军节度使刘建锋被部下击杀的 教训,扩充牙内亲军,增强防范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主要方面,正如司马光一针见血所指出的:马希范置银枪都,乃是”奢欲无厌,吾自夸大”之故。他这样做无非是壮壮威势,显示牙内亲兵之盛而已。 第三节马楚国的军节度使 五代按常制置军节度使,马楚自立的军节度使不少。 《新唐书》卷50《兵志》曰:“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将全国分为10道,沿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内地大多设立节度使。五代因之,军节度使有 的设在“道”上,也有设在大州要冲处。军节度使总揽一镇的军 事、行政、财政大权。他们一般是武人出身,凭借武功而获其位。 湖南潭州在五代本属江南道。乾宁〔894—898〉前,已设立了武安军节度使(光启元年由钦化军节度使改名〕,先治衡州;大历四年(770年)改治潭州。武安军节度使邓处讷就是武人出身,后被刘建锋、马殷活捉斩首。唐昭宗见木已成舟,便先后封刘建锋、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楚政权历二代六王,随意性比较大,除了五代各朝赐封外,自辟不少军节度使,有的是一道,有的是几州而已。现将大致情况列成表,以窥全貌。
表8马楚政权各王管辖的军节度使表
|